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哥哥上了朝鮮戰場

來源: 2021-10-13 14:53:01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1950年父親的大哥、我的大伯在勞改農場因病而亡,幼年喪母的大兒子正在北京蒙藏學校(今民族大學前身)讀書。抗美援朝的高潮中,16歲的他一腔熱血走上街頭演講(這張照片就掛在中央民族大學校史館裏),旋即穿上軍裝去了朝鮮。

臨行之前,南下的父親終於在北京找到了大哥的這個兒子(關於他的博文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1503/3532.html?)。

我們家兩個當兵的。不是和平年代的兵,是槍林彈雨過來的兵。可是他們從來不講打仗的事。

記得1969年父親從內人黨的關押中放了出來,媽媽養的鴨子要殺掉慰勞他。這件事應該男人操刀,父親卻百般不肯,他說下不去手。

媽媽說:“哼!你沒殺過人似的,殺雞鴨倒裝害怕!”

父親回答:“那是戰場,你不殺他,他殺你。。。”

想起我們今天議論戰爭,好似隔著蘇州河看四行倉庫戰鬥的上海市民(比喻如有冒犯,見諒),可以加油可以憤怒甚至可以頓足痛罵。可是身處生死之中的戰士們顧不上這些。他們隻是堅守堅持奮不顧身。那是軍人的職責,不是他們好戰好殺。。。。。

電影《長津湖》再次引發對抗美援朝戰爭的種種評論,時隔70年,吃瓜群眾們樂此不疲,可當事人卻都沉默著。當然,很多很多在戰爭中長眠於地下無法開口,但是戰爭後活著的也很多很多啊!為什麽很少聽見他們?

怎麽殺敵?怎麽殺日本人?怎麽在黑山打阻擊戰?怎麽衝進廖耀湘的胡家窩棚?怎麽剿匪?父親從來不講。大哥今年87歲,他也不講朝鮮戰場,不講誌願軍打仗的故事。

不講打仗故事是我們家特例嗎?問過一些老兵,沒幾個興致勃勃講打仗故事給下一代聽。

當兵的人有個特點,大嗓門,特別當他們齊聚之時,好像高音喇叭開大會,房頂都能掀了去!為什麽?戰爭中養成的習慣,炮火連天中你不大聲喊,什麽也聽不到啊!

有人在彈幕中批評:戰爭電影裏就會大聲嚷嚷!看到這樣的話,我很不爽:你上前線細聲慢語文質彬彬試試看?

戰爭的殘酷,死亡的威脅,經曆者很少願意再去複原,但是他們的內心呢?

《長津湖》還沒有看,不敢妄下斷言。

看眾多批評,主要是片麵宣傳誌願軍的英勇,抹去了戰爭的真相與美軍的優勢。

依我看,歌頌誌願軍的英勇沒有問題,即使今天的軍人可以按電鈕殺人,但是軍人的英勇氣概永遠不會過時。秉承“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原則,長津湖沒有按預定計劃殲滅陸一師,但還是逼迫其放棄北進到鴨綠江,撤退了。哪怕你全須全尾退!

什麽是撤退?就是打不下去了,至少覺得代價太大不值得了。美國紀錄片都有勇氣承認這一仗誌願軍贏了。雖然慘勝,雖然代價昂貴,還是“勝”,麵對凍成冰雕一般的誌願軍,以至於對手也要敬禮,那是軍人才能理解的敬意。

當下中美交惡,各自都在擼胳膊挽袖子,秀自己的八塊腹肌疙瘩肉,這沒有問題。記得九十年代末在美國時,在電視上裏也看過五角大樓搞的一台晚會,給出征海灣的美國軍人壯行,那氣氛那風格也是雄赳赳氣昂昂。我當時還是很意外:美國文化宣傳也有這麽簡單大白話直截了當的!

歌頌自己士兵的英勇、宣揚愛國主義,戰爭永遠是一個好題材。

隻是反思更重要。

抗美援朝戰爭的反思,其實有一個好的時期,就是八十年代中美蜜月期。可惜囿於種種原因,不能實現。而現在政治上需要的是鬥誌,怎麽可能心平氣和回顧反思呢尤其國內民粹主義情緒正在高漲,誰這麽幹就是自取滅亡啊!兩國關係緊張時,正麵宣傳鼓舞士氣是應急需要。

前一段寫鐵娘子,在《喜馬拉雅》聽了梅厄夫人傳記,感謝城裏網友介紹,也看了根據她傳記改編的電影《A Woman Called Golda》,昨天晚上又重看了老電影《慕尼黑》,感慨良多。

當年以色列誓言為遭受“黑九月”殺害的11名運動員複仇的暗殺行動,死亡名單也特意湊足11個人。摩薩德成立了一支訓練有素的暗殺隊伍,分成若幹個小組,暗殺每個目標動用一個小組。暗殺活動從197210月到19818月,持續9年有餘。列入死亡名單的11名恐怖分子全部被處死。摩薩德的複仇行動震撼世界。以暴力製止暴力,這讓以色列在混亂的中東獲得立足之地。

電影《慕尼黑》以此事件為背景,以隊長阿夫納小組為主線,展開報複計劃。但是斯皮爾伯格並沒有停留在追殺複仇的層麵上,沒有陶醉於緊張刺激的場麵。而是把對這種複仇行動的思考引向更深的層次。影片最後,在連續幹掉6個恐怖分子後,特工們也付出生命的代價。其中一個特工說:“敵人做壞事我們不能跟著做,受了幾千年苦難不代表就是好人。。。。現在我失去了正義感,失去了靈魂”可阿夫納的媽媽卻對兒子明確表示,為了猶太人的家園,”無論付出多少,無論多少代價!whatever it took whatever it takes

阿夫納最終選擇了放棄。

誰對誰錯?電影沒有評價。

記得誰說過這樣的話,好的作品,無論刻畫人物還是展現曆史,都應該像解一部算式,要清晰地展開每一步驟展現演算的過程,即使有謬誤有彎路,也能給人啟迪,給人反思,最終答案要交給觀眾,而不是越俎代庖。

老祖宗說:“吾日三省吾身”。要求過高。

但是這麽大事件,70年還隻願陶醉、卻不能反思一次自省一次嗎?

期待這樣一部史詩級的抗美援朝的作品,展示所有的真相,不要急吼吼表態,把答案交給觀眾。

身在其中,可能很難跳出來。《慕尼黑》這一部寓意深刻發人深省的優秀作品也不是以色列人拍的。

也許,站在第三者的位置上才能更客觀地評價看待這段曆史。

海外的我們也許可以有這樣的視角。。。。。。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