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也想

對細節的觀察常常是思考的起點
個人資料
老看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1,烏東庫皮揚斯克和利曼方向 俄羅斯大軍繼續在這兩個方向發動進攻,但地麵的推進非常有限,離形成對庫皮揚斯克和利曼的現實威脅還遙遠得很。烏軍戰神、烏陸軍司令兼頓巴斯戰線總指揮西爾斯基上將說:烏軍官兵很好地守護了自己的陣地。 我覺得俄軍現在應當不至於幻想能重新奪取這兩個城市或其中之一。他們的主要用意還是希望通過在這個戰線的進攻逼迫烏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戰況之一:烏東庫皮揚斯克和利曼方向 俄軍集結了十多萬兵力,在過去的2-3天期間試圖在烏東庫皮揚斯克和利曼方向撕破烏軍陣地,以期打亂烏軍的布局、為在巴赫穆特和紮波羅熱陷入苦戰的俄軍解困。但是,烏軍沉著應戰,將前沿非主力的國土防衛部隊後撤,調集以逸待勞的主力預備隊,迅速擊退了敵人的進攻。 這裏有幾個值得注意的要點: 1,俄軍確實來勢洶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去年美國國會兩黨共同高票通過援烏預算案和援烏租借法案之後,共和黨籍國會議員率先提出:他們支持對烏克蘭抗俄衛國戰爭的持續支援,但這種持續支援必須建立在烏克蘭接受並通過對受援資金和武器裝備的追蹤核查的基礎上。其後,民主黨籍國會議員也表示支持這個提案。 為什麽要有這個措施呢? 1,作為從前蘇聯獨立出來的國家,烏克蘭曾長期以政府腐敗而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對於普裏戈津領導的瓦格納集團兵變事件,已經有不少網友發表了許多很有見地的看法。因為事發突然,本人本來是想靜觀其變,但隨著這個事件的急劇轉變和匆匆告一段落,我覺得現在有些事情已經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了。 1,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兵變,絕無可能是普京-普裏戈津合演雙簧 首先,普裏戈津通過在社交媒體上發表多個措辭嚴厲的聲明,在全世界麵前毫不留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自去年底和今年初發動的冬-春季攻勢,普京的目標是要在3月底完全占領頓巴斯的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州,令俄軍抵達該二州的行政邊界,並同時坐擁赫爾鬆州的約60%麵積、紮波羅熱州的將近一半、以及於2014年占領的整個克裏米亞。在全方位的國際製裁重壓之下,普京希望能盡快為自己獲得與烏方停火談判的籌碼和台階。其如意算盤是:在確保克裏米亞和頓巴斯二州的前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一、 在烏克蘭軍民艱苦卓絕的衛國戰爭進入第二年前夕,烏軍統帥部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任命陸軍司令亞曆山大·西爾斯基上將(Colonel-GeneralOleksandrSyrskyi)親自兼任東部戰區司令。該項任命的背景是,普京為了扭轉侵烏俄軍自去年8月下旬以來的不利戰局,在曆經多次增援、補充、重組而未能取得效果的情況下,孤注一擲,又額外投入了20多萬動員兵、並準備再繼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冷兵器時代,戰爭謀略當然也很重要,但通常戰爭情況下是人多為王。 現代戰爭中,部隊規模依然是至關重要的,可是由於武器的高度發達和其它諸多複雜因素,使得部隊規模的邊際效用顯著地體現了出來。 簡單地說:1,戰鬥部隊必須要有一定的規模,人手太少肯定不行;2,當部隊規模大到一定程度時,再往上提升所增的收益將顯著降低、甚至於得不償失。 哪些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如果沒有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會如何,將難以想象。很有可能,我們這個星球依然還是列強瓜分他國領土和資源的叢林世界。 是美國,挺身而出成為了新的世界領袖,帶頭砸碎了野蠻、腐朽的舊的國際秩序,帶頭創立和維護了符合人性的新的國際政治文明。 其實,美國的作用遠不止是充當國際警察。 美國是近代和現代科技文明大廈的主要奠基者與構建者之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都一年了,事情已經非常清楚: 烏克蘭人民之所以會無懼犧牲、奮起抵抗龐然大物的俄羅斯的野蠻侵略,是因為他們珍惜自己國家的獨立自主、渴望融入民主進步富強的現代歐洲大家庭、不願走普京的俄羅斯道路、不願成為普京的彼得大帝夢的一塊拚圖、不願複製盧卡申科統治下的白俄羅斯的命運。 在去年2月24日俄國發動雷霆萬鈞的十路進攻的前後,包括歐美和北約領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月24日星期五,就是烏克蘭的抗俄衛國戰爭1周年日了。目前戰場上風雲變幻,本人試著來做一點簡要分析。 一、總體態勢的演變 烏軍曆經重重困難和考驗之後,於去年8月下旬開始逐步奪取了戰場上的主動權,於9月份發動了震驚世界的風卷殘雲般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以及第聶伯河右岸赫爾鬆州北部漂亮的局部反擊戰。接著,於10月份奪回了利曼、於11月上旬將俄軍徹底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