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貝卡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試論追憶似水年華

(2011-11-29 06:58:17) 下一個

前言


《追憶逝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撰寫的一部宏篇巨著。這部小說是普魯斯特在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後,用文字來追尋他童年的足跡,成長的歲月,愛情的甜蜜和苦澀等。普魯斯特曾經寫道:“我們徒然回到我們曾經喜愛的地方,我們決不可能重睹它們,因為它們不是位於空間中,而是處於時間裏,因為重遊舊地的人不再是那個曾以自己的熱情裝點那個地方的兒童或少年。”

以前我曾想讀這部書,可是每次看到這巨著,就望而卻步了。網友Ulysses向我推薦了根據這部書改編的英語電影等,我在YouTube上找到了BBC廣播電台製作的配樂演播版本,我喜歡聽配樂朗誦,所以呀,這幾天我迷上了這部小說的音頻版本。

下麵一文是羅大岡撰寫的《試論追憶似水年華》,和大家分享。羅大岡在文章中寫道:“藝術作品不是別的,“美”不是別的,而是引起觀賞者對生命熱愛的一種手段。天才的文學家、藝術家,他們的傑作雖然不可能完全不受時代局限,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天才作品,實質上總是超時代,超流派的。《追憶似水年華》就給了我們具體的論證。”

請點擊欣賞:追憶似水年華

請點擊聆聽:Time Regained Part One
請點擊聆聽:Swann's Way Part One
請點擊閱讀:追憶似水年華

請點擊聆聽:Within A Budding Grove Part One
請點擊聆聽:Time Regained Part Six
請點擊聆聽:Time Regained Part Five

試論《追憶似水年華》(節選)作者:羅大岡


  馬塞爾·普魯斯特 ( Marcel Proust)(1871—1922)的《追憶似水年華》《In Search of Lost Time》(以下簡稱《似水年華》)確實是一部不同凡響的小說。不但在法國,即使在國際間,都認為《似水年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這早已成為定論。英國的法國文學專家喬伊斯·M·H·雷德在他所編寫的《牛津法國文學辭典》中,就是這樣評價《似水年華》的。 馬塞爾·普魯斯特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偉大的作家。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他同巴爾紮克一樣,都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人們早就說過,小說是生活的鏡子,也是現實生活的橫斷麵,是生物學或生理學上的切片。無論是短篇或長篇小說,在它的有限的範圍的,強烈地深刻地反映某一個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的特性,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而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的典型的生活或生命機體。在世界各國一切文學產品中,小說是人類生活的最切實可靠的見證。然而在各國文學史上,能夠負擔這樣重要任務的偉大小說並不多見。舉例說,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是這樣的小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也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也是。普魯斯特的《似水年華》也是這樣的小說。這些偉大的作品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活生生的橫斷麵。 《似水年華》卷帙浩繁,全書七卷二百萬字左右,而且文風別具一格,委婉曲折,細膩之極。

  古人有言,人生五十歲以前周遊世界,認識社會;博覽群書,積累知識。五十歲以後,可以深居簡出,閉門著述。法國文學史上有不少名作家大致是這樣安排一生的:先遊曆讀書,中年以後開始著述。十六世紀的蒙田(1533—1592)和十八世紀的孟德斯鳩(1689—1755)都是這方麵著名的例子。普魯斯特的一生基本上也是這樣安排的,所不同者,第一,他的壽命較短,五十一歲就去世了;其次,他自幼體質孱弱多病,未能周遊天下。他生長於巴黎“上流社會”的富裕家庭,從小養尊處優,過著絝袴子弟的生活。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出入於所謂上流社會的交際場合,成為沙龍中的寵兒。由於他聰慧俊秀,深得沙龍中貴婦人們的歡心,《在少女們身旁》①過安閑日子,積累了豐富的上流社會生活感受,從那時起,二十歲左右的普魯斯特就產生終生從事文學創作的意願。

  --------
  ①《似水年華》第二卷書名,發表於1919年。

  大約從三十五歲起,到五十一歲他去世,普魯斯特由於患有嚴重的哮喘病,終年生活在一間門窗經常不打開的房間中。清新空氣容易引起他犯哮喘,更不用說刮風下雨。他足不出戶的自我禁錮生活,持續了十五年之久。在這十五年期間,普魯斯特生活在回憶中,回憶他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時期的經曆。由於他的身世,他所接觸的大致是三類人:貴族家庭的後裔;非常富裕的財務金融界人士;少數享有盛名的文人與藝術家。十五年的禁錮生活,使這位身患痼疾的天才文人省悟到,他的前途就是在這間華麗舒適的病房同時也是囚室之中,等待死亡。他除了緩慢地,平靜地等待死亡來臨之外,他沒有別的生活,沒有別的前程。他是一個極其敏感的人,為什麽他能在錦鏽的床上,過著臥而待斃的“生活”十五年而不覺得沉悶、苦惱甚至煩躁不安,反而其樂融融呢?難道他整天躺在床上在做美夢嗎?不,他自己知道生命已經沒有前途的人決不可能做關於未來的美夢,所以老年人是不會做美夢的。普魯斯特雖然隻是中年人而不是老人,可是他早已知道他的痼疾難愈,所以對生活的前程已經不抱希望。他唯一的希望在於利用他的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寫成一部非常特殊的文學作品。這部作品就是《似水年華》,全稱《追憶似水年華》。在他的計劃中,這是一部極其龐大的多卷本小說。果然,他用了十五六年的漫長時間,分秒必爭地寫完了這部小說的全稿。



  由於疾病的限製,普魯斯特被迫長年累月囚禁在鬥室中,不能開展任何活動,久而久之,他的思想中充滿對於過去生活的回憶,而且對於人生形成了一種非常奇特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真正的生命是回憶中的生活,或者說,人的生活隻有在回憶中方形成“真實的生活”,回憶中的生活比當時當地的現實生活更為現實。《似水年華》整部小說就是建築在回憶是人生的菁華這個概念之上的。

  普魯斯特是一位博覽群書的作家。法國評論家們常常提到《似水年華》的作者受十九世紀末年風靡一時的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森(1859—1941)的影響,這是完全可能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似水年華》是一部哲學意味深重的小說。正相反,這是一部生活氣息極其濃厚,極具強烈的小說。在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中,令人讀過之後永生難忘的、真正有價值有分量的小說,都是從熱氣騰騰的真實生活中出發,在生活的熔爐中鍛冶而成的。

  《追憶似水年華選篇》的編選者,法國文學評論家拉蒙·費南代在《選篇》的前言中指出,“《似水年華》寫的是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地受溺愛的孩子緩慢成長的過程,他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們的存在。”總的說,這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的小說,從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開始,一直寫到他晚年的心情。他三十多歲由於嚴重的哮喘與氣管炎,怕見陽光,怕吹風,把自己囚禁在鬥室中,白天絕對不出門,也盡量少接見來訪者,實際上從那時起,他已經與世隔絕。

  《重現的時光》是《似水年華》最後一卷的標題,是全部小說畫龍點睛之所在。哪一個偉大的真正的藝術家,不用自己的靈魂來創作使自己畢生事業可以傳之後世的作品呢?一言以蔽之,藝術不是別的,而是對生命熱烈的愛之表現。藝術作品不是別的,“美”不是別的,而是引起觀賞者對生命熱愛的一種手段。關於這一點,《似水年華》不是表現得很徹底,很動人嗎?

  阿納多爾·法朗士(1844—1924)①是普魯斯特在文學界的長輩和好友,對文壇上初露頭角的普魯斯特曾經起扶持作用。法朗士把普魯斯特的小說比作溫室中培養的花朵,象蘭花一樣,有“病態”的美。可是突然間,“詩人(指普魯斯特)射出一支箭,能穿透你的思想和秘密願望……。”這是指出小說家普魯斯特的藝術手法和思想深度,決非一般泛泛之輩可比。



  --------
  ①《似水年華》提到的作家貝戈特,就是影射法朗士的。
 
  有二十世紀蒙田之稱的哲學家、隨筆家阿蘭(1868—1951),認為普魯斯特從不直接描寫一件客觀事物,總是通過另一事物的反映來突出這一事物。普魯斯特一貫通過自己的感覺表現客觀世界。他認為對絕對客觀世界的研究是科學家該做的工作,文學家隻能反映他自己感覺到的事物,這是最真實的表現方式。所以評論家莫理斯·薩克斯(1906—1945)說普魯斯特是“奇怪的孩子”,“他有一個成人所具有的人生經驗,和一個十歲兒童的心靈。”

  一個深於世故的人可以成為事業家,政治家,可是成不了真正的藝術家。哪怕老態龍鍾的藝術家,往往也保持著一顆比較天真的心,甚至帶幾分稚氣。普魯斯特就是這類人。在他晚年,離去世不久的日子裏,他還津津有味回想在貢布雷的別墅中,早晨起來喝一杯泡著“瑪德萊娜”①的熱茶,使他嚐到畢生難忘的美味。這種對往事親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他創作《似水年華》的主要線索。

  《似水年華》另一個藝術特點是“我”與“非我”的界限不是絕對不可逾越的。普魯斯特曾經給友人寫信時說:“我決定寫這樣一部小說,這小說中有一位‘先生’,他到處自稱‘我’,我如何如何……”這位“先生”就是作者自己,這是無疑的。這麽說,《似水年華》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嗎?不完全是。小說貢徹始終的線索是“我”,但作者常常把“我”放在一邊,用很長的篇幅寫別人。正如哲學家阿蘭指出,《似水年華》的作者要寫“此物”時,必先寫“彼物”對“此物”的反映。世界上沒有不是彼此聯係著的事物。沒有絕對的“有我”,也沒有絕對的“無我”。

  《似水年華》主要寫人,寫小說中的主角,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也寫作為陪襯的人物,而有時寫得很仔細,比方他寫家中的老女仆弗朗索瓦絲,一個農村出身的樸實婦女,頭腦中充滿農民的成見與迷信。這位老女仆在主人家已經服務了多年,主仆之間建立了感情關係。女主人很信賴她,喜歡她,往往拿弗朗索瓦絲的農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論開玩笑,增加了小說的人情味。普魯斯特有時也描寫居室和室內的陳設,但都是一筆帶過,簡略而不煩瑣;有時也寫居室外麵的庭園,甚至大門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這一切,都增加小說的人間氣息,反映小說中的“我”的藝術家性格,詩人的敏感,以及他對生活的熱愛。


  --------
  ①用麵粉,雞蛋和牛奶做成的糕餅。
 
  作為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眾不同。他把今昔兩個時間概念融合起來,形成特殊的回憶方式。比如他在兒童時期早晨喝一杯熱茶,把一塊俗名“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熱茶裏,一邊喝茶,同時吃點心,他覺得其味無窮。等到他寫《似水年華》的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時,他重新提起這件事,好象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兒童時代,把當時的生活環境和身邊的人物都想起來了,好象“昔”就是“今”,“今”就是“昔”,“今”與“昔”結合,形成真正的生活。

  所謂時間,實際上是指生命延續。“延續”一詞是柏格森哲學的重要術語①,所謂生命,就是延續與記憶②。如果沒有記憶,思想中就沒有“昔”的概念。沒有“昔”也就沒有“今”,“今”“昔”兩個概念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昔”與“今”的結合,就沒有延續的概念,也就沒有生命。所以有人說,普魯斯特生命的最後十五六年是關在鬥室中度過的,他把窗簾都掩上,室中無光,白晝點燈,他的時鍾與我們的時鍾不同,我們的時鍾上的指針是向前走的,他的時鍾的指針是向後退的。他愈活愈年輕,複得了失去的時光,創造了斷的生命。

  《似水年華》和傳統的小說不同,它雖然有一個中心人物“我”,但沒有貫徹始終的中心情節。隻有回憶,沒有情節。這是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說的創新,但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表現他對於生命的特殊感受而創造的新藝術手法。

  --------
  ①“延續”,法語Laduree。
  ②柏格森的一部重要論著;《物質與記憶》發表於1897年。

  沒有主要情節的小說《似水年華》是大膽的藝術嚐試。七卷本的巨型小說《似水年華》在陸續出版過程中,它的清新的藝術風格,已經贏得當時重要評論家的同聲讚美。作家A·紀德(1869—1951)在他的當代文學評論集《偶感集》①中寫道:“普魯斯特的文章是我所見過的最藝術的文章。”又說:“我在普魯斯特的文章風格中尋找缺點而不可得。我尋找在風格中占主導地位的優點,也沒有找到。他不是有這樣那樣的優點,而是一切優點無不具備……並非先後輪流出現的優點,而是一齊出現的。他的風格靈活生動,令人詫異。” 《似水年華》的創新是在傳統的優秀藝術基礎上的發展。



  --------
  ①《偶感集》於1924年由巴黎伽裏瑪出版社出版。
 
 
  本文筆者在讀《似水年華》第一卷《在斯萬家那邊》對,就覺得作者的文筆給人以似曾相識的印象:不知在何處已經見識過這種娓娓動聽,引人入勝的文章。愈往下讀,這個印象愈明確,於是就想起十七世紀法國著名書簡作家塞維尼夫人(1626—1696)的《書簡集》。不料讀到第四卷時,果然在小說中發現了塞維尼夫人的名字。原來普魯斯特的外祖母酷愛塞維尼夫人的書簡。每逢外出旅行,總要把厚厚幾冊塞維尼夫人《書簡集》隨身帶走,抽空閱讀。後來外祖母去世,普魯斯特的母親把塞維尼夫人《書簡集》珍藏起來,視如傳家之寶。她對普魯斯特說,外祖母在世之日,給她女兒(即她本人)寫信時,常常引述幾句塞維尼夫人書簡中的名句。可以想見,塞維尼夫人是普魯斯特從小就比較熟悉的作家。

  《似水年華》的作者逐漸構思這部小說大致在上世紀末年和本世紀初年。一九0七年他下定決心要創作這部小說,一九0八年他開始動筆,到一九二二年他去世前夕,匆匆寫完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普魯斯特創作《似水年華》的十餘年間,完全禁閉在鬥室中,與世隔絕。他全部精力與時間集中在回憶與寫作上,毫不關心世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它對法國人民生活的強烈影響,在《似水年華》中幾乎毫無反映。這部小說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巴黎。十九世紀末葉是法蘭西資本主義逐漸由壟斷資本進入帝國主義的過程。二十世紀初年,法國資本主義已經達到最高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①。在這時期,法國社會出現了物質生活方麵的極大繁榮。1900年巴黎舉辦震動全球的“世界博覽會”,就表現出烜赫一時的繁榮景象。凡此種種,都沒有引起在鬥室中埋頭寫作的普魯斯特注意。由此可見,就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而言,《似水年華》是十九世紀末年的小說,是反映臨近巨大的變革與轉折點時刻的法國社會的小說,因此可以說也是一部反映舊時代的小說。《似水年華》是法國傳統小說藝術的最後一顆碩果,最後一朵奇葩,最後一座偉大的裏程碑。

  --------
  ①見列寧名著:《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似水年華》在藝術結構與表現手法上的大膽創新,這部小說也預示著法國文學上一個新的時代將要來到。這個新時代,由現代派文學成為主流的時代,是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達達主義運動和超現實主義鑼鼓喧天的呐喊聲中開始的,也就是說,正在普魯斯特在他的病床上細讀《似水年華》最後一卷的校樣之時,雖然他那時已經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可是還勉強工作。 天才的文學家、藝術家,他們的傑作雖然不可能完全不受時代局限,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天才作品,實質上總是超時代,超流派的。《似水年華》就給了我們具體的論證。
 
            羅大岡 1988年2月 北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林貝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京燕花園的評論:

謝謝留言和建議,不過,我現在很少有時間和耐心讀長篇大作了,許多的時候是聆聽音頻版本的書籍和小說。我可以一邊聽書,一邊做別的事情。開車的時候,我就常常聽歌。我博客裏的一些英語歌曲,都是開車時聽來的。
京燕花園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謝謝貝卡分享。有時自己也很驚奇Proust大師級的細膩心理描繪,讓我這個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成長的人也感受的心靈的共鳴。

貝卡有空看看英文譯本你做過英語老師一定會喜歡的。
林貝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夢海星的評論:

謝謝你摘錄羅大岡這段話,頗為精彩,我加到前言裏了。
夢海星 回複 悄悄話 "藝術不是別的,而是對生命熱烈的愛之表現。藝術作品不是別的,“美”不是別的,而是引起觀賞者對生命熱愛的一種手段。" -->寫的好!感謝林貝卡分享。
林貝卡 回複 悄悄話 感謝BlackOrchid小妹的圖片,BlackOrchid's Blog: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12&postID=31989

In Search of Lost Time by Marcel Proust Volume Seven: Time Regained (Audio Part One)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11&postID=26680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