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柬埔寨考古簡史

(2006-04-12 16:20:33) 下一個

原創作者:南林

    柬埔寨的早期考古調查,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法國人進行的。1863年直1953年,柬埔寨淪為法國殖民地。在歐洲殖民者對東南亞的殖民,吞並過程中,許多傳教士,探險家,旅行者也隨之紛至遝來。據說十九世紀初年,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被譯為法文,正是書中有關吳哥的描述才導致了當時在柬埔寨的法國人根據書中提供的線索去探尋吳哥古跡。1850年天主教傳教士佩勒.查爾斯-埃米爾. 博勒瓦(Pere Charles-Emile Bouilevaux) 再次發現吳哥古跡。1858年,法國學者亨利.莫霍特(Henri Mouhot)對東南亞進行了第一次純科學的探索考察。盡管他的主要興趣是植物,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但他的觀察擴及當地民俗及其源流。他旅行到了柬埔寨洞裏薩湖區(Tonle Sap),然後又去察看了雄偉的吳哥(Angkor)古跡。他記述了每一個立體建築的立體結構和有關其起源的傳說。他的文章發表於1864年,當時確實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新的殖民地政府也對考古遺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久,許多新的發現接踵而來。 兩年以後,道達特. 拉格裏(Captain Doudart de Lagree)率領的探險隊離開西貢,沿湄公河而上進入中國南部。盡管其主要目的是商業,尋求從新殖民地進入中國的貿易路線,但探險隊對古跡也有濃厚的興趣。探險隊還對吳哥古跡進行了踏勘,包括製作了第一批碑銘的拓片。這些對於古代高棉古跡的初步揭示,導致了後來的以路易斯.德拉普特(Louise Delaporte) 為首的進一步的調查, 他曾是湄公河探險隊的成員之一。從而,導致了後來一些重要的古跡的發現,其中包括Koh Ker,Beng Meala, 和Banteay Chamar。艾提奈. 愛莫尼爾(Etienne Aymonier)後來又對柬埔寨各地的高棉遺址進行了踏勘。又發現了許多可供研究的碑銘。

    1898年,法國遠東學院(Ecole Fransaise d'Extreme Orient)在越南河內宣布成立。其宗旨發表於1898年12月15日,指定了一個永久性的考古機構,負責對印度支那半島考古學和語言學的研究。1900年7月,亨利.帕門蒂爾(Henri Parmentier) 被指定為研究人員,他為研究印度支那的曆史遺跡奠定了基礎。他負責記錄已知的所有占人以及早期和晚期的高棉帝國(Khmer Empire)的遺跡。他的報告附有自畫的線圖,照片和所有遺址地理位置圖。

    科雷(Dr. Corre)首次記錄了史前時期的遺址。他描述了柬埔寨一個稱為由陶片和貝殼覆蓋著的遺址,名為三龍勝(Samrong Sen)。這是位於柬埔寨中部的一個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貝丘,墓葬遺址。他還記述了遺址中發現的磨光石器和少量的青銅器。這個遺址後來吸引了許多參觀者,並且是1902年最早的經過科學發掘的遺址。這次發掘是由亨利. 曼休(Henri Mansuy)領導的。他描述了厚達4.5米的考古地層。發現了許多陶器,淡水生貝殼類,石斧,貝殼和石製裝飾品。青銅器較少,並且不是地層中所出,是地表采集的。據諾勒特(Noulet) 的分析,這些青銅器含錫青銅5%。由此確立了東南亞青銅時代的存在。萊維(Levy) 在柬埔寨姆魯普雷(Mlu Prei) 研究了史前的露天居住遺址。

    從東南亞考古學的角度看,柬埔寨是一個關鍵的地區,但其考古學的研究停滯了數十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金邊皇家藝術大學(the Royal University of Fine Arts in Phnom Penh)培訓了柬埔寨第一批學習考古學的學生。而且遵循的是法國考古傳統和模式。注重類型學和曆史時期的藝術和建築的研究。1968直1969年,皇家藝術大學的學生在羅蘭(Roland)和西塞爾.毛爾(Cecile Mourer) 的帶領下,發掘了拉昂斯賓遺址(Laang Spean)(柬埔寨西部史前洞穴遺址) 。1972年和1973年在金邊(Phnom Penh) 舉行的東南亞教育組織部長會議 (the Southeast Asian Minister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簡稱(SEAMO),作為會議的項目之一,決定籌建考古和藝術研究中心。此後,柬埔寨的考古培訓和研究項目似乎開始著手進行。但由於戰爭的原因,使這一切毀於一旦。國立圖書館遭到破壞,知識分子被關進監獄或流落異鄉。與文化遺產有著密切關係的柬埔寨人被視為當局的異己。越南和泰國之間的政治分歧,使聯合研究已不可能實施。東南亞教育組織部長會議不得不將考古和藝術研究中心轉移到泰國。

    1975年以前在柬埔寨工作的考古學者或者去世,或者離鄉背井。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柬埔寨國家開始在緩慢重建。至1989年,皇家藝術大學又著手開始培養從事柬埔寨考古研究的學生。到二十世紀末葉,幾個皇家藝術大學的柬埔寨學生還被派遣去美國夏威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awai'i)學習田野調查發掘方法。之後美國夏威夷大學,北伊利諾斯大學東西研究中心(the East-West Center,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柬埔寨文化部(Cambodian Ministry of Culture)又聯合對吳哥博壘(Angkor Borei) 進行了考古發掘。同時培養訓練柬埔寨大學裏對考古學感興趣的學生。

    時至今天柬埔寨的考古現狀仍然是缺乏考古專家,設備,資金,和科學的分析方法和技術。語言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許多基本的材料都是用當地語言寫成的。國立高棉藝術與考古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Khmer Art & archaeology)雖創立較早,但多收藏的是高棉藝術品和曆史時期的石刻雕像,史前時期的文物較少。今後的重點工作是加強與外國學術機構的合作,借助國外的資金,技術和設備,維修保護曆史時期的地麵文物。調查發掘史前時期的地下文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