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為人民-------------幣
(2006-04-18 06:44:14)
下一個
關於人民幣應不應該升值的爭論還在繼續。與此同時,來自國際上的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不小,外刊甚至有文章說,“對人民幣的包圍圈正在形成”。這裏我們不妨看看鄰國日本的情況,從日元匯率變化與日本經濟發展的關係中也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長達22年的固定匯率製為日本經濟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二戰結束後,日本作為戰敗國,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在此背景下,日本舉國上下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在當時,擴大出口,尤其是增加對實力最強、最為富裕的國家——美國的出口,是振興日本經濟的捷徑。
因此,日本政府在戰後不久就提出了貿易立國的口號,把擴大出口作為國策。
為了發展經濟、擴大出口,穩定的匯率是不可缺少的。戰後,美國方麵做出了有必要加快日本經濟恢複的決定。1948年10月,美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NSC)決定將日本經濟恢複作為美國的主要目標,提出了包括設置固定匯率在內的九項穩定經濟原則。經過美國占領當局和日本方麵的反複研究,終於決定自1949年4月25日開始,實行1美元=360日元的固定匯率政策。這個固定匯率一直到1971年12月才正式改變。
連續保持22年之久的360日元=1美元的固定匯率,使得日本企業能夠在20多年的時間內,不必理會匯率的變化,而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新產品開發及擴大產品出口等方麵,為日本經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至於360日元=1美元的匯率水平對日元來講是高估還是低估,盡管一些學者認為在長達22年的時間內不能對此一概而論,但不可否認的是,持續了22年的穩定的匯率水平,對保證日本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擴大日本企業產品的出口,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經濟增速明顯加快。特別是60年代的經濟增長倍增計劃期間,日本經濟的增速更是驚人,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
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對美出口的增加以及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增長,使得長期以來一直扶植日本發展的美國,開始對咄咄逼人的日本企業的產品出口產生了越來越大的不滿。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美貿易就開始摩擦。最初的日美貿易摩擦主要集中在棉紡織品等輕工產品方麵。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日美貿易摩擦開始向幾乎所有重要工業產品領域擴展,隨之而來的是,美國方麵對日本的壓力也開始增大,在金融方麵要求日本將日元升值。
從固定匯率製過渡到浮動匯率製,是在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後才實現的。
在主要來自於美國的外來壓力下,特別是美國政府於1971年8月單方麵宣布以放棄美元兌換黃金、對進口貨強製性征收10%進口關稅等為主要內容的緊急經濟政策,從根本上動搖了布雷頓森林體係,引起了國際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的劇烈動蕩,日元匯率開始上升。日本政府為維護360日元=1美元的匯率水平,多次讓日本央行入市幹預,拋出日元,購買美元,但這些措施都無濟於事,日元還在升值。盡管如此,歐 美國家仍在不斷批評日元升值幅度不夠。在此背景下,經過有關國家多次磋商,1971年12月,西方十國財政部長在華盛頓史密森博物館召開會議,決定將日元匯率升值16.8%,即1美元=308日元,並以此作為標準匯率,可上下浮動2.25%。同時,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也同意將馬克對美元匯率升值13.8%。這就是被稱為“史密森協議”的主要內容。但是,由於美國的貿易逆差繼續擴大(如1971年到1972年,美國的貿易逆差從27億美元擴大到68億美元,而日本的貿易順差則從78億美元增加到90億美元),美元匯率仍在繼續下滑,1973年2月13日,美國財長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10%。在此情況下,日本也隻好讓日元向浮動匯率製過渡。
從上可以看出,日元匯率製度的變化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日元匯率從固定匯率製過渡到浮動匯率製,是在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後才實現的。經過固定匯率製度期間的潛心發展,到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從出口方麵來看,日本產品也開始躍居世界前列。比如,在1965年,日本的汽車出口隻是聯邦德國的13%,而到了1974年,日本就已超過聯邦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實際上,到了20世紀70年代上半期,日本產業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是日本有條件允許日元升值的強大的物質基礎。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出口的增加,主要靠的是本國企業的發展,而不是主要靠通過引進外資、由外資企業主導本國產品出口來實現。而且,日本企業的許多核心技術,都是自己開發的,這就為日本企業日後承受日元升值帶來的壓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麵,美國則由於長期陷入越戰泥潭,通貨膨脹嚴重,國際收支出現大量逆差,企業競爭力受到日本、聯邦德國等的嚴重挑戰,不得不將美元貶值,以期擺脫困境。
由此可見,內因與外因(尤其是內因)綜合作用的結果,使得日元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後開始逐步走上升值之途。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外來壓力已經非常大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在匯率製度方麵的讓步也是很不情願的,可以用“擠牙膏”方式來形容它在這方麵所做的每一個讓步。
而且從實際情況來看,盡管實現了浮動匯率製,但從1971年到1985年之間,日元匯率的升值過程還是比較平穩的,中間還有反複。但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的速度明顯加快。
廣場會議後日元急速升值,破壞了日本經濟結構的順利轉軌
1985年,美、英、法、日、(聯邦)德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促使日元、德國馬克對美元升值的協議,從此之後,日元匯率開始迅速上升,進入了長達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到1995年,日元曾一度達到80日元=1美元的水平。
廣場會議後日元匯率的急劇升值,既是日本政府試圖以此緩和日美貿易摩擦、避免兩國關係惡化的舉措,也與日本政府想借此機會提高日元國際地位、進而提高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有關。
日本有些人以為,經過戰後40年的發展,日本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日元升值意味著日本不但在製造業方麵已經“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美國,而且在貨幣領域也開始挺起了腰板。在這種盲目樂觀情緒的支配下,一些日本企業和機構,不但大量在歐美國家購買房地產,而且不惜花重金購買名畫古董等。這種現象盡管隻是日元升值過程中個別的、短暫的現象,但卻反映了部分日本人在對待日元升值方麵的扭曲心態。
日元急劇升值,對日本經濟最大的影響,是促進了日本企業的對外投資。
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企業就掀起了一輪對外投資熱潮。如1965年度,日本企業的對外投資金額僅為1.6億美元,1970年度達到9億美元,到1973年度就增加到35億美元。但此時的日本企業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資源開發等領域,是對日本國內經濟結構的補充。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的企業海外投資,主要是傳統的製造業企業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為降低成本,占領海外市場,而被迫進行的海外投資。
因此可以說,對日本企業來講,廣場會議之後的海外投資,顯得有點倉促和無奈。
20世紀80年代以來,盡管日本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此時日本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行業仍然主要集中在汽車、鋼鐵、家電、造船等傳統產業方麵,在以信息、生化等為代表的高技術方麵還沒有發展到成規模產業的地步。
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傳統行業的企業大量到海外投資,但由於國內缺乏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填補傳統行業出走所造成的空白,於是就形成了日本國內所謂的“產業空洞化”現象,破壞了日本經濟結構的順利轉軌。
在正常情況下,假如接替傳統產業的新興行業已成氣候,能夠挑起日本經濟的大梁,即使大量傳統企業到海外投資,對日本國內就業和需求也應該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日本經濟很可能不會陷入長達十幾年之久的低迷狀態而不能自拔。但實際情況是,不但日本的大企業紛紛出走到海外投資辦廠,就連為這些大企業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業為了繼續向大企業提供產品,為了自己的生存,也被迫跟隨大企業一起到海外投資辦廠。有的日本大企業,甚至在自己到國外去投資辦廠之前,就要求為其提供配套零部件的中小企業先去投資,為其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如豐田公司在中國的做法)。大企業和大批中小企業到國外投資,必然使得國內就業人數下降,導致內需不足。內需不足反過來又影響到企業在日本國內的投資需求,最終形成惡性循環,這是致使日本經濟長期陷入通貨緊縮的重要原因之一。
運用各種手段,防止日元升值
從1996年以後,美國政府開始改變匯率政策,美元逐漸升值,在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美元兌日元匯率一度升到1美元=140日元左右的水平。不過,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9.11事件以來,由於美國經濟狀況不好,再加上美國國內有不少人認為美元幣值被高估了10%~20%,並認為這是導致美國高額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美國政府又開始調整匯率政策,有意無意地促使美元貶值。對於美國政府的這種政策變化,日本方麵非常不安,想方設法不讓日元升值。僅今年4月~6月,日本政府就動用4.6萬億日元入市幹預匯市,購買美元,阻止日元升值。
日本政府幹預匯市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企業產品的出口,以外需來彌補因長期蕭條帶來的內需不足。另外,在通貨緊縮環境下,讓日元貶值,還能起到緩和通貨緊縮的效應。
由此可見,日本政府及經濟界人士吃夠了在條件不完全具備時貿然讓日元升值的苦果之後,開始清醒了,正運用各種手段來防止日元升值。運用各種手段,防止日元升值。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長期的、穩定的匯率水平,對一個國家的經濟保持增長是至關重要的,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尤其如此。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特別是企業競爭力的提高,一國的貨幣匯率也不可能永遠保持不變,升值是必然趨勢。
●貨幣的升值要與經濟發展的步伐相適應,特別是不應讓一國貨幣在短時期內急劇升值(或貶值),這對該國企業的生產經營非常不利。良性的匯率變動(升值或貶值)應是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綜合考慮到各方麵的影響之後再做出決定,切不可從經濟以外的因素出發讓本國貨幣升值(或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