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人家掉錢眼裏。有本事你也掉得進去啊。不為了名利你爬藤幹嘛。小康生活根本不需要爬。更別說推,一推生活準不小康。所以都是掉錢眼裏裏,幹嗎不掉一個更大更有幾率的。當然,投資有風險。爬藤沒風險嗎?創業passion不都是賭,又有什麽不同。爬藤最多混個院士。炒房可是能幹到總統的。去花街還不是個炒,拿個四十萬為別人炒。然後小看自己炒的?不要太矛盾。[
閱讀全文]
從攀比的角度來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爬藤還真不如爬體育刺激。爬一爬的加上二爬中出色拿獎的,總有個百分之一。這三幾萬人如何再分個高下,比如上哈佛的和上斯坦福的誰更牛些,上麻省的和上麻省的誰高誰低,就沒個明確說法。而體育,打唄。強中更有強中手,能人背後有能人。一較量就知道了。別說幾萬人,幾個人都分得清楚,叫做冠亞軍,金銀銅。
[
閱讀全文]
相信搞能源的,搞交通的,搞餐飲的,搞零售的,搞保險的,等等都會有很多機會搞到四十萬的,絕對不會比IT差哪去。尤其當20%的人去分92%的機會。更不要說這些大公司絕大多數不在那幾個擁擠不堪的都市。所以,學任何理工專業都不必擔心,上下差不了多少。如果喜歡其實機會更大。文科稍微揪心一點,但隻要不是去應付差使混文憑,真學習真喜歡的,也沒誰混不下去的。[
閱讀全文]
作家謙虛點的說法,以前叫寫字的,爬個字的,現在也可以說叫打字的,碼字的。也是碼工。
但是大家明顯覺得此碼工非彼碼工。因為碼隻是表象,碼什麽才是本質。而偏偏碼工把什麽給省略了。
很多人如果不是絕大多數人以為碼工就是寫程序的,這基本等於說過作家就是打字的。不錯,作家不會打字在當今社會中很難過。學電腦不會編程序沒法幹。但是會編程序又怎麽[
閱讀全文]
起碼兩千尺的家,中檔以上車,工作及為工作的交通時間每周平均五十小時以下,基本可以保證孩子上還不錯(三爬以上公校),醫療保險足夠,一年最少兩次以上外州旅遊,衣食基本不問價。退休金可以保證生活水平不降低。等等
這些應該是理想中產的標配。
消費這些標配以後而多出的錢是真正的富裕。在沒有達到標配消費之前,掙多少錢不看絕對數,而看到標配的差[
閱讀全文]
學醫基本上是做職業,個體勞動者。
學電腦可能是做行業也可能做職業。前者要發達潛力要高得多,因為不是個體勞動者。後者是,也就是常言的馬工。烙印突破到前者的多。老中基本是後者。學工程的基本都是這個狀態,電腦稍微熱一點,但是本質是一樣的。
工科個體勞動者工薪是不可能趕超醫生的。這是行業規則規範的。醫生就是更辛苦更有保障。工科是更辛苦並沒[
閱讀全文]
律師差一點,因為行業壟斷性差一些,所以要靠名校來補強。
電腦行業壟斷性是最差的,雖然現在已經比以前強多了。所以高薪保證率絕對高不了。馬工的高薪普遍性和穩定性也必然不如醫生甚至律師。
但是。行業的開放性決定了職業的自由空間。更重要的是不指著掙工資的機會。換句話說,電腦高薪的機會不大,爆發的機會雖然渺茫,相對來說依然遠高於醫生甚至律師[
閱讀全文]
好學校自然有人爬,但是不是那麽瘋狂和集中。
美國大體上可以分成東北,中北,西部,東南,西南五大塊。
中小學公校,平均水平,中北部是最高的。所以私校非常單薄,因為沒有市場。而西部是很差的,所以私校成為中產的重要選擇。
高校公校,平均水平,中北部也是最高的。幾乎每個州都有不錯的州大。西部也不錯,甚至名聲近來更顯。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利用[
閱讀全文]
一個專業都不專注的,為爬而爬,就不同樣擔心學校合適不合適,就不擔心壓力,不僅是學業考試上的,更是將來指望著你領導新局麵,你死爬上去的,真擔得起嗎?就好比當軍官,光看到光鮮,整個團隊的成就,乃至生命都是你的責任,把握不好你承擔得起後果嗎?
[
閱讀全文]
其實老中是一幫子被篩選出來的偏執型群體。比如會社交愛說道的中國人有的是,隻是大部分出國的都不是這號人。人家也不屑於出國,在中國發達的都是這些能忽悠的初中生們。博士碩士什麽的都是偏執型思維。在美國找陪審員都不大用,因為缺乏常規思維。說好聽點是有創意,有主見。說不好聽點,就是不合群,沒常識。成敗蕭何。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