中秋節次日, 在香港居然是公共假期, 令很多外地人費解, 香港人則樂得一日閑, 才吃了團圓飯, 再來一個同樂日, 比起過年的那頓團圓飯要輕鬆得多了。
囡囡昨晚玩螢光棒餘興未盡, 一起牀就閙着就要再玩, 這是香港小孩中秋節最有興致的節目了, 比起吃月餅、提燈籠要投入許多。
奈何天光日白, 不是玩螢光棒的時候, 就帶着囡囡到清水灣半島走走。當然, 少不了到大廟拜拜天後娘娘。
清晨還見一縷陽光, 正要出門卻下起了滂沱大雨, 不到半小時又雨過天晴。乘103小巴到清水灣第二灘, 起步沿傍山公路前往大廟, 這裏好像沒下過雨, 路麵是乾的, 草是乾的, 樹葉更是乾的, 沒走出幾步, 日頭已令你感到灼熱了, 原來過了中秋節, 香港氣溫還接近三十度。
好在清風徐來, 一路上看山看海, 倒也賞心悅目。先有模型飛機橫衝直撞, 再看點點風帆乘風破浪, 一麵是高聳的釣魚翁山, 伸展雙臂環抱着白浪輕湧的清水灣, 另一麵是果洲群島輕鬆自在仰泳在無垠的碧波之上, 囡囡最愛看的就是頭頂的小飛機和腳下的風帆, 告訴她遠處的大坑墩清水灣郊野公園, 是她六個月大的時候去過的地方, 自然是一點反應都沒有。
漫步而上, 過了兩道彎, 便看見布袋澳裏的簇簇養魚排, 越來越多的魚排顯示着這小村海鮮酒樓的生意越來越好, 連遊艇都在守候在魚排旁, 好一個碧玉藏寶的布袋。不過每次經過這裏, 都會想起布袋澳的海鮮奇貴, 也就打消了進村的念頭, 順手拍幾張照片就行了, 免費的。
公路的盡頭是清水灣鄉村俱樂部的大門, 攔路一截, 不留下買路錢休得內進, 其實裏麵就是一個高爾夫球場。 好在天後廟不在大門之內。高球場可能帶旺了布袋澳, 這大廟坳卻並未因此而得益。
大廟坳因有大廟而馳名, 這座大廟就是天後廟, 天後廟麵對大廟灣, 遠眺藍塘海峽, 左邊與東龍洲一水之隔的地方叫佛堂門, 可能也因此廟而得名。
到達天後廟前, 會先看到一幅宋代刻石, 好像被清洗過, 前麵被不鏽鋼框架和膠屏“保護”着, 前幾次來都看不清字跡, 這次才可以讀得下來。刻石刻於宋代鹹淳甲戌年間,即1274年, 記載着鹽官與友人到此地遊覽的事跡, 共103字, 由南宋鹽官嚴益彰所刻, 距今已有七百多年, 1979年1月26日被列為法定古跡。
沿着台階往下走, 一棵傾倒再生的古樹成拱形正好橫跨在道上, 紅牆綠瓦正從樹枝樹葉間透出來。據說香港有六十多座天後廟, 而這座天後廟建於1266年, 是最古老的一座, 至今仍香火鼎盛,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成千上萬的信眾到此進香頂拜, 多艘帆船和駁船旌旗招展, 敲鑼打鼓舞獅, 熱鬧非凡。 中秋節, 天後廟裏卻顯得冷冷清清, 隻有廟祝兩三人正在用餐。傳說中天後於宋朝元年公元906年3月23日出生於福建莆田, 出生時不哭不啼, 取名林默娘, 至三歲時見到大海才開窍, 漸顯出天資異能, 能預測禍福, 十六歲救其父於海上, 雍熙四年934年, 廿八歲於湄州峰上羽化升天, 每每顯靈救人於海難, 沿海漁民紛紛立廟祀奉, 曆代君主又賜以名餃, 尊為天妃。康熙22年朝廷派兵收複台灣, 因戰船擱淺, 將士向天妃禱告祈福, 幸而脫險, 康熙得悉後改賜天後。朝廷加封, 民間崇拜, 天後 (又稱媽祖) 從此便成為漁民和航海人士的庇佑天神, 崇拜程度猶以福建、廣東、台灣最為強烈, 天後也漸成了華人社會的一種經典的文化現象。
天後誔前後, 善信們還會在大廟灣裏大量放生魚類。可憐這些被放生的魚, 日後大都成了這一帶上釣的魚, 據說入夜是這裏釣魚的好時機, 可以釣到大青斑、黑色紅鮋、火點、油追及螃蟹等等。不過眼下烈日當空, 碼頭上已有幾十個男女釣魚發燒友, 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 正專心致誌。
大廟灣天後廟的正門聯曰: “係出莆田坤儀稱母,恩流荷澤水德配天”, 橫批浮雕石刻“天後古廟”四字,所祀奉的正是出生莆田的天後娘娘。
在廟的一側, 囡囡看到一蘋鴿子蹲在地上不走, 上前想摸一摸, 才發現鴿子的腳受傷了, 一瘸一瘸地避到牆角, 囡囡天真地說要帶她去“睇醫生”, 我就說這鴿子是來求天後保佑, 很快就會好的。
我們坐在樹蔭下, 一邊看着大廟灣裏閃閃發光的海水, 一邊品嚐着月餅和水果, 有艘遊艇停泊在碼頭上, 下來幾個人入廟進香去了, 偶爾有行山人士經過, 還不時有人帶着兒女們提着魚杆膠桶走向海邊。
女兒坐不住, 一會兒就起來逛來逛去, 也吵着要去釣魚, 我們沒準備來釣魚, 隻好帶她到小沙灘上去玩玩, 從沙灘上回首天後廟, 廟前樹影婆娑, 廟後荒山禿石, 心裏頗有感觸。
天後娘娘為民造福, 保佑千千萬萬的漁民和航海家庭團圓, 中秋節不是也應該好好地給天後娘娘進一柱香嗎! 但拜天後這一傳統活動好像也正在式微......
(更有的船公司不拜天後, 卻年年上大嶼山拜天壇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