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香港考古簡史
(2006-07-17 18:19:25)
下一個
原創作者:南林 1841年香港開埠以前,香港一直被西方視為蠻荒之地(a barren rock) 。關於香港古代的曆史,在中國古代的史籍中隻有零星的記載。考古證據卻表明香港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的足跡。早在新石器時代香港就有人類居住。香港史前文化是華南史前文化的一部分。 香港考古始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業餘的考古人士在屯門發現了石器。引起了人們的注意。1926年,英國人韓義理(Heanly, C. M) 和蕭思雅(Shellshear, J.) 最早在香港作田野考古調查。 1931 年, 外籍考古學者、業餘地質學家施戈斐侶(W. Schofield) 在香港赤臘角發現了一件新石器時代的 石錛 。 1935年,他發現並組織發掘了大嶼山石壁東灣文化遺址。出土 陶器、石器和青銅器 。 1932年,當時在香港大學任教地理的愛爾蘭耶穌會神父芬待禮(Daniel J. Finn) 對考古頗感興趣。他應香港中文大學解剖係教授蕭思雅的邀請,參加田野考古調查。發現陶器碎片,銅器,和石矛頭。 1933年,芬待禮得到香港政府資助,在南丫島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這次發掘堪稱香港考古史上的第一次正規考古發掘。出土精美的石器,銅器和陶器。這批文物由香港曆史博物館和倫敦大英博物院分別收藏。芬待禮在研究了香港出土的陶器以後,發現了陶器上的盤曲花紋(Double F) 。 他撰寫考古論文,出席國際會議,名揚海外。 受芬待禮和施戈斐侶的影響,中國學者陳公哲從1937年起開始在香港作考古田野調查發掘。發現考古地點16處,文物250多件,出版中英文本<<香港考古發掘>>一書。成為首位在香港從事考古並對此作出貢獻的華人。 1955年, 香港九龍李鄭屋村發現一座東漢磚石墓。1956年香港大學教授裏林仰山(Drake, F. S.) 組成香港大學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清理發掘。出土陶器,銅器共58件。更引起香港有學之士和文物考古界對考古調查發掘的興趣。 1958-1959年,香港大學考古隊又對香港大嶼山萬家嘴青銅時代遺址進行了發掘。 1967年,香港大學考古隊改組成立香港考古學會。匯集香港對考古感興趣的人士,組織考古田野調查,發掘,從事文物保護,編輯出版考古刊物。 1968年,香港考古學會領導發掘了香港大嶼山蟹地灣青銅時代遺址。 1972到1976年間,香港考古學會又發掘了香港南丫島深灣遺址。《 南丫島深灣考古遺址調查報告》於 1978年由秦維廉(Meacham, W)編輯出版。 1976年,香港政府市政總署應港人要求設置了古物古跡辦事處,並頒布 “古物古跡條例”。對香港的文物古跡進行了普查。1991年,出版了 《 香港文物誌》 。 1978年,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德坤,林壽晉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創立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之前,鄭德坤曾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係開設中國考古課程,而林壽晉教授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開設中國史前史和古代史課程。不僅為香港考古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且培養了香港新一代的考古學者鄧聰等學人。不僅立足香港考古,更加強了與華南諸省,澳門,和東南亞越南等國家的考古學者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1982-1985年間,英國學者蒲國傑(Peacock, B. A. V.) 受香港政府委托,對香港全港進行考古調查。這是香港考古史上比較係統的一次考古調查。1986年,蒲國傑還發掘了香港屯門湧浪遺址。同年,完成 《 香港田野考古調查報告》 的編寫。1987-1988年間,香港考古學會對香港大嶼山石壁東灣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1989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又與深圳博物館,中山大學人類學係合作,對 大嶼山石壁東灣遺址進行了第三次考古發掘。發現從新石器時代到戰國,六朝,唐朝時期的文化序列。 1989年底至1990年初,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會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發掘了香港新界屯門的龍鼓灘新石器時代遺址。龍鼓灘遺址的原名是沙堤遺址,1989年四月首次被發現。1994年第二次發掘發現新石器時代 柱洞遺跡 。1992年底至1993年初,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發掘了香港湧浪新石器時代遺址。同年, 香港中文大學考古研究中心與中山大學,陝西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發掘了香港白芒和扒頭古遺址。 1994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與澳門大學中文係的學者合作,在澳門基金會的資助下,與1995年初對澳門路環島黑沙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距今4000年前的玉石作坊遺址。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同年,香港考古學者在香港馬灣島發現東灣仔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器時代早期墓葬遺址。出土大量人骨,青銅器和貝類。 1999年1月至3月,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會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在香港元朗廈鄉白泥村陳家園沙丘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距今三千多年的沙丘淺坑墓和陶窯。出土日,月形陶器祭物,為香港及東南亞地區首次發現。 2000年,香港考古學者在香港西貢發現了濠湧新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是一個石器製作場。 2001年至2002年間,香港考古物古跡辦事處與陝西省,河北省和廣州市的考古研究所合作,組成香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聯合考古隊,對香港西貢沙下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遺址進行搶救發掘。發現了史前墓葬和石器製作場。 2003年,香港一商人在香港西貢黃地峒海灘撿拾到有人為加工痕跡的石頭,經專家鑒定為史前人類製作的石器。2004年,香港考古學會與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這一地區進行考古調查試掘。 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聯合考古隊在香港西貢黃地峒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石器6000多件。經專家鑒定該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製作場。斷代為3.5 萬年至3.9萬年。這是香港迄今為止唯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這一發現改寫了香港的史前史。過去認為香港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才有人類活動。關於香港考古,史前史和文物古跡的的著述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香港考古學會會刊》 , 香港考古學會編輯出版。 2. 秦維廉( William Meacham ),《香港考古》, 香港海因曼出版社 1980 年 112 頁〔英〕。 3. 《香港文物》 , 文康廣播料古物古跡辦事處 , 1992 年 1 月 。 4. 白德,《香港文物誌》 , 招紹瓚譯,香港區域市政局 , 1991 年。 5. 鄧聰:《香港考古之旅》,香港區域市政局出版, 1991 年 11 月。 6.古物古蹟辦事處 : 《屯門近年的考古發現》 , 香港 : 古物古蹟辦事處 , 200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