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聲音,不太容易聽到
媽媽的聲音,不太容易聽到
我媽媽受過良好的教育。她當年是家鄉的才女,一路讀到高中。高中畢業後考北方的一所大學,後來以優異成績從中文係畢業。
媽媽從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中學當老師,並兼做班主任。當她從老師崗位退休時,已經是桃李滿天下。人民教師這個職業雖然不是高收入行業,但媽媽是個經濟獨立的女性。
媽媽成長的年代也是共和國成長的年代。偉大領袖當年親自寫道“婦女能頂半邊天”。女性不僅從裹腳布裏解放了出來,也在意識形態上與男性平等地站到了一起。
這樣一個經濟獨立、受過良好教育、成長於提倡男女平等社會裏的女性,按理來說應該是一個從傳統男性社會中解決出來,擁有自己話語權的女性,但媽媽幾十年一貫默默付出,我幾乎聽不到她的聲音。
不是媽媽不說話,或者媽媽的聲音過於輕柔,而是媽媽的意見很少是關於她的個人需求。
我的記憶中,幾乎不記得媽媽拍板決定過什麽事情。
我家的事情一直都是我爸爸說了算。從小到大我的作文裏提到父母,全部指向都是在談到我爸爸。我爸爸在我眼裏,從小到大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形象高大而且完美。
這樣的情形,我一直都視之為理所當然。很長一段時段我都沒有想過媽媽會怎麽想,她的願望會不會和爸爸不一樣?
爸爸媽媽有一年到美國來看我。我決定帶他們自駕遊。大家興高采烈地討論著行程,爸爸在網上查出好幾個想去的方,並對當地風士人情一一做了了解。最後計劃出來後,我打印了一份給他們。爸爸把打印稿件交回給我時,我照例問了一下媽媽:
“媽,你有什麽要補充的嗎?”
“沒有”媽媽從正在讀的中文報紙上抬起頭來說。
“那你有沒有特別想要去的地方?”我問。
“沒有,你們決定就好。” 媽媽笑著說。
不知怎麽,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我媽媽在所有討論的過程中沒有說過她想去什麽地方。我同時想到,這麽多年,無論是吃喝拉撒,還是旅遊逛街,媽媽從來沒有說過她喜歡什麽,想要什麽。
而我們,也從來沒有認真問過她。媽媽有沒有特別喜歡的飯菜?媽媽最喜歡看什麽樣的電視節目?媽媽有沒有想去又沒有去過的地方?媽媽每次讀完一本書會有什麽樣的感慨?媽媽很少聊她的的少女時光,所以我從來不知道意氣風發時的媽媽有著怎樣的夢想?
為此,我曾經認真與我爸爸談過,要求他不要總是自做主張,要多征求媽媽的意見。爸爸在答應的同時也很委屈,一臉無辜地說:“我經常問你媽媽的意見,她總是說隨便,她沒意見。”
我父母結婚六十多年,感情幾十年如一日的琴瑟和諧,到老了更是恩愛有加,所以我並沒有權利自以為是地去責怪爸爸。
有一天我讀到一篇文章,提到女性擁有話語權的三大要素----“經濟獨立、良好教育和提倡平權的社會”。媽媽以及媽媽那一輩的很多女性都具備了這三個條件,但她們最後彰顯的依然是傳統中國婦女的“美德”。
這裏麵一定有什麽細節遏製了像媽媽這樣的女性在更大的舞台上發揮作用。這個細節,讓“婦女能頂半邊天”成為一個很難實現的美麗願景。
我並不想在這裏討論原因,這個問題約為給學者去思考。作為女兒的我,隻是覺得慚愧。想到媽媽,腦海裏都隻是她怎麽對我好,為我做了多少事,卻想不起我做過什麽滿足了媽媽的個人需求。
這樣的記憶其實很不公平,讓我除了羞愧,還有一種負疚感。
所幸父母高堂身體依然康健,彌補雖然不足萬一,感恩我有機會去特別為媽媽的愛好做點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