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奇文:台灣唯一出路就是與中共和解

來源: 2025-04-04 10:13:11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龍應台在紐時奇文:
台灣唯一出路即與中共和解

龍應台在《紐約時報》刊登的文章試圖以烏克蘭現狀恐嚇台灣人民,主張台灣應與中共“和解”以避免戰爭。實則這所謂“和解”不過是投降的委婉說法。她文章中所呈現的,不是對現實冷靜的分析,而是對台灣社會的誤導,是一次赤裸裸為中共統一台灣搖旗呐喊的表演。

一、虛構的類比:將台灣比作烏克蘭,是刻意誤導

龍應台援引川普削弱對烏克蘭支持的例子,暗示美國也可能在危急時刻拋棄台灣。這一比較無視台灣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核心地位。台灣不僅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鎮,更位居印太戰略樞紐,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海上能源運輸線的咽喉。將烏克蘭與台灣簡單類比,是一種政治上的偷換概念,意圖在台灣社會中製造對美國的不信任,為“疑美論”提供情緒土壤。

二、刻意回避關鍵問題:台灣失守,亞太失衡

龍應台文章回避了台灣若落入中共之手,將引發的連鎖地緣政治災難。台灣海峽是日本、韓國等國家賴以生存的航運要道,一旦變為中共“內海”,將直接威脅區域安全,破壞印太戰略穩定。美國也不可能對這一戰略節點的淪陷坐視不管。因此,台灣安全不僅是自身存亡問題,更關乎整個印太秩序的穩定。龍應台對這些關鍵事實的忽略,是有意為她“和解即和平”的虛假論調掃清邏輯障礙。

三、“和解”是假議題,本質是單方麵投降

龍應台鼓吹與中共“對話”“合作”,以馬英九時期為典範,掩蓋了馬英九路線的失敗現實。兩岸在馬時期雖有經濟交流,但中共從未放棄武力犯台的準備。即使當年習近平與馬英九曆史性會麵,背後依然是中共軍機在台海活動頻繁的事實。“和解”的前提應是雙方對等、互信,但中共始終否認中華民國合法性、拒絕與民選政府對話,又如何可能“和平共存”?所謂“和解”不過是逼迫台灣單方麵讓渡主權的別稱。

四、以自由換和平,是曆史上最危險的妥協

龍應台鼓吹“以和平換自由”,但曆史早已反複證明,沒有任何獨裁政權會因為對方的軟弱而放棄擴張。國共三次合作的結果,是國民黨每次都被蠶食殆盡。香港正是今日最鮮明的警示——中共許諾“五十年不變”,不過二十多年即徹底撕毀承諾。台灣若接受所謂“和解”,結局隻會是香港的重演。隻有強大的防禦能力和堅定的盟友合作,才能真正確保台灣的和平。

五、台灣並非毫無勝算,防禦能力並不弱於中共

龍應台渲染“戰則必敗”的論調,完全忽視了現實軍力對比。台灣擁有成熟的高科技體係,自主研發戰機、導彈、無人機;同時獲得美方先進軍備支持。島內地形複雜、海岸線難以大規模登陸,極大增加中共犯台成本。反觀中共,軍隊高層因腐敗和內鬥屢遭清洗,軍心不穩,戰力堪憂。在經濟層麵,中共正麵臨樓市崩盤、股市崩潰、失業高企、民怨沸騰等係統性危機,在內憂未解之際貿然開戰,勢必加速其政權崩潰。

六、龍應台“主張”的核心立場:五大誤導

• 美國不可靠——她誇大川普對烏克蘭的冷淡來暗示美國會背棄台灣,卻回避美國對台政策係國會與行政兩院共同決定,長期以來已製度化。

• 台灣必須“和解”——她否認台灣自我防禦的能力,將“投降”包裝成理性務實,是對現實的逃避和誤導。

• 賴清德政策“好戰”——她抹黑政府的防禦戰略,卻對中共咄咄逼人的軍事威脅選擇性失明。

• 馬英九是榜樣——她美化馬政府與中共“溫和互動”,卻無視台灣在該時期失去多國邦交,以及社會內部對親中政策的強烈反彈。

• “恐懼”是非理性——她斥責台灣人出於“恐懼”反中,卻無視中共軍機繞台、間諜案頻發、外交打壓等現實威脅。

七、台灣民眾的“恐懼”是理性認知,而非情緒化反應

龍應台認為台灣對中共的不信任是非理性的“恐懼”,但中共的所作所為早已讓“恐懼”成為冷酷現實的理性反饋。中共不準台灣擁有正常國際空間,每天以軍機騷擾、網絡戰和外交打壓施壓台灣,還威脅“台獨即戰爭”。在這種持續壓迫下,台灣人民的抗拒不是情緒反應,而是對現實的深刻洞察。

結語

龍應台以“和解”為名,實則主張台灣接受中共安排的統一劇本,其文章本質上是配合中共輿論戰的文化包裝。台灣的未來不能建立在幻想中共會“善意對待”的空中樓閣上,而必須建立在清醒認知、強大防禦和堅定國際合作的基礎之上。

真正的和平,來自中共不敢動手,而不是台灣先舉白旗。

附龍在紐約時報的文章

台灣維持和平與自由的唯一途徑是與中國和解

龍應台

台灣的計程車司機是出了名的健談,不久前,我在台灣南部坐上一輛計程車的後排座位後,司機轉過身來,興高采烈地問我今天過得怎麽樣,然後突然說道:“今天的烏克蘭,就是明天的台灣”。

他說出了如今台灣各界普遍存在的擔憂。特朗普總統撤回美國對烏克蘭的大力支持,並且於2月底落井下石在白宮羞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這讓台灣民眾不禁思考:如果美國為了討好俄羅斯而對烏克蘭做那樣的事情,那它會不會為了討好中國對我們也做同樣的事情呢?

幾十年來,基於如果中國入侵美國會支持我們這樣一種期待,台灣領導人一直把我們與中國的對峙——中國聲稱台灣是其領土,並誓言在必要時以武力奪取台灣——說成是對自由與民主的捍衛。這造成了一種不真實的安全感,使得台灣的政客和民眾未能及時就處理與中國關係的最佳之道做出舉國反思,以確保台灣民主製度的長期存續。

隨著特朗普將民主價值觀和美國的朋友拋在一邊,台灣必須立即開始一場嚴肅的全國性對話,討論如何以我們可接受的條件確保實現與中國的和平,而不是讓大國決定我們的未來。

無論是在網上還是日常對話中,台灣民眾對美國的協防承諾表示出越來越多的懷疑,並且會問:如果美國似乎不再願意支持像烏克蘭這樣的友邦捍衛自由,那麽數以萬計為國捐軀的烏克蘭年輕人是否白白浪費了生命?3月初,一個深受台灣大學生歡迎的網絡平台做了一個非正式的民調,詢問鑒於烏克蘭的最新事態發展,受訪者是否仍願意保衛台灣抵禦中國的進攻還是更傾向於投降。多數人選擇了投降。

台灣總統賴清德似乎對這些情緒視而不見。他非但沒有與台灣各界接觸,就我們應該何去何從發起一場緊迫的全國性討論,反而選擇製造恐懼、引發對抗,並且重拾冷戰時期的那種黑暗言論。

3月13日,以中國的間諜活動、顛覆活動和軍事威脅為由,賴清德正式將中國列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放話加強對與中國的商業、文化和其他聯係的審查。他還宣布計劃恢複軍事審判製度,以起訴涉嫌國家安全犯罪的台灣現役軍人,該製度因人權原因於2013年廢除。台灣的主要反對黨國民黨指責賴清德將台灣推向戰爭,中國則警告說他在“玩火”。

賴清德做法的問題在於,台灣不能再依賴美國的支持。這並非我們現在才意識到的,因為特朗普不隻是背叛烏克蘭,他對捍衛台灣的承諾也已經讓人起疑,他甚至指責我們從美國偷走了半導體業務。

我們早就痛苦地意識到,與任何國家一樣,美國也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台灣,不管老幼,都知道1978年12月16日那天發生了什麽,當時我們的蔣經國總統在淩晨兩點被叫醒,被告知美國將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我們這個冷戰盟友拋棄,使我們陷入日益加深的外交孤立。特朗普的粗暴做法隻是風格不同,而非實質上的差異。

在中國日益強大、美國背棄世界的情況下,台灣加強軍事建設以遏製攻擊的做法是正確的。但要以和平的方式保障自身自由,唯一途徑是要以某種方式與中國達成和解。近幾十年的曆史表明,這是可以實現的。

在數十年的時間裏,兩岸不相往來,基本上處於一種戰爭狀態。但在冷戰結束後,兩岸關係逐漸解凍。在國民黨的馬英九擔任總統期間,也就是2008年至2016年,兩岸關係處於最佳狀態。國民黨強調,與中國的合作是確保台灣穩定繁榮的途徑。

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在學術、文化和商業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甚至在2015年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具有曆史意義的會麵。在經曆了數十年的敵對之後,兩岸和解似乎成為了可能。

但是窗口很快就關上了。在台灣,公眾對與中國關係升溫的懷疑與日俱增,尤其是在中國以嚴厲的鎮壓回應了始於2014年的香港民主抗議活動之後,這種鎮壓至今仍在繼續。民進黨不信任中國並強調捍衛台灣主權,這有其正當理由,該黨於2016年贏得總統大選,此後一直執政。與中國的關係重新回到了對抗和恐懼之中。

但恐懼或許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恐懼滋生仇恨和不信任,以至於在台灣的政治話語中,即使建議與中國和平相處也會被視為天真、不愛國,或者更糟糕的:被斥為投降和背叛。

恐懼還滋生了加強控製的衝動,而賴清德正在追求的正是這種控製。我在1950年代的台灣長大,當時我們生活在戒嚴令下,一直擔心中國的入侵。如今日益緊張的氣氛——台灣購買美國武器、賴清德挑釁性地將中國稱為敵人,以及針對兩岸交流而重新出現的冷戰式的猜疑——都讓人覺得回到了那個令人不安的時代,威脅著和平以及台灣在建立開放的民主社會方麵所取得的進步。

對台灣來說,時間已經不多了。預計特朗普與習近平不久將舉行會晤。在和烏克蘭發生那樣的事情後,特朗普很有可能為了與習近平達成貿易或地緣政治協議,將台灣拋在一邊。

幾乎所有台灣人都希望保護我們所珍視的自由。我們的分歧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通過和解,還是與中國的對抗。但有一點現在是清楚的:完全依賴美國、同時拒絕和對抗中國不再是一條可行的前進道路。不首先

龍應台在紐時奇文:
台灣唯一出路即與中共和解
龍應台在《紐約時報》刊登的文章試圖以烏克蘭現狀恐嚇台灣人民,主張台灣應與中共“和解”以避免戰爭。實則這所謂“和解”不過是投降的委婉說法。她文章中所呈現的,不是對現實冷靜的分析,而是對台灣社會的誤導,是一次赤裸裸為中共統一台灣搖旗呐喊的表演。
一、虛構的類比:將台灣比作烏克蘭,是刻意誤導
龍應台援引川普削弱對烏克蘭支持的例子,暗示美國也可能在危急時刻拋棄台灣。這一比較無視台灣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核心地位。台灣不僅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鎮,更位居印太戰略樞紐,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海上能源運輸線的咽喉。將烏克蘭與台灣簡單類比,是一種政治上的偷換概念,意圖在台灣社會中製造對美國的不信任,為“疑美論”提供情緒土壤。
二、刻意回避關鍵問題:台灣失守,亞太失衡
龍應台文章回避了台灣若落入中共之手,將引發的連鎖地緣政治災難。台灣海峽是日本、韓國等國家賴以生存的航運要道,一旦變為中共“內海”,將直接威脅區域安全,破壞印太戰略穩定。美國也不可能對這一戰略節點的淪陷坐視不管。因此,台灣安全不僅是自身存亡問題,更關乎整個印太秩序的穩定。龍應台對這些關鍵事實的忽略,是有意為她“和解即和平”的虛假論調掃清邏輯障礙。
三、“和解”是假議題,本質是單方麵投降
龍應台鼓吹與中共“對話”“合作”,以馬英九時期為典範,掩蓋了馬英九路線的失敗現實。兩岸在馬時期雖有經濟交流,但中共從未放棄武力犯台的準備。即使當年習近平與馬英九曆史性會麵,背後依然是中共軍機在台海活動頻繁的事實。“和解”的前提應是雙方對等、互信,但中共始終否認中華民國合法性、拒絕與民選政府對話,又如何可能“和平共存”?所謂“和解”不過是逼迫台灣單方麵讓渡主權的別稱。
四、以自由換和平,是曆史上最危險的妥協
龍應台鼓吹“以和平換自由”,但曆史早已反複證明,沒有任何獨裁政權會因為對方的軟弱而放棄擴張。國共三次合作的結果,是國民黨每次都被蠶食殆盡。香港正是今日最鮮明的警示——中共許諾“五十年不變”,不過二十多年即徹底撕毀承諾。台灣若接受所謂“和解”,結局隻會是香港的重演。隻有強大的防禦能力和堅定的盟友合作,才能真正確保台灣的和平。
五、台灣並非毫無勝算,防禦能力並不弱於中共
龍應台渲染“戰則必敗”的論調,完全忽視了現實軍力對比。台灣擁有成熟的高科技體係,自主研發戰機、導彈、無人機;同時獲得美方先進軍備支持。島內地形複雜、海岸線難以大規模登陸,極大增加中共犯台成本。反觀中共,軍隊高層因腐敗和內鬥屢遭清洗,軍心不穩,戰力堪憂。在經濟層麵,中共正麵臨樓市崩盤、股市崩潰、失業高企、民怨沸騰等係統性危機,在內憂未解之際貿然開戰,勢必加速其政權崩潰。
六、龍應台“主張”的核心立場:五大誤導
• 美國不可靠——她誇大川普對烏克蘭的冷淡來暗示美國會背棄台灣,卻回避美國對台政策係國會與行政兩院共同決定,長期以來已製度化。
• 台灣必須“和解”——她否認台灣自我防禦的能力,將“投降”包裝成理性務實,是對現實的逃避和誤導。
• 賴清德政策“好戰”——她抹黑政府的防禦戰略,卻對中共咄咄逼人的軍事威脅選擇性失明。
• 馬英九是榜樣——她美化馬政府與中共“溫和互動”,卻無視台灣在該時期失去多國邦交,以及社會內部對親中政策的強烈反彈。
• “恐懼”是非理性——她斥責台灣人出於“恐懼”反中,卻無視中共軍機繞台、間諜案頻發、外交打壓等現實威脅。
七、台灣民眾的“恐懼”是理性認知,而非情緒化反應
龍應台認為台灣對中共的不信任是非理性的“恐懼”,但中共的所作所為早已讓“恐懼”成為冷酷現實的理性反饋。中共不準台灣擁有正常國際空間,每天以軍機騷擾、網絡戰和外交打壓施壓台灣,還威脅“台獨即戰爭”。在這種持續壓迫下,台灣人民的抗拒不是情緒反應,而是對現實的深刻洞察。
結論
龍應台以“和解”為名,實則主張台灣接受中共安排的統一劇本,其文章本質上是配合中共輿論戰的文化包裝。台灣的未來不能建立在幻想中共會“善意對待”的空中樓閣上,而必須建立在清醒認知、強大防禦和堅定國際合作的基礎之上。
真正的和平,來自中共不敢動手,而不是台灣先舉白旗。

附龍在紐約時報的文章

台灣維持和平與自由的唯一途徑是與中國和解

龍應台

台灣的計程車司機是出了名的健談,不久前,我在台灣南部坐上一輛計程車的後排座位後,司機轉過身來,興高采烈地問我今天過得怎麽樣,然後突然說道:“今天的烏克蘭,就是明天的台灣”。

他說出了如今台灣各界普遍存在的擔憂。特朗普總統撤回美國對烏克蘭的大力支持,並且於2月底落井下石在白宮羞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這讓台灣民眾不禁思考:如果美國為了討好俄羅斯而對烏克蘭做那樣的事情,那它會不會為了討好中國對我們也做同樣的事情呢?

幾十年來,基於如果中國入侵美國會支持我們這樣一種期待,台灣領導人一直把我們與中國的對峙——中國聲稱台灣是其領土,並誓言在必要時以武力奪取台灣——說成是對自由與民主的捍衛。這造成了一種不真實的安全感,使得台灣的政客和民眾未能及時就處理與中國關係的最佳之道做出舉國反思,以確保台灣民主製度的長期存續。

隨著特朗普將民主價值觀和美國的朋友拋在一邊,台灣必須立即開始一場嚴肅的全國性對話,討論如何以我們可接受的條件確保實現與中國的和平,而不是讓大國決定我們的未來。

無論是在網上還是日常對話中,台灣民眾對美國的協防承諾表示出越來越多的懷疑,並且會問:如果美國似乎不再願意支持像烏克蘭這樣的友邦捍衛自由,那麽數以萬計為國捐軀的烏克蘭年輕人是否白白浪費了生命?3月初,一個深受台灣大學生歡迎的網絡平台做了一個非正式的民調,詢問鑒於烏克蘭的最新事態發展,受訪者是否仍願意保衛台灣抵禦中國的進攻還是更傾向於投降。多數人選擇了投降。

台灣總統賴清德似乎對這些情緒視而不見。他非但沒有與台灣各界接觸,就我們應該何去何從發起一場緊迫的全國性討論,反而選擇製造恐懼、引發對抗,並且重拾冷戰時期的那種黑暗言論。

3月13日,以中國的間諜活動、顛覆活動和軍事威脅為由,賴清德正式將中國列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放話加強對與中國的商業、文化和其他聯係的審查。他還宣布計劃恢複軍事審判製度,以起訴涉嫌國家安全犯罪的台灣現役軍人,該製度因人權原因於2013年廢除。台灣的主要反對黨國民黨指責賴清德將台灣推向戰爭,中國則警告說他在“玩火”。

賴清德做法的問題在於,台灣不能再依賴美國的支持。這並非我們現在才意識到的,因為特朗普不隻是背叛烏克蘭,他對捍衛台灣的承諾也已經讓人起疑,他甚至指責我們從美國偷走了半導體業務。

我們早就痛苦地意識到,與任何國家一樣,美國也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台灣,不管老幼,都知道1978年12月16日那天發生了什麽,當時我們的蔣經國總統在淩晨兩點被叫醒,被告知美國將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我們這個冷戰盟友拋棄,使我們陷入日益加深的外交孤立。特朗普的粗暴做法隻是風格不同,而非實質上的差異。

在中國日益強大、美國背棄世界的情況下,台灣加強軍事建設以遏製攻擊的做法是正確的。但要以和平的方式保障自身自由,唯一途徑是要以某種方式與中國達成和解。近幾十年的曆史表明,這是可以實現的。

在數十年的時間裏,兩岸不相往來,基本上處於一種戰爭狀態。但在冷戰結束後,兩岸關係逐漸解凍。在國民黨的馬英九擔任總統期間,也就是2008年至2016年,兩岸關係處於最佳狀態。國民黨強調,與中國的合作是確保台灣穩定繁榮的途徑。

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在學術、文化和商業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甚至在2015年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具有曆史意義的會麵。在經曆了數十年的敵對之後,兩岸和解似乎成為了可能。

但是窗口很快就關上了。在台灣,公眾對與中國關係升溫的懷疑與日俱增,尤其是在中國以嚴厲的鎮壓回應了始於2014年的香港民主抗議活動之後,這種鎮壓至今仍在繼續。民進黨不信任中國並強調捍衛台灣主權,這有其正當理由,該黨於2016年贏得總統大選,此後一直執政。與中國的關係重新回到了對抗和恐懼之中。

但恐懼或許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恐懼滋生仇恨和不信任,以至於在台灣的政治話語中,即使建議與中國和平相處也會被視為天真、不愛國,或者更糟糕的:被斥為投降和背叛。

恐懼還滋生了加強控製的衝動,而賴清德正在追求的正是這種控製。我在1950年代的台灣長大,當時我們生活在戒嚴令下,一直擔心中國的入侵。如今日益緊張的氣氛——台灣購買美國武器、賴清德挑釁性地將中國稱為敵人,以及針對兩岸交流而重新出現的冷戰式的猜疑——都讓人覺得回到了那個令人不安的時代,威脅著和平以及台灣在建立開放的民主社會方麵所取得的進步。

對台灣來說,時間已經不多了。預計特朗普與習近平不久將舉行會晤。在和烏克蘭發生那樣的事情後,特朗普很有可能為了與習近平達成貿易或地緣政治協議,將台灣拋在一邊。

幾乎所有台灣人都希望保護我們所珍視的自由。我們的分歧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通過和解,還是與中國的對抗。但有一點現在是清楚的:完全依賴美國、同時拒絕和對抗中國不再是一條可行的前進道路。不首先確保和平,就不可能有民主。

【龍應台是台灣作家、散文家和文化評論家。2012年至2014年,她擔任馬英九政府的第一任文化部長。她的作品包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確保和平,就不可能有民主。

【龍應台是台灣作家、散文家和文化評論家。2012年至2014年,她擔任馬英九政府的第一任文化部長。她的作品包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