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撾考古簡史

(2006-04-18 19:19:40) 下一個

原創作者:南林

    老撾是中南半島上唯一不臨海的國家,其地理位置,北臨中國雲南,東與越南相接,南連柬埔寨,西與泰國為鄰,西北與緬甸交界。在整個中南半島上,老撾的考古研究,世人知道的情況是最少的。

    目前所知道的或許是史前時期的遺跡是川壙(Xieng Khouang) 的巨石甕平原又稱查爾平原(the Plain of Jars) 上的巨石甕。川壙地區的巨石甕分布區共有兩處。一共有300多個大大小小由巨石鑿成的石甕。關於巨石的由來,老撾的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認為是用來儲酒的酒壇。在法國殖民時期,1935年法國學者馬德林.科拉尼(Madelenie Colani)在查爾平原進行了田野調查和發掘。據法國考古學家的研究推斷,這些巨石甕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人類甕棺葬遺跡。因為他們在巨石甕裏發現了人類的骨骸,石斧,青銅器,鐵器,陶器和其它器物。又在巨石甕附近發現了陶罐和人類的骨骸。從而推斷這裏是當時的墓葬區域。

    越戰時期是不可能進行任何田野調查工作的。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老撾的考古研究項目才開始對世界開放。1975年,海恩(D.Hein) 在老撾首次進行了發掘,1989年,又發掘了萬象(Vientiane)的西薩塔納克(Sisattanak)窯址。1994年11月,日本考古學者新田榮治(Nitta Eiji)在查爾平原進行了試掘,在石甕下麵發現了人骨,牙齒,鐵刀和泥製紡輪。通薩. 薩亞馮卡姆迪 (Thongsa Sayavongkhamdy)也在查爾平原的豐沙灣(Phon Savanh),也就是過去稱為昂村(Ban Ang)的遺址進行了發掘。1994年,他還在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 發掘了一個洞穴遺址。1995年11月到1996年1月,瑞典研究生安娜 .卡倫(Anna Kallen)和安娜 .卡爾斯托姆(Anna Karlstrom)發掘了老帕克(Lao Pako)遺址,該遺址位於距萬象40公裏的南俄河(Nam Ngum River) 也就是老撾一測的湄公河(Mekong River)河岸上。出土陶罐,鐵渣(slag)和冶煉爐的通風管(tuyeres)殘片。屬居住遺址。出土的陶紡輪說明紡織業的出現。另外還出土了兩個泥製滾子,與泰國班那迪(Ban Na Di)和班清(Ban Chiang) 出土的相似。未發現墓葬遺跡,但出土的陶罐可能是嬰兒甕棺葬遺跡,罐中的骨骼因土壤酸性嚴重而溶蝕。根據陶器的形製和碳素年代測定,遺址的年代被斷定為大約公元1-500年。發掘者將該遺址的時代定為鐵器時代的轉變期。

    老撾目前似乎還沒有專門的考古機構, 更缺少經過專業訓練的考古專家。但似乎已開始起步與國外考古機構合作開展田野調查和發掘項目。最新的考古動態是2000年由澳大利亞考古學家彼得 .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 和老撾自己的考古學者通薩. 薩亞馮卡姆迪領導的在普坑(Pu Keng)的調查發掘,發現了一個采石場,並找到完工和半成品的石甕。發掘出土完整陶器一件,和墓葬遺跡,人骨骸已溶蝕成碎片。其中一個墓葬由石板覆蓋。石板上刻劃著潦草的人像。年代大致斷定為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