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雨,電.

夜深人靜的時候,心情隨音樂起伏.
博文

中國人演繹的外國作品。流暢而自然。無論是文字,攝影,音樂,還是人物的對白和神情都恰到好處。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幾乎整部電影都是兩個人在巴黎重遇後邊走邊聊,感覺好自然,一口氣不間歇的看完,還意猶未盡.
熟悉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它是BeforeSunrise的續集.兩個人僅僅是相處了一天,那種心底的契合卻是久久不忘.即使相隔九年沒有聯係,再見也是毫無陌生之感.
以前不能體會箇中滋味,當緣分突然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就一切都明白了.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九六年的春天,我繼續住在八十七號樓,一個人專心準備托福考試。
每天時間安排地有條不紊,白天做題,晚上上托班,間歇看看閑書,聽聽音樂,周末回研究生院洗澡,補上漏掉的新聞,參加一下集體活動等等。
連續有好幾個月,我每天吃一模一樣的東西:麵包,可樂,和一大塊叉燒肉,幾個月都沒有吃膩。住的地方下樓過馬路就是一家小超市,我每次都買這些回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挺有趣的電影。同樣的人,同樣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頗有生活在別處之感。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8-11-13 16:37:23)
上初中的時候,我養成了一個浪費紙張的壞習慣。當時我書包裏總是有一個演算本,就是那種用大白紙裁剪成A5大小,再用訂書機訂兩三下而成。沒事的時候,我經常在上麵亂寫,寫聽到的或看到的支言片語,也寫隨機遊想想到的花花點點。然後把寫過的地方用圈圈畫起來,再在外麵的空檔處接著寫,直到一張紙被寫滿,再用下一頁接著寫。
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很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1-12 18:53:33)
實習沒多久,為了我上下班方便,我被安排住到位於中關村的職工宿舍裏。住的地方附近不遠有一個叫做海澱圖書城的地方,成了我每個周末必去之處。
所謂圖書城,是很多家小書店和小音像店組成,一共大概二三十家吧。當時我每個周末到那裏一呆就是大半天,一家一家地逛過來,看看買買,每次都買回兩三盒磁帶和四五本書回來。回到宿舍之後第一件事必是將剛買來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電影的海報做的爛極了,讓人誤以為是一個靠裸露來吸引人的三流電影.其實不然.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非常深刻的電影,反映了在英國的底層移民的令人辛酸的無助.看了之後很難過.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一年前看的電影。Bjork主演的音樂劇,看了之後聽悲傷的。我就不做劇情介紹了,沒看過的朋友自己google一下吧。畢竟幹枯的文字沒辦法表達電影的內涵。
第一次聽到Bjork的名字還是十多年前我還在北京的時候。當時我買了她的第一張專輯“debut”的磁帶。聽了之後沒有什麽特別的感覺。
今年夏天她在上海開演唱會的時候高呼西藏獨立的口號,令人錯愕。不過一碼是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8-11-05 18:35:08)
大二上半學期,為了選修另一個校區的課,我花了五十五塊大洋,買了我人生中的第一輛自行車。它陪伴了我三年,竟然沒有被偷,實在是一個不小的奇跡。其實不是因為我格外小心,而是因為它的撐腳不大好使,撐不住,在車棚裏經常歪在別的車上,讓我很不好意思,所以後來我索性不停車棚,而是隨便地在附近的樹上一靠。因為孤零零地緣故,小偷們沒有掩護不好下手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十四年前的夏天,大四下半學期,五年的大學生涯即將隻剩下最後一年。那是最後一個需要上課的學期,課很少,在加上許多同學準備出國,所以到處都能感受到一種鬆懶的氣氛。
那年的夏天合肥出奇得熱,所以平時大家都躲到係裏的機房裏避暑,因為那裏是唯一有空調的地方。係裏將一個小機房專門分配給我們老生用,七八台機器,十幾個人,經常聚在那一個小房間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