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煎饅頭:掰不清的饅頭 包子 饃
文章來源: 禦樹林楓2012-01-28 10:15:32

包好的包子,放在案板上醒 15 分鍾。表麵抹一點水,沾上芝麻與香蔥。中高火,待煎鍋中的油六成熱時放入,底部煎至微黃,衝入水(也有的做法是加很稀的麵糊糊),沒過包子的三分之一,加蓋燜 4-5 分鍾。要是還有水,開蓋待水幹即可。要注意轉轉鍋,保證受熱均勻。




總有人掰持饅頭、包子和饃。生煎饅頭 , 簡稱為生煎;亦稱生煎包,有的地取叫“水煎包”。最初,“饅頭”是帶餡的,而“白麵饅頭”或者“實心饅頭”是不帶餡的。後來隨著曆史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北方話當中發生了變化。在北方稱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南方一些地區仍然維持比較老的稱呼。目前,中國在江浙滬地區,仍然把帶餡不帶湯的饅頭叫做“饅頭”,而不帶餡的叫做“白麵饅頭”。而“包”是指帶湯的。如湯包。這和北方不一樣。北方話中,帶餡的即為“包子”,不帶陷的叫做“饅頭”,北方沒有帶湯的饅頭。北方有的地區稱“白麵饅頭”為“饃”或“饃饃”。

饅頭的曆史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麵起餅”,即“入酵麵中,令鬆鬆然也”。“麵起餅”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饅頭。

《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用饅頭祭祀瀘水神的記述。宋高承《事物紀原 ‧ 酒醴飲食 ‧ 饅頭》:“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麵,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之後,饅頭剛開始就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之用。諸葛亮也成了麵塑行的祖師爺。

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饅頭成為食用點心後,就不再是人頭形態。因為其中有餡,於是就又稱作“包子”。宋人王〔木永〕《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包子後注曰:“即饅頭別名。” 不管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這樣多種饅頭,並附用處:“平坐小饅頭(生餡)、撚尖饅頭(生餡)、臥饅頭(生餡,春前供)、捺花饅頭(熟餡)、壽帶龜(熟餡,壽筵供)、龜蓮饅頭(熟餡,壽筵供)、春〔上爾下蟲〕(熟餡,春前供)。荷花饅頭(熟餡,夏供)、葵花饅頭(喜筵、夏供)、毯漏饅頭(臥饅頭口用脫子印)。”

我做的生煎饅頭不是用來祭祀的,吃吧。。。。

麵對痛苦 當閃呢?當閃呢?還是當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