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馬藤包 ( 1 ) 往事並不總是如煙.(插圖) 2006-04-22 15:11:14
(很想寫點什麽,無奈幾十年幾乎沒寫過 什麽,一時間不知從何寫起,現在年歲漸老,偶爾會有一些陳年往事浮現,想寫下來,不知是否可能,暫定為<隨筆>,希望能寫點什麽出來)。
甜甜的馬藤包 ( 1 )
當年上山下鄉的地方是在山區,站在村頭舉目望去盡是山,雖說不是崇山峻嶺,也是四麵環山而且是綠油油都是樹林的山。我們自然村二十幾戶農家的房子也都是高高低低層層疊疊,最多能有三座房子是在同平地上的,高低相差有三層樓高。寫到此得先打住,要不扯遠了。
一下筆還真題材洶湧,考慮再三,決定先寫馬藤包,不為什麽,寫事物容易些。 這“馬藤包” 我想知道的人不多,我也不能確定名稱是否準確,它是一種藤生野果,學名是什麽也不知道,相信總有人知道的,希望植物科專家給予指正。
我們是秋初到達當地的,第一次知道這種野果是2,3個月後吧,那時好像農活不緊張,連續幾天村中泥地上都有一坨坨黑色的象羊屎樣的東西,廁所裏也是。問當地人也聽不大明白,一位阿嫂讀過點書的用當地話及當地國語加上手語,總算讓我明白這是小孩子吃下一種果子連籽吞下肚後隨地排出的。(說是阿嫂,其實年齡不過16,18歲,當地人大都早婚,10 歲就找好婆家,16 歲就過門,還是小孩樣,比我們顯得年輕,平時都很和善喜歡接近我們知青及幫助我們,這是後話)。
那阿嫂一會兒功夫就取來幾顆黃色的果子每人給一顆,自己掰開一顆,講到吃還是容易聽懂。這種果子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外表黃色,長10--12公分,長圓形,直徑6- -8公分,外表不很光滑,土 土的 ,沒氣味。掰開對半看表皮下有1 公分厚的淡 黃色粗顆粒果肉,中間是透明金黃色的果漿包住黑色的籽,很淡的果香。阿嫂指著肉搖手表示不能吃,然後用手在半個果子背麵往中間擠,果漿和籽便突了出來,張口送進 嘴裏,象是慢動作的漱口,不一會兒一粒粒黑色的籽便吐了出來。這下明白了,籽吐出,果漿吸進肚裏。
(待續)。由jk張貼 @ 2006-04-22 15:11:14 (3308)
一事無成 評論於:2006-09-28 14:17:11是一樣的東西,就是不知學名!
甜甜的馬藤包 ( 2 )(插畫) 2006-04-23 10:24:58
我們放心的大口吃起來,味道還真不錯,果漿和籽很容易分離,口感似熟透了軟柿子,味道略有不同,軟柿子味道強烈些,馬藤包清淡些,軟柿子籽少或無籽很容易大口吃進肚裏,馬藤包籽太多,舌頭要勤快攪動,吸進果漿的同時又要擋開籽不讓其溜進去。這下才明白那3-4 歲小孩愛吃它又不容易對付這麽多的籽,隻好胡亂吞進肚裏,籽無法消化,小孩還小還都穿開襠褲或沒穿什麽,一急就隨意,造成一坨坨黑色的不雅景觀。
見我們喜歡吃,又有人拿來很多,有的蒂很長看似藤狀,整串的是長的藤條幾條紮一起是方便帶回。那天一口氣吃了5-6個,舌頭酸了,肚子撐的,外加當地人的熱情慷慨心裏著實感動。(後來同當地人相處久了,感動的事還不少,這又是後話)。
離開山區三十幾年了,再也沒吃到這種果子,但那味道還在記憶中,那種感覺還在,隻是如果現在再吃的話,不知同記憶深處的那種感覺是否一樣,還不能確定,就像小時候,年輕時,覺得很好味道,很好吃的家鄉小吃,特產當時的感覺絕對是天上美味,可幾十年後重溫舊夢大都感覺不一樣了。小時候,年輕時,太窮,物資奇少,有吃的就不錯了,能吃飽那是福,能吃到好吃的又能吃飽我隻能說休想。這種感覺相信不少同齡人都有。(待續)。由jk張貼 @ 2006-04-23 10:24:58 (542)
甜甜的馬藤包 ( 3 )(插圖) 2006-04-23 15:10:27
後來的幾天,都有吃到人們送來的馬藤包,也慢慢知 道這是一種藤生果,依附杉樹等樹木上,當地生果少,有也沒錢買,所以一到果子成熟人們都會上山采摘,味道又好,大人小孩都愛,也因此路邊可見丟棄的果皮和黑色的籽,踩到果皮會象踩到香蕉皮一樣滑個四腳朝天。
馬藤包的“包”應是指果子,馬藤就是植物本名,此藤可編成椅子,籃子,敲打至其纖維鬆軟可作繩索,且堅韌,耐用,這果子有單生,有雙生,雙生的是同一枝蒂結兩顆,且蒂及果皮1-2公分聯在一塊的,象極了牛的睾丸,故又名“牛睾丸” 。因初來乍到,不敢自行上山,怕回不來,等了幾天待外出讀書的年青人回來(語言上較容易溝通,雖然當地老師教的國語百分之八十是當地話的腔調,聽不大懂,但加上手語還是有百分之八十可以理解對方的意思)我們也隨他們 上山了。
上山的那天天氣晴朗,快中午了才動身,計劃中飯就吃馬藤包,省下一餐中飯。
穿上唯一的一雙解放鞋(離家時隻有能力帶二雙人字形拖鞋及一雙解放鞋,後來的山區生活裏大都靠拖鞋,出工都打赤腳,結冰的水田也照下。這雙解放鞋隻有冬天出遠門才舍得穿,直到七年後離開山區回城時才丟棄,丟棄時它的模樣就不再講了,又扯遠了)。
翻過了幾個山包後就進入深山了,原本站在村頭看上去很高的 山包都拋到身後,這些山包隻長一般的灌木,最高隻能一人多高,不配馬藤托付終身。它們生長在深山密林裏,這裏的樹大都是6-7層樓高有可能不止,小的也有,它們也在大樹的間隙中頑強的筆直地挺直身軀,爭取那不多的星星點點的陽光,是的這裏的陽光隻能用一線一線來數的,你要生存隻有努力向上,爭取比別人(樹)更多的陽光。(人生何嚐不是如此)。它們要和同族兄弟,上下幾輩以及別的樹種竟爭,所以個個身軀挺拔。馬藤也在這裏生長依附在高大的樹上頑強的筆直地挺直身軀爭取比樹得到更多的陽光。( 待續)。
由jk張貼 @ 2006-04-23 15:10:27 (621)
jk 評論於:2006-05-25 16:36:40
追夢,謝謝你的鼓勵,真的,我總算寫完了一些,可以停會兒。我知我隻有這幾兩,再花俏的就沒辦法,你喜歡看,我真的高興我的故事有人願意聽。謝謝你,有你的鼓勵,願意再寫下去。
追夢 評論於:2006-04-24 19:22:22 喜歡讀,等著看下去。快寫啊!
甜甜的馬藤包 ( 4 )(插圖) 2006-04-26 17:37:24
隨著“小李”(帶我們上山的中學生),他是同輩中最年少的,喜歡同我們聊天,不上學時幾乎都在我們宿舍,幫我們最多。我們從城裏帶去的食物他也分享最多,老人們都是通過他同我們溝通的。他最小,最受寵。(又要岔遠了,還是回過來)。
找了一會兒,都隻能看到小小的果子,那是前人不願摘的,我們也不要,因雖然下麵一二層樓高,較容易摘的地方都沒有了,但往上看,乖乖!高高的更高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大的。往上看去三四條五六條藤杆(莖)從不同的落腳點高高低低地攀爬在杉樹上叉枝上,每隔一段距離(一米或更長)便有分叉,葉子稀少葉形已想不起來,手掌大,果子就是從分叉處掛下,長長的梗(還真形容不好)記得那一片都是杉樹,馬藤可能最喜歡杉樹,所以這一片杉樹林馬藤最多,當然馬藤包 也最多。
後來也自行上山,就沒見過這麽多的馬藤包。當然也可能是小李知道這裏最多,無私的帶我們來此。這片杉樹林小的也有電線杆粗,大的可二個人才環抱得過來,真得感謝小李,讓我們見識了真正的森林,雖說家鄉也有山有樹,但不可比。當時感覺是家鄉的山水樹是悠閑的寫意的高雅的,這裏的是震撼振奮又帶點敬畏,就像古人對未知的大自然,宇宙由衷的自然生成的敬畏。後來卻發現這裏也有(不多)如詩如畫的景點,絕不亞於家鄉八大美景中的其中一景。( 待續)。
由jk張貼 @ 2006-04-26 17:37:24 (553)
甜甜的馬藤包 ( 5 )(插圖) 2006-05-05 16:58:29
說到美景還得先說說我們進入深山沿路的美景.(水平太低,描畫不出,詞不達意,能盡力,敬請原諒。以後貼幾張當地風景圖片代替)。
前麵說的翻過幾個不是太高的山包後山也越來越高,樹也多了,密了,山路也由三個腳印寬的剩下隻有二個腳印寬了,突然間就聽見淳淳□□的(不知該用哪個好,看客自取其一,或二個都要也行.)流水聲,會覺得突然,是因沒想到沿路經過都沒見溪流.後來知道因為我們是要往更高更深的山裏去,起點就要高,而不能沿溪流走,會浪費太多時間在彎彎曲曲的,但也充滿詩意的小路上.路上不時可見叉路,有的岔路往前看都已被樹叢或蕨類,,藤類植物遮蓋,要往前去,隻有抽出砍刀開路,兩邊密密麻麻的樹木灌木竹叢,是不可能任由肉身闖進的,更別說穿過.
我們腳下的路還算暢通,說明還有人常經過,這是扛大木材,割鬆香,采野香菇,木耳的必經之路之一. 小李帶我們進入一條岔路,左邊是陡峭(這二字不知是否準確,翻箱倒櫃的找了很久,先用上) 嶙磷石壁,濕漉漉的滿是青苔,有些石縫還滲出徐徐清新的泉水,石壁上除了青苔外也有不知名的植物生長著,並開著花,結著果.盡管你不知它的芳名,(或許它並無名字),不願知它,不屑知它,但它依然憑著自信頑強地將根紮進石縫,吮吸著它能夠得著的露,水..盡管經過它身邊的人不多, 盡管經過它身邊的人不一定會駐足, 盡管上天對它完全不公, 盡管它腳下沒有絲毫泥土,它依然活著,盡管它也不挺拔,但它們依然可以翠綠,或許它們並不婀娜多姿,但它們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風采, (此是對當地村民在那樣艱辛的生存環境下能一代代頑強地活著有感而發.
四周的美景在當時是多餘的,但在現代人眼裏這是多美的景色).在我們右邊是一條山澗,跟隨著我們往前往上而時高時低,低時似漫走小溪邊,高似無底深淵, (此處用無底是不準確的,是被下麵突出的岩石以及勾肩搭背的各種枝葉影響視線),站在崖邊,往下探去,透過樹葉岩石, 小溪沿著峭壁,彎彎曲曲向下歡快地奔流著,想盡快離開這裏. 我們已經在沒有路的山裏了, 這裏陽光稀少,小李說就在這裏找吧,不要再走了.
我們挑了片比較平的林子, 就分頭尋找,這片大都是杉樹, (前麵已寫).找了棵上頭果子多地又較平的,但杉樹太粗,叉枝又在高處,上不了,除非有鬆鼠的本事,想從一二個人才能合圍的大樹往上爬是完全不可能的,隻能從馬藤身上上去,再看了看馬藤的根部,最大的有5公分粗,似小樹般,這麽粗的藤年紀應該比它依附的杉樹小不了多少,也可能差不多是同時生長的,因為在3,4 層樓高的地方它才真正糾纏在杉樹上,根部往上一人多高都是青苔,很滑,地上厚厚的枯葉,濕濕的,軟軟的。清新的空氣中帶點淡淡的黴味,光線暗,象天快黑的感覺,如果獨自一人我不大相信敢留在這裏。
小李說他不敢上那麽高去摘,就在四周找找低些容易摘取的,我估計上去應該沒問題。小學中學我好動,各種運動都來過,校隊班隊都有份,攀爬竹竿繩索輕輕鬆鬆,老覺得太低不夠勁,這會兒還正年輕氣盛,想顯 顯身手,讓當地人看看城裏來的知青並非弱不禁風。(當時農活都還不懂,知青們常被笑話,以後有空再談)。
我挑了珠最粗的 大約手電筒般粗的馬藤用力往下壓了壓,覺得纏在樹上頭還是十分牢靠。就試著伸手抓住馬藤想往上用力,沒想到抓住的馬藤身上有些青苔,很滑,根本抓不住,還好還在地上,如果在高處結果不知如何。(待續).
由jk張貼 @ 2006-05-05 16:58:29 (572)
jk 評論於:2006-08-04 00:28:55
我操作電腦的能力太差,一直無法如願,所以將當地的風景相片貼在我主頁主相片旁邊,有興趣可去看看。
yujin 評論於:2006-08-03 09:49:49有意思喜歡作者的語調,從容平淡娓娓道來對生命的體味.
甜甜的馬藤包 ( 6 )(插圖) 2006-05-12 17:37:29
第一次不小心,還好沒事。太低的地方都有青苔,這次我腳下發力往上一竄,雙手住藤杆(莖)乘勢再往上著力幾下就上去了2米高,隨著藤杆晃蕩,在靠近的一杉樹叉枝上落下腳,還要騰出一隻手抓住叉枝,才能將身子穩住,否則身子又將蕩了開去。這藤真夠粗, 纏得夠緊實,我這一百三十多斤的身子將它往下壓都不為所動。這下就開心了,伸手可及的果子有三、四顆,摘下兩顆丟下給同伴後,便迫不及待的掰開一顆最大的吃了起來,因夠大,分好幾口才吃完。
這馬藤包果漿還分兩種,我想吃過軟柿子的人應該也都知道,一種是果漿呈透明式金黃,透明即透過果漿可見到底,晶瑩剔透,隻看也能讓人心情好上一陣子。這種味道最好,較甜,滑潤可口,另一種果漿色澤較土,呈土黃色,不透明,味道也差好多,不大甜,象似前一種加進麵粉,口感些微粉粉的。這又同稻米有分粘糙米和糯米一樣,口感不同,所以當地人將它們分為糯米種和粘米種。但外表還真看不大出來,當地人懂得分辨,當然後來我們也都懂得分辨了,就是外表光滑些的色澤嬌豔些的就是糯米種。一般吃到粘米種的大都隨便吸幾口就丟棄。而吃到糯米種的便會認認真真的享受。
吃完後我繼續往上攀爬,當然手酸後就要腳背,大腿內側,手腳並用,邊摘邊往下丟。不知覺中離樹頂不到二層樓高,在這裏的陽光就耀眼了,但四處望去,除了樹梢還是樹梢,遠處有幾隻鷹在盤旋,附近被驚飛的山雞,鷓鴣等不知名的鳥不敢往上飛,隻在樹間流竄或鑽進樹叢裏。可能是鳥類驚飛的聲響,勾引起正也在山中一女子的歌興,清脆歡快的女中音穿過樹的間隙細細飄來,好聽,煞是好聽。雖然是第一次在山林裏親耳聽到山歌也根本聽不懂歌詞,但那音、調真好聽。(後來我也真的學會了幾首情歌,很有趣的,以後記起了歌詞說不定也寫出來)。
隻聽小李在不遠處長長的吆喝了一聲,好像是在製止,但不多久歌聲又起,因離太遠,好像有二、三個女子前後唱著,小李用力大的聲喊著,意思我聽得出是“這裏是知青,你們不要亂來”。歌聲才不情願的離去。小李罵罵咧咧的向我們走來,肩扛著一棵小樹,小樹上紮了一捆馬藤包果,晃蕩晃蕩的邊走邊罵。我看小李小小的,五官都看不清楚,這才發現自己上得太高了,雖不覺害怕,但也心裏毛毛的,就蕩到一較大的樹叉上歇腳。小李說差不多要回去了吧,這才發現我們已經大豐收了,帶去的布袋已滿,還有不少是藤枝長點的留著紮成整捆好背回去。
我看不遠處有幾個特別大的,心想好吧摘了它們就回去。隨即雙腳用力蹬出,身子向那方向蕩去,不料原本在我上頭牢牢抓住杉樹身的馬藤突然“突突”往下沉了兩下,來不及細想,驚慌中匆忙伸手抓住旁邊較小的馬藤,還來不及將雙腳勾緊藤杆,這馬藤較細小,抓住樹身的藤杆還不夠老到,馬上被我拉著一頓一頓的邊往下溜,一下就溜下一、二米,還好它不是斷掉,隻是抓住樹身的藤杆還不夠牢,它也是竭盡全力想留在高處,也因它的努力,我才不致於直接往下掉。眼前最粗的馬藤也隻有我剛剛離開的那條,別無選擇急伸腳勾住馬藤,雙手飛快抓住藤杆隻覺得藤杆又一次“突突”往下沉了兩下,藤杆倒是很牢沒有繼續往下溜,隻是這往下的衝力加上身子的重量,根本無法將身子穩在藤身上,雖然雙腿、雙腳都夾緊藤杆,但雙手
還是無法抓牢隻得抱著藤杆往下滑溜。(待續)。
由jk張貼 @ 2006-05-12 17:37:29 (556)
jk 評論於:2006-08-04 00:00:45 有驚無險這文裏的不算什麽,我還碰上生命交關的事,以後慢慢寫下。
yujin 評論於:2006-08-03 10:18:36 代價為了吃到甜甜的馬藤包,這個代價也蠻大的了,不過作者也因此而體會到"這感覺真的很好"的好來.這感覺不錯.可能俺是個現代人的原因吧.
yujin 評論於:2006-08-03 10:16:38 有意思應該是有驚無險的吧,要不然也不會有這篇文章看了.
甜甜的馬藤包 ( 7 )(完結)(插圖) 2006-05-20 17:00:23
隻覺得雙手火辣辣的腳背,大腿內側也是,雖然不是飛快墜下,但也差不多。 心想這2、3 層樓高一直這樣滑去一定會脫層皮,突然腳外側撞到硬物,是腳掌外側 撞在藤杆一叉枝的根部,腳掌往下受阻,上身往下衝力加急,膝蓋一軟,已無法控製,藤杆也被這突然衝撞飛快往一邊甩去,巧就巧在正好有一大樹杈橫在甩去的那方向,就雙手往樹杈撲去,得益於年少時喜玩單雙杠吊環,雖然雙手刺痛但卻牢牢抓緊了樹杈,想來個雙腳往上翻個圈將樹杈壓在手掌下再跨過大腿坐樹杈上休息一下,但因已渾身發軟、腰腹部已使不上力,幾次都不成功。這下雙手、臂更無力了,本來還不知害怕,但現在知道在力道用盡後摔下來是什麽樣的後果,還要4、5米才 能達地麵。
害怕歸害怕還是得想辦法下,又得盡快,雙手更無力了,隻靠意誌力撐著。已 驚出一身冷汗的同伴和小李急得團團轉,這時的我已連叫他們快想辦法的力氣都沒了,還是小李行,急忙抽出一尺長砍刀,衝向馬藤根部,砍了十幾下才將手電筒 般粗的馬藤根部砍斷,拉著馬藤向我靠攏,感覺得到他是吃力的拉著馬藤,同伴也 急忙上前兩人合力將馬藤靠著我手邊的樹杈,並用力拉緊,我趕緊抓緊馬藤急急往下 ,硬撐了2、3米的高度,左手已無力抓緊馬藤,感覺上是還在用力,在換右手往 下抓馬藤的瞬間還來不及反應過來,一溜煙腳已著地,隨著屁股著地生痛啊,難以 形容,還應慶幸這一溜煙隻有一米多,地上有厚厚的落葉,又沒摔在旁邊石頭上,否則?不敢 回想。
回到地麵的感覺真是太好了,真的很想親吻這片土地。四腳朝天渾身無丁點 力氣,手腳一直發抖,不是特害怕,是力氣用盡的後果。我也不管他們著急的詢問,雙手掌、腳、大腿內側的刺痛,一動也不動的朝天躺著。看我已沒事小李他們就邊 責備 我邊忙著收拾 ,我一動也不動地躺在大地的懷裏,允吸著大地原始的氣息 , 真好,這感覺真的很好。
也不知過了多久,才覺得天色漸暗,體力已恢複,爬起後他們都收拾好等我上路。 這時遠處傳來“嗯嗯噢噢”模模糊糊的聲音,一會兒又沒了,問小李才知道是“大伯”他們撐木材從山裏出來了。大伯是小李的親伯父,和小李父親都身高一米八幾,山裏少見的,身板好力氣大,輩份高,在當地很有威信,小李是 父 親很晚才生的最後一個兒子,倍受家族人寵愛。
閑話間模模糊糊的聲音又再響起,慢慢的漸漸清晰,是號子聲,不同與江邊 纖夫的號子聲,但很有節奏,一音高一音低,一音強一音弱,一聲緊跟一聲,象唱歌般。寫到此實在想不出如何將那音形容出來,(我會用接近國語的發音寫下來,但 不是在 “馬藤包”裏,希望下次能寫出“ 撐木材”或“ 撐樹歌”,因 “ 撐木材”名
稱太小 氣, 木材的杠就可以了, 撐樹較接近,大小相差太多。還是回到前麵)。我們邊向來 的小路走去。
那唱歌般的聲音一會兒起一會兒熄,不多久就見小路往深山方向拐彎處一筒 60公分直徑的樹一起一伏向我們飄來,待整筒的樹完全在我們的視線時,號子聲往下一沉收音,樹就完全不動了。 震撼、敬畏、敬佩、當時我毛孔都肅然起立,就像小 時候讀嶽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事跡時一樣的感覺, 肅然起敬。看那大樹有3、4 米長,下方密密地地站著7個人,一個個前胸貼前一個的後背,有的頭在我們看得到的這邊,有的卻是隻見其左肩,最前一個是大伯手扶緊一直立的上細下粗的撐杆,撐杆齊肩平,這時的大伯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玉樹臨風,(象現在描寫某明星用玉樹 臨風來形容,我覺得不大得當,真正的玉樹臨風四個字我用得最為得體)。第二個隻 見左肩第3個見到的是生產隊長,個頭和大伯隻差一點,再往後就一個比一個矮
一些,歇了1、2分鍾,他們用肩又再撐起樹筒,手斜握撐杆隨著大伯的號令,樹筒輕微的往下一沉,即刻隨著呼應的號子聲響起的同時,樹筒往上輕微的一躍,輕飄飄的隨著號子聲一起一落向我們飄來,步調劃一整齊,輕盈。太美了!太不可思議了!山裏頭平凡的生產活動如何可以有這麽美的情調,這麽具藝術感,不亞於欣賞名家 的藝術品。
沉醉於欣賞藝術品情感短短幾分鍾時間,樹筒已飄到並停在我們麵前,這次 可能想休息長一點時間,待前後兩根撐杆撐穩樹筒後,另一麵的人頭都鑽過來麵向我們 (不能再離遠了,否則此篇沒有完的一天)。同他們打招呼後,小李說他們走走停停還要2個鍾頭才會出山,我們要先行,不要影響他們,因山路窄小,如果要他們 讓路是不可能的,樹太重,所有人都必須讓開。
為了能趕快結束此篇我們急急的上路了,肩上的馬藤包還真夠重,一路上翻 山越嶺的,休息了好多次才走出森林,遠遠見到了我們的村莊。
4 點的樣子,炊煙未 起。這時的太陽正在西邊的山上,可山裏卻是黃昏,暗暗的,雖然手腳還辣辣的痛,肩膀酸得背不動,但心裏的喜悅難以形容,這大半以上的喜悅是因為意外的欣賞到美妙的、活動的藝術品,世上幾人有此福氣,我卻是其中之一。(後來我有幸也成為其中一員,並且還有機會由我帶頭發號令,帶領幾個手下及不小的樹筒出山,雖然辛苦沉重,也永久的傷了我的筋骨。但,這快意、滿足、自豪難於言表,也永久的融 入了我血肉之中)。(全文完)。
甜甜的馬藤包由JK原創於美國洛杉嘰05/18/2006。
由jk張貼 @ 2006-05-20 17:00:23 (564)
jk 評論於:2006-08-08 23:29:12 是美景南方山區
jk 評論於:2006-08-08 23:27:19 感覺真的很好活著的感覺真好,死裏逃生後才會體會,真謝謝你耐心在讀,不隻是看。謝謝你的評語,是否可以給點建議、指點,十分歡迎。
yujin 評論於:2006-08-08 22:40:13 代價為了吃到甜甜的馬藤包,這個代價也蠻大的了,不過作者也因此而體會到"這感覺真的很好"的好來.這感覺不錯.可能俺是個現代人的原因吧.
jk 評論於:2006-08-03 11:43:04 不容易寫,的確,沒見過的人很難想象出那情景,我也想寫得清楚些,但不容易寫,也不容易理解,我可能會花多些時間寫一篇,因為要推敲用語所以無期。當時遠遠看那樹隨著號子的韻律一起一伏輕飄飄的飄來,那感覺真美,要知道幾千幾萬的知青,有誰願意學或又學會了撐樹,並且是帶頭的人(隻帶3人,我才168公分,不夠高,高個的人才能帶領多人,也才能帶較大的樹出山)。樹撐出山,基本是往下的,所以帶頭的必須高,力大,有能力穩住樹筒,也並不全靠蠻力.這種人當地也隻有少數幾人,是師傅級的。最受尊敬。
yujin 評論於:2006-08-03 11:31:47 再讀一次直徑60公分的樹怎樣輕飄飄地飄過來呢?為什麽他們會一個比一個矮的排一起?是為了省力和安全嗎?小時候有見過人開山打大石頭,也有號子伴隨著勞作時高時低確實象是在唱歌,雖然有點單調.可能因為小,那時候並沒有覺著美出來.石煙彌漫叮叮當當的還會感覺害怕,不敢靠近.讀了先生的這篇,仔細想想,真的感受出美了,首先是勇敢,而後是健康,強壯,韻律,和諧,(請問先生怎麽找出頓號來?)還有適到好處的智慧.能勞動真好啊.又是在那樣的森林裏.現代人真的是需要那樣的運動.簡單,自然,好美.
jk 評論於:2006-08-03 11:20:31 "創造心情"這用得太貼切了。真難得,你能體會我的心境,我這博客在文學城有幾百人看了,好像不見知音,你讓我感動,真的謝謝!這撐樹的情景,美感,已無法從我記憶中除去,以前還常幻想如果有一天,在我老家市中心大道上展現,該會如何的震撼。不過也可能是我幼稚,人們才不屑一顧呢,但這是我美好記憶中的相當重要的一景。我珍藏著。如果能創造心情,困境就打不倒你。
yujin 評論於:2006-08-03 10:29:32 美妙的藝術震撼人心的美,就在我們付出汗水傷痛的勞動中.能在那樣的自然環境裏渡過人生的一段日子,確是難得的福氣.更難得的是先生當時喜悅滿足自豪的心情.我想當時並不是每一位知青都會有那樣隨遇而安的心態,創造心情的能力吧.
yujin 評論於:2006-08-03 10:14:52 有趣清新的空氣,淡淡的黴味,小小的苔類植物,現代人眼裏的美景..那是在中國的北方山區嗎?從來沒有去過真正的森林,讀了此篇體會到一二分.
是我們南方的野果,你說的叫法應該是對的.我去的地方是閩西山區
想中國,想家鄉了。
謝謝娓娓的評論
謝謝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