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電影節觀(the fence)有感
周末陪女兒去曼島一個公園參加畫畫集會,我順便去看了部電影。
最近紐約林肯中心在舉辦第63屆紐約電影節。 當日中午步入大廳去趕第一場12:15pm的, 發現大廳裏有很多衣著優雅的人們在等待,有些中老年觀眾, 也有眾多學生觀眾和此行業的從業者。當然, 他們有些是在VIP會員接待處登記,或是有會員證的。 環繞在其間,我不禁在想,紐約電影節這樣一個辦法,那法國戛納, 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估計都是這樣辦。 即雖有大牌影星電影人聚集的開場gala,閉場gala, 但趕場最多的還是那些有會員證的普通觀眾們或買通票的從業者或學 生。畢竟,一個電影節三十幾場電影,持續十幾天, 最堅持的還是愛電影的普通觀眾或本地從業者( 要不那影院動近千的座位誰來填滿)。紐約電影節似號召力稍弱, 但我能看到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 印度及其他多個國家參展影片。沒提前做過功課, 選片隻能冒碰看自己時間能趕上哪個。感染一下影人的氣氛也好。
我能趕上的電影叫(圍欄),是部小成本影片。導演製作是法國人, 演員說英語和西非某國語言。那劇院近一千五六百座位都坐滿了。
開映前,由林肯中心方麵介紹導演及一眾主演製片等。 都是挺樸素有親和力的人。


這電影為時107分鍾。時空設置在西非某建築工地。 是個有六七個直徑約二十米的大圓液體儲存缸為主, 附設集裝廂工棚及宿舍,堆放工程車多部的所在。當然, 最初引入眼簾的是環繞整個工地的蔓延的三米高的鐵護欄, 和院裏四角高高眺望塔上操西非語相互呼叫的持槍黑人護衛們。( 顯見得這是一個稍神秘的建築工地,更是一個遠離法製的地方)。
故事不複雜,有個壯年黑人男子,呆在工地圍欄外許久, 不管守衛勸他走,或老板與之對話勸他走,都不走。 隻是很執著地要他弟弟的屍體(據說是死於工傷事故)。 而那中年白人老板,出於某種原因,不想立刻交出屍體, 想用錢打發走他。兩人發生很多口角衝突。這期間, 老板太太坐飛機來探望老板, 老板的白人下屬精神緊張地執行老板接機接人命令。。。
總歸衝突最後,老板命手下去挖出那人弟弟的屍體( 被其屬下槍殺致死屍骨不全了)。而那屬下酒醉醒後, 於拂曉開著大叉車來到工地,被驚魂未定的老板開槍打死。 叉車車鬥倒出了包裹的屍體。由心碎的等候多時的兄長, 抱著那包裹走向遠處…
這片子基本就是一個場景,建築工地。幾個主人公, 相互的爭執或對抗,像是隱喻似的。。。我能反應過來的是, 工傷沒有保險沒有賠償?屍體沒有法醫屍檢就不出現了? 不給家屬一個交代?家屬有能力請律師告不?但轉念一想, 西非某國,看著像軍政府統治,外國承包商專享一個地塊, 在其內老板就是土皇上那種情形之下,維權都從何說起。 這印象是看了那老板年輕麵目嬌好的太太,從一架小飛機上下來( 同機客人二三人),機場極簡陋,飛機在土地上著陸, 隻有個三四平米石頭小棚做等候室。從機場到建築工地的道路很差, 初始時有柏油路,後來全在塵土車轍和樹叢間隙行進。 這是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
我反正看得挺壓抑的。很多語言衝突,大近景大仰角拍主要人物, 感覺像是哈姆雷特黑夜在皇宮後麵的牆壁在徘徊在追問, 在拷問靈魂。。。
我某日剛看見圖書館在放(dune2), 典型的美國改編自動漫書的大片。 回味這時影院裏紐約當地千把人靜靜無聲地看法國製作的這類電影, 反差有多大。
我查了一下,歐洲電影一般製作費多少錢?有說25萬歐元, 有更多的。
總歸,我看完蠻悵惘的。這愛慕電影的我,不喜歡看美國大片, 偶爾的電影節趕上個法國電影,也是不太理解的。 趕明兒還是得追亞裔電影節,共鳴能多一點。 其實看電影也是在看表達。人與人表達不同,文化與文化表達不同。 又是電影表達,這一我不很熟悉的媒體。能沾沾氣氛就很好了!
僅以此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