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碎還是瓦全 - 中國的選擇
(2006-04-08 16:02:04)
下一個
玉碎還是瓦全 - 中國的選擇
近些年來,日本和台灣政府的行為一直讓我不理解:為什麽日本政府要故意激化中日矛盾,為什麽它不願意選擇一個友好的中國,就如以前它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所做的那樣,而是要製造一個對自己充滿敵意的中國?同時為什麽台灣政府要那麽急於和中國政府攤牌,為什麽不利用現狀慢慢地去中國化,從而在文化思想上創造獨立的條件?
最近賴斯在訪問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時的一番話突然讓我茅塞頓開。賴斯如是說:“我認為我們所有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努力和確保讓中國的崛起成為國際社會積極的力量,而不是消極的力量。”。再聯想到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關於中國是美國“利益相關者”的言論,我突然明白了:現在是美國在試圖將中國納入它的勢力,或者說讓中國成為它的附庸,就像現在的日本和澳大利亞那樣。而日本和台灣所做的一切就是破壞美國的計劃,他們不斷刺激、挑釁中國,就是要使中國過激反應,從而讓美國認識到中國是“消極的力量”,最終挑起中美對抗,而他們則從中漁利。
所以在我看來,中國現在麵臨的選擇就是:一、乖乖的做一個美國的“利益相關者”,與日本爭做美國在東亞的利益代言人或者叫走狗;二、痛擊日本和台灣的挑釁,從此逐步走向與美國對抗;三、繼續“韜光養晦”,同時積蓄自己的經濟、軍事力量,保持與美國目前的非敵非友的狀態。
現在對中國最理想的情況某過於成為美國的“利益相關者”了,但是不幸的是,中國不是日本,現在的俄羅斯也不是當年的蘇聯。在現在中國被美國認為是最大的挑戰者的時候,要真正成為美國的“利益相關者”,中國恐怕在以下方麵必須做出實質性的讓步:首先,中國必須民主化,盡管這非常可能意味著台灣、西藏甚至新疆的獨立或騷亂;其次,中國必須放棄與美國在太空、核武器等方麵的競爭,換句話說,必須像日本那樣甘心將自己的國防置於美國的控製之下;然後,在國際事務上必須緊跟美國的步伐;最後,在經濟上不能對美國造成傷害,否則就會像日本在八十年代那樣遭受美國“廣場協議”之類的打擊。中國願意自宮以進宮嗎?
痛擊日本和台灣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不是很容易,但是不是不可能。問題是:我們有這個勇氣和決心嗎?僅僅動用常規武器的話,我們很有可能會被日本痛擊,在種情況下我們有這個魄力對日本動用核武器嗎?我們有決心去麵對美國的全麵製裁和孤立嗎?我們有勇氣去麵對美國可能的核武器的報複嗎?我們有勇氣像當年的蘇聯和中國那樣,不再依賴外資、外貿,真正的獨立自主嗎?
麵對複雜情況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從來都是:什麽也不做,或者更準確地說,什麽也不變。然而不幸的是,通常這不是最好的答案,很多時候這還是很壞的答案。現在雖然我們可以裝鴕鳥,但是別人不是鴕鳥。
“韜光養晦”的最大問題是:它會在不知不覺中讓對手的主張變成了現狀,然後又把現狀變成了永久。打個比方,當別人竊取了你的錢財的時候,你隱忍不發,幻想等某一天你強大了人家會主動歸還,假如你運氣很好確實強大了,這是你發現人家並不會主動歸還,當你想說理時,你發現所有人都已經認可這些財產就是他的了,你的訴求已經過了時效!而當你想動用武力奪回你的財產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了很多新的問題:你原來的財產可能已經被人花光了,或者你的土地上已經住上了別的民族,就像今天的藏南;
其次,“韜光養晦”往往會變成對敵人的縱容與鼓勵,它削弱了我們的聲音,破壞了我們捍衛自己利益的信譽,就像我們現在總是被某些台灣人士當作紙老虎;
另外,“韜光養晦”也意味著,我們讓出了解決問題時機的選擇權。等到我們處於其他困難的時候,比如再一次的水災或者傳染病的時候,這些問題突然被攤牌我們又該如何應付?
最後,“韜光養晦”並不總是有效,而且當它確實有效時也僅僅是拖延了問題的解決時間而已。
我不知道中國該選什麽路,或者說,能夠走哪條路。但是我相信,一個民族,如果不敢麵對問題,不敢獨立生存,那麽她終究是不配也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