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先生尋找靈感
文章來源: 廣陵曉陽2022-06-16 14:02:02




音樂:《French Provincial》


從夏威夷度假回來已經兩個月了,先生尚未拿過畫筆;他畫的最後兩幅畫是送給我59歲的生日禮物,在度假前完成的。最近兩個月不動畫筆與以往幾乎每周一幅畫的頻率相差太大,在這期間,我不止一次地關心問他“怎麽啦”,先生幾乎是同樣的回答:“江郎才盡,沒有了靈感,不知道畫啥。”一個多月前初聽到他這樣的回複時,我安慰他“沒關係,大概到了一個瓶頸期。反正你畫畫是業餘愛好,咱們也不指望著賣你的畫過日子。沒有靈感不想畫就別畫,沉澱一段時間也許會又有靈感了。”

退休後已接近兩周,上周六又聽到先生這樣的回複,於是我提議“咱們已經有好幾個月沒有遊覽藝術博物館了。要不今天早晨鍛練結束後,咱們開車去城裏逛逛美術館,如何?”先生開心地回答:“好主意,也許我能從大師們的作品中獲得靈感呢。”於是,上周六從布什森林跑步回來之後,我便陪伴先生進城尋找炅感:-)))。

先生在參觀遊覽過程中一會兒自愧不如,與真正的藝術家們相差十萬八千裏,更不想動畫筆了;一會兒又感慨,有些畫他也能畫,唯一不同的是他是無名之輩,畫出來的畫無人問津;他的結論是當一名藝術家真不容易,許多藝術家生前或末出名前窮困潦倒,需要有對藝術真正的熱愛和追求才能保持初心。

照片1:上周六冒著夏日悶熱氣溫,從家出發跑入鄰近的布什森林長跑6英裏;跑步結束後,陪伴先生進城瀏覽藝術博物館尋找繪畫靈感:-)))。使勁表揚一下自己,上周跑了5天,分別是周一4.25英裏,周二8.05英裏,周三8.0英裏,周五6.0英裏,以及周六6.0英裏;因為參加無休跑活動和接力賽訓練,上周我打破了通常一周隻跑3次以及隔一天或隔兩天才跑步的習慣。

照片2-4: 先生拍的我們城藝術博物館五光十色的地下通道,藝術家們將這些地下通道設計成光影交錯的享受。參觀藝術博物館早巳經不要求戴口罩,但先生堅持我們必須繼續戴口罩,我就聽他的話繼續戴:-)));但我覺得有點可笑,因為我們去健身房鍛煉並不戴口罩,先生自己也說這是豬鼻子插蔥- -裝象:-)))。

照片5: 我們上周六隻瀏覽欣賞了藝術博物館的一小部分,主要是歐洲藝術畫展那部分,先生說他的繪畫風格接近印象派:-)))。

照片6-8: 我很喜歡的一幅名畫,19世紀法國著名學院派畫家William Bouguereau(布格羅)的名畫“The Elder Sister” (《姐姐》);每一次欣賞這幅畫,我都被其靜怡而令人動情的畫境感動。William Bouguereau的畫以嚴謹的人體造型風格、唯美的畫境、和樸素的畫麵色彩著稱。據相關介紹,《姐姐》是他以自己12歲的女兒和她剛出生的弟弟作為模特畫的一幅兩個孩子油畫:寧靜的鄉村,坐在岩石上的姐姐抱著熟睡的嬰兒弟弟;嬰兒戴著紅帽的頭懶洋洋地靠在姐姐的臂彎睡著。姐姐直視的眼神淡定且略顯成熟,微笑又略顯憂鬱的純淨臉龐,讓人心生愛憐。。。

照片9-10: 法國著名的抒情風景畫家Camille Corot(柯羅)的“Orpheus Leading Eurydice from the Underworld”(《俄耳甫斯帶領歐律狄刻從冥界中走出來》),主題是古希臘神話中音樂之神俄耳甫斯與他年輕妻子森林仙女歐律狄刻的悲劇故事。俄耳甫斯回眸的悲劇使我想起聖經《創世紀》裏羅德回眸的悲劇。

照片11-12: 挪威19世紀著名印象派畫家Frits Thaulow(索洛)的“Spring Day at the Royal Palace of Oslo”(《奧斯陸王宮春日》)。欣賞這幅畫時使我想起全家25年前探訪挪威的美好時光以及下個月將故地重遊。

照片13-14: 法國著名新印象派畫家Maximilien Luce(盧斯)的“Notre Dame, Paris”(《巴黎聖母院》)。看到這幅畫使我想起遭遇火災正在修複中的巴黎聖母院,祈禱一切進展順利。

照片15-16: 我很喜歡的我們城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又一幅名畫,19-20世紀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Claude Monet(莫奈)的“Water Lilies”(《睡蓮》),這是他畫過的睡蓮係列作品之一。莫奈的畫以獨特的光影視覺著稱;他的多幅名畫都與他在法國小鎮Giverny(吉維尼)的花園,尤其是睡蓮池有關。

照片17: 我們城藝術博物館還收藏了莫奈晚年一幅著名畫作 “The Japanese Footbridge at Giverny”(《在吉維尼的日本步行橋》),那是他家花園睡蓮池上的一座日本風格步行橋。這幅畫創作於1922年,那時莫奈已經82歲,患白內障,視力模糊。這幅畫以深黃和暗紅為主,線條模糊,幾乎看不出來事物的輪廓,但卻是他那年完成的最具代表性的畫作之一。每次看到這幅畫我都會“埋怨”很難從這幅畫看出那座橋;每次先生都提醒不要靠畫太近,要站遠一點距離欣賞,他也會提醒我這是莫奈晚年作品,已經患白內障。

照片18:從網上下載的莫奈在1899年沒有患眼疾時畫過的他家花園裏的日本步行橋和睡蓮池。這幅畫與他晚年的那幅畫(照片17)大為不同,細節更清晰,顏色的細膩。

照片19-21: 我們2017年再次探訪莫奈在吉維尼小鎮的故居花園時拍的聞名遐邇的睡蓮池;從不同角度觀察欣賞睡蓮、特別是水中的各種倒影,瞬間變化,美不勝言(《三訪法國(8):吉維尼(上)--莫奈故居、花園、和水園》)。莫奈的多幅名畫與這個睡蓮池有關,啟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使這位印象派大師將光影和色彩應用到極致。他的《睡蓮》係列中一幅畫在2014年的一個拍賣會上以2700萬美元被一位收藏家拍走。

照片22-23: 我們城藝術博物館收藏的Vincent van Gogh(梵高)名畫“The Rocks” (《岩石》)。看到這幅畫不禁使我想起2017年夏天第三次法國之行探訪小鄉鎮Auvers-sur-Oise(奧維爾),瞻仰緬懷梵高生命的最後70天;他在那短暫的時間裏創作了八十多幅巨作,其中包括聞名遐邇的《奧維爾教堂》和《有烏鴉的麥田》(《三訪法國(11):奧維爾(上)--梵高的最後足跡》)。梵高既是後印象派畫風的傑出代表,也是表現主義畫風的先驅,他的作品拍賣價格高達9千萬美元,遠超其他印象派畫家和後印象派畫家們。然而,他活著時卻是窮困潦倒,作品無人問津,天才與精神疾病交織,自殺時年僅37歲。

照片24-26: 法國十九世紀著名畫家和雕塑家Jean-Leon Gerome (傑洛姆)的油畫“Tiger on the Watch” (《守衛虎》)。今年是虎年並且我加入了從山到海連夜越野接力賽“飛虎隊”(《退休後成了一隻母老虎》),所以,我特意照了這幅強壯有力、威風凜凜、一觸即發的老虎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