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照片中的四個人從左到右:徐誦明,陳君哲(中),郭沫若(開貞),夏禹鼎,時間應為1918-1919年,四人當時均為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院的中國留學生。 徐誦明(我外祖父)當時己畢業,留校做研究工作,陳是三年級學生,郭剛進校,如果沒記錯,夏是二年級學生。拍照地點不詳,可能是夏禹鼎家。 四人均己成婚,夏和郭娶了日本太太。 徐是1908去的日本,先是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942年7月7日,美國發行了第一枚帶有外文字符的郵票。美國#906號是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五周年而發行的。5美分的麵額當時可支付一封寄往中國的頭等信。郵票描繪了亞伯拉罕·林肯和孫中山博士。孫被認為是中華民國之父,也是該國的第一任總統。他的三項原則(民族、民主和民生主義)的靈感來自林肯葛底斯堡演說的最後一部分,“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21-03-18 21:14:09)
講故事講故事。 汪精衛曾是國黨左派,左到什麽程度呢?李宗仁有描述。汪長相英俊,口才文才俱佳,又曾有荊柯刺秦之壯舉,李宗仁們佩服得不行,隻覺得是天上才有的人物。北伐前後,汪到廣西視察,李隨待在側。行至某處,李說,汪先生請向右走。汪說,革命者豈能向右?李說,左邊沒有路啊。李向汪匯報各地農會工會鬧騰地曆害,政令無法施行,汪曆聲回答,誰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12-08 16:24:54)
什麽時候得知恢複高考的消息和那裏聽來的消息,已經記不清楚了,應該是1977年的九月底十月初吧。 這個消息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大的興奮,我那時學徒期滿,二級工,毎月38塊大洋,和周圍一幫子朋友一樣,覺得很滿足,畢竟比起在農村插隊當知青幾年,日子不知好到那裏去了。上大學當然好,可我現在也不錯啊。 可我母親不這麽想,周末回家,她就反反複複地說這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3)
(2017-12-05 12:51:25)
大概是68年吧,記不得了,造反派借助7.20事件和中央文革支持,把百萬雄獅搞垮了,繼而分為二派,爭鬥不止。不知何時,搶槍開始了。先是搶各單位武裝部,發展到衝軍用倉庫,大搶特搶,但現在想起來,搶到的大部份還是些舊貨,不是正規軍隊的新槍。 院子裏大一些的男孩,也去搶了。記得他們在院子裏的空地上放搶回來的高射機槍,槍聲震耳欲聾,退下的彈殼有一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7-05-06 14:46:10)
那年我們係博士生共有5人,一位老中,我,一位胖胖的樸姓南韓人,拉土,印度人,一男一女兩位老美,女的叫依莉莎白,男的就是馬克,全名是馬克。克勞斯。 馬克是現役空軍上尉,人長得高挑勻稱,走起路來腰杆挺得倍兒直,留寸發,腮幫子隨時都刮得鐵青。平時穿著也就是體恤牛仔,偶爾也穿軍裝,打領帶,一頂船形帽有時戴在頭上,有時平整地紮在腰間。 馬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2017-04-16 15:09:59)
四月春來,雜樹生花,做了一個上午的yardwork,大汗淋漓,感覺好極了。太座時不時出來視察一下,她現在忙得很,維信參加多個群,隻抓革命,不促生產,還說風涼話,說我個假勞動模範。 她這樣說是有曆史原因的,我這人愛流汗,動不動就流,且限於上半身,主要是留在臉上。這個特征曾給我帶來不少的讚譽,在農村時人就說我”不舍力”,意思就是幹活買力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3-29 13:51:45)
那時逢節假日聯誼會常聚會,每家帶盤菜,大家聊聊天還有節目什麽的,然後就是一幫人跳跳舞。這樣的聚會大夥衣著打扮比較隨便,非常casual。有次有位女同學帶了一位老頭來,那老頭當時大約六七十歲,頭發上抹了油,向後梳理的十分齊整,穿一身挺括的白西裝。大約事先打了招呼,他們一進來主持人就介紹說這位老先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抗戰期間曾到過中國。大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1-09 17:31:15)
那時節應該是冬天吧,我們,強和我,去餘家灣知青奌串門。餘家灣是個大村子,有好幾百號人,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大隊,這在我們那一帶是極少有的。他們知青奌有四個男生,相互村子靠得近,又都是同班同學,我們時常來往。 玩得晚了,離開時天己煞黑,我倆上了山間起伏不平的碎石子公路就急急往回趕,說是近,也有十來裏路呢。那天沒有月亮,伸手難見五指,走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在工廠的時候,車間位於二條小河中間,形同半島,半島盡頭是一塊荒地,蛇特別多,不大,一般二,、三尺長,洗把棍粗細。小青工無聊,午間休息就去打蛇,打到後來都打出經驗了,具體不講了。 打到蛇沒人敢吃,但蛇膽有人要,車間裏有位技術員,姓熊,毛裏求斯華僑,有膽必吃,說是可以明目。他把蛇膽用水衝衝,找一種野菜包著,一口吞下去。久而久之,我心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1]
[2]
[3]
[4]
[5]
[>>]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