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文轉貼: 從科比到姚明——我眼中的偽籃球簡史

(2006-08-22 18:28:30) 下一個
在科比之後,姚明進入NBA把偽籃球的現象推入了一個如火如荼的階段。 說到這裏,恐怕無數所謂的“姚迷”和“姚黑”都要磨刀霍霍的等待我如何評價姚明的籃球水平了。 不過遺憾的是,集中在姚明身上的偽籃球現象已經幾乎與姚明的球技沒有關係了。可以說,在當今熱炒和討論姚明的絕大部分聲音其實完全不理解並且不關心籃球這門運動藝術本身。在這種病態的關注和追捧中(不論是正麵的還是負麵的),似乎休斯敦火箭隊已經成為一種獨立於籃球運動之外的娛樂項目,而姚明已經成為了獨立於籃球運動員的另外一種公眾娛樂角色。 如果不信的話我們可以實驗一下,把各種狂熱的“姚明討論者”們拉出來,讓他們談論一下姚明之外的籃球技術內容,特別是NBA的籃球話題,我敢肯定,能夠不在幾句話之內就顯出自己在籃球知識方麵的淺薄和冷淡的人,絕對超不過十分之一。 本來,無知並不是什麽應該被指責的事情,知識總是由少到多積累起來的。同樣,對籃球缺乏熱愛也並沒有是非之分,誰也沒有規定必須人人喜歡籃球。 然而借用《圍城》中方鴻漸諷刺“丸子詩人”曹元朗的話說:他並不是老老實實的不通,他是仗勢欺人,有恃無恐的不通,不通得來頭大。 “姚現象”之後產生的偽球迷,已經不屑於再去踏踏實實的看幾場球(特別是不同球隊的球),也不屑於去搞清楚NBA的真實曆史和數據,而直接以狂熱的呼喊來奪取籃球的話語權。 從公開的評論到網絡寫手的“迷黑之爭”,密密麻麻的常識性錯誤已經讓真正的籃球愛好者們眼花繚亂、指不勝指了,什麽“奧拉朱旺是快速的矮個中鋒”、“奧尼爾的新秀賽季數據也一定不出眾”等等;而後期的偽球迷們則幹脆沒有耐心去構築論據,而幹脆用“重複一千遍”的手法來期望自己單薄的觀點變為現實,頗有些“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意思。 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首先應該歸咎的就是國內媒體界。 我有幸經曆的短短的新聞生涯中伊始,帶我的老編輯就傳授給我關於新聞報道的兩大思想觀點: 新聞隻有十分中的生命。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曆史。 而自從姚明以狀元秀的身份進入NBA開始,似乎我們相關的媒體報道就一下子忘記了對“明日曆史”所應付的公正準確的責任,而狂熱的開始追求那“十分鍾”的生命。 於是媒體在最短的時間內高強度的向我們展示了其“予取予求”的話語霸權威力。 其實真正了解NBA的老球迷都十分清楚,拋開國家的因素不談,姚明這個優秀中鋒在NBA賽場的出現,遠不是什麽可以風靡一時甚至劃分時代的頂尖大事。而站在中國體育的立場上,姚明使中國籃球取得了又一個突破,但我們卻沒有在中國籃球和國際籃球方麵下功夫進行更有價值的報道和宣傳。我們一下暴增了那麽多的“籃球迷”,有幾個知道中國籃球曆來的風格戰術變化?有幾個看過經典的國際籃球比賽報道?有多少機會能進一步了解中國籃球和世界籃球那些偉大而輝煌的傳奇? 反之,我們的媒體一度把姚明在NBA取得的優勢和成就進行頗有“假大空”風格的熱潮,同時又不顧以前已經建立起來的NBA比賽播報體係,強勢地用火箭隊的賽事極大地取代了我們曾經對NBA整個籃球世界豐富多彩的欣賞樂趣,大有不管籃球不籃球,先捧起一個再說的派頭;當然,這裏還包括我們的媒體曾經站在“姚現象”的立場上對其他相關籃球因素(包括運動員和比賽)的貶低和漠視。 時至今日,有人往往對中國為什麽產生了對自己運動員進行刻意貶低的“姚黑”現象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反觀姚明初入NBA時主流輿論有失公正的立場,我們不難看出“姚黑現象”很大程度上是正麵熱捧效應所激發的一種反作用力。 不難想象,在一個“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霸權式輿論觀點下,會有多少人本能地用同等力度的諷刺與怒罵為自己掙紮出一個獨立思考與鑒賞的空間。 遺憾的是,諸多“姚黑”往往是同樣在“姚現象”中迅速加熱成型的“籃球愛好者”,基礎知識和鑒賞水平方麵的膚淺使他們“黑”也“黑”不到點子上,常常“黑”出來的作品與熱捧出來的產物一樣不忍粹睹。 而不管是“姚迷”還是“姚黑”,其執拗於狹隘觀點、公然不顧真實籃球比賽內容的精神則是統一無二的。其中一位可能來自洛陽的著名“姚黑”在其堅持不懈的口水球評之後居然還曾經發帖譴責新浪網不讓其帖子上首頁,這樣的球迷境界真是足以讓人五體投地了。 至於相當多的“姚迷”所謂支持姚明是為了“愛國”的論點,更是禁不起推敲。 我想我在以前的帖子《愛祖國與愛籃球》中,早就評述過這個問題: 愛國從來也不是沒有載體的,如果僅憑著高喊幾句口號就能定義為愛國,那麽“愛祖國”簡直就是世界上最容易、最不需要克服困難的事了。如果這樣推論,那個在尖船利炮麵前人人盛傳“洋人的膝蓋骨不會打彎兒,拿棍子一捅就會爬下起不來”的年代恐怕是我們國家民族精神最為鼎盛昂揚的時期了。可惜也可貴的是,真正的愛國恰恰不是那麽簡單的,且不去說那些作為國民脊梁的人們“師夷長技”“群科覓盡”的高標準,一個愛國者,起碼對自己關注的領域應該有清醒客觀的認識和公允準確的觀點。換句話說,真正的愛國是建立在充足的學識和端正的態度上的。空頭的愛國熱情,看似壯觀,其實隻要稍有波折,就會流變為無端的猜疑、批判和漫罵,“空談誤國”尤此為烈。 長此以往,在兩邊山呼海嘯般的胡說八道中,我們能欣賞真正NBA籃球藝術的空間似乎越來越小。(——不過說句不厚道的話,似乎在這種局麵下唯一成正比增長的就是科比的球迷。) 俗話說,瞎子的眼睛隻能看到一種顏色,聾子的耳朵隻能聽到一種聲音。 但在今天,我們的籃球視野已經被瞎子和聾子的呼喊占據殆盡的今天,我們還有多少餘力去欣賞一個五顏六色的世界呢? 以今年的籃球為例,網隊打出了十連勝,其中一場37個入球來源於31次助攻,這樣行雲流水的精彩比賽我們看到了麽? 活塞隊轉變風格,無往而不利的普林斯頓進攻體係我們看到了多少? 韋德與威廉姆斯組合出的火花四濺的後衛線我們有沒有機會欣賞? 雄鹿隊頸椎受傷後重返賽場的福特,還有黃蜂隊初露頭角的新秀保羅,他們飽含靈氣的戰役我們有有誰能夠關注? NBA這兩年實際是處於一種“文藝複興”似的璀璨時期,我們本來應該期望看見更加讓人應接不暇、英雄輩出、磅礴壯麗的籃球藝術世界。而今天我們卻隻能沉悶的去數說火箭隊的傷病情況,最多去排比一下後衛線“四小名旦”誰更強、誰更象喬丹,這也就算我們狹隘的籃球視野中無聊話題裏幾乎達到到極限的部分了。在反複咀嚼這些枯燥主題的時候,誰又知道我們已經錯過了多少美妙的籃球時刻,今後又要錯過多少。 回顧起來,在拉裏伯德和“魔術師”約翰遜,的時代,我們開始懷著朝聖般的心情看到了精美而純正的籃球藝術與智慧。——感謝當時中央台對海外賽事延時性,使我能夠在寫初中作業的同時看到兩大巨星對峙的經典錄象。 在喬丹的時代,他優秀的肢體表現能力一度掩蓋了他所代表的籃球運動本身的卓越水準,以至於他成為了真實籃球藝術巔峰與偽籃球盲目崇拜高潮的重合點。 到了奧尼爾和鄧肯的統治時代,科比身上集中體現了偽籃球追捧現象的大成。我還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既沒有真正帶領球隊取得卓越成績、也沒有自身獲得駭人榮譽和統計數據的球員受到這樣狂熱的追捧;(說到這裏,某些人不用忙著把科比所謂的數據記錄和個人榮譽捧出來驗證,你們之所以認為這些東西難得隻是因為你們見識得太少了。)也從來沒見過一個在自己職業生涯任何時候都沒能成為全聯盟最強者的球員被稱做“史上最強”。 不過說到對科比過頭的追捧,我又不由感到好笑:喬丹開始還債了。 平心而論,就“會打球”這一點而言,喬丹未必就完全超越了巔峰時期的拉裏伯德和“魔術師”。隻是由於在各自統治時代更替之間,喬丹擁有更漂亮的視頻剪輯效果、更強的宣傳力度、更精美的包裝和更加喧嘩的支持者。所以,在今天最廣泛球迷的心目中,喬丹的形象即便在其他籃球大師中依然風頭最勁。 而今天在視頻剪切更加精美、包裝更加華麗、支持者也更加毛躁的科比身上,終於有人喊出什麽“超越喬丹”之類的觀點,喬老爺也不算冤枉。偽籃球方麵產生的虛榮,自然有偽籃球的風潮來衝刷,相信在科比身上也不久就會重溫這一現象。 然而到了姚明出場之時,我們的籃球觀賞終於開始走向中國足球那壯闊的前景,進入一種“萬人大起哄”的局麵,我真不知這是姚明的幸運還是不幸。 然而對於真正心醉與籃球運動的人來說,這無異於《黑客帝國》中被雲層遮蓋的天空,使我們要想看一眼那真實的陽光所照耀的美麗色彩是如此的艱難。更可悲的,則是那些從沒有睜眼看過的人們。 最後,用莫菲斯的那句名言結束我關於偽籃球的話題吧: ——我不知道誰先發起的戰爭,但是我們燒焦了天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