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貝卡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敕勒歌

(2007-10-29 05:35:47) 下一個



詩歌:敕勒歌 作者:北朝 佚名 朗誦:牟雲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林貝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科夫的評論:

How are you doing?

Have a nice week,

Rebecca
科夫 回複 悄悄話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林貝卡 回複 悄悄話 敕勒歌簡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多麽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裏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穀題跋》卷七)。

南北朝民歌具有顯著的差異,前者輕豔綺麗.委婉纏綿,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溫柔;後者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恰似塞北健兒,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學概念來表示,前者屬於“優美”的類型,後者則更具“崇高”的傾向。這種審美趣味上的差異,究竟是怎麽造成的呢?

在江南,山嶺起伏,河流曲折,植被豐富多彩,景觀充滿細部的變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細膩的審美感受,關注於色彩與線條的微妙韻味。而在北方,特別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觀是單純的,色彩和線條也沒有多少變化。由於缺乏可供細細觀賞的東西,於是抬眼就望到天際,開口就是粗豪的調子。

草原上人們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養了壯麗的美感。他們不會像江南人那樣,歌唱小小荷塘裏嬌豔的蓮花,村頭路旁婀娜的柳絲;在他們的感覺中,敕勒人共同擁有著望不到盡頭的大山,望不到盡頭的河流,望不到盡頭的草原,而天恰似“穹廬”(現在所說的蒙古包),籠蓋著他們共同的“家”,他們便謳歌這樣的“家”。

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人不斷得到新的東西,也不斷失去原有的東西。因而,就像成年人經常回顧童年的歡樂,生活在發達的文明中的人們,常常會羨慕原始文明的情調

電影《紅高梁》大放異彩,歌壇“西北風”勁吹不息,也是類似的現象。但是,當江南人向往草原的壯闊的時候,草原上的人們又何嚐不向往江南的溫媚?人類的生活極其豐富,美感也同樣是豐富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138.htm
林貝卡 回複 悄悄話 敕勒歌

中國古代敕勒族民歌。敕勒,秦漢時稱丁零,魏晉南北朝時南方人又稱之為高車。主要居住在大漠南北,即今蒙古草原。

《敕勒歌》最早見錄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本為鮮卑語,北齊時譯為漢語。辭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此歌約產生於429~472年,即北魏朝中期。這是一首歌唱家鄉、歌唱草原的牧歌,全歌蒼勁豪莽,抑揚暢達,以致千古傳唱。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138.htm

林貝卡 回複 悄悄話 配樂朗誦:敕勒歌
作者:北朝 佚名
朗誦:牟雲

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193661362.mp3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