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諾貝爾獎點評6: 經濟學獎

來源: 2025-10-13 04:46:14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經濟學,從來是一門身世複雜的學問。

它自稱科學,卻沒有實驗室;模仿物理,卻探究形而上學。人類的財富史,本質上是一部試圖把欲望方程化的曆史。於是,經濟學家成了文明的注釋者,不生產財富,隻解釋財富為何會生產。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三位這樣的注釋者:喬爾·莫克爾(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他們揭示了:經濟增長並非積累的結果,而是創新不斷取代舊結構的循環。簡言之:增長來自更新,創新推動重生。

 

一、莫克爾:曆史的工程師

莫克爾是經濟史的哲人。別人追問資源和製度,他追問信念與心智——為何有些社會相信知識比黃金更值錢?他認為,資本與製度是增長的土壤,而思想的氣候決定了能否開花。 工業革命的奇跡,不在機器,而在人敢於思考與改進的勇氣。啟蒙讓人學會懷疑,也學會創造。在他看來,增長是一場思想的解凍,物質的繁榮,不過是理性回暖後的果實。

 

二、阿吉翁與豪伊特:毀滅的邏輯

阿吉翁與豪伊特把經濟思想家熊彼特的“創造性毀滅”寫進了方程。熊彼特說,資本主義像森林——舊樹倒下,新芽才能見光。而他們做的,是給這片森林畫出氣候圖。

在他們的內生增長模型中,創新不是偶然閃電,而是係統性的季風。企業研發催生新技術,新技術取代舊結構,經濟的繁榮,就像森林的輪回:一邊枯萎,一邊生長。

他們讓“進步”不再停留在詩句裏,而成為一套可計算的呼吸。

 

三、三人共鳴:文明的循環

莫克爾解釋“為什麽能起飛”,阿吉翁與豪伊特回答“如何不墜落”。前者是曆史的縱軸,後者是邏輯的橫軸。三人合起來,勾勒出文明的循環:信念孕育知識,知識催生創新,創新摧毀舊製,而更新又為新的信念騰出空間。這不僅是一套經濟理論,也像一部描寫人類自我進化的敘事。

 

四、AI的鏡子

這三位的得獎,並非學術的回顧,而是AI時代的一麵鏡子。他們研究創新如何推動增長,如今,人類正被自己的創新推著前行。算法正在重演他們的理論:舊模式被淘汰,新結構迅速生長。隻是這一次,創新的主角,不再完全是人類,而是人類訓練出的模型。諾獎或許也在提醒我們,在AI主導的未來,“創造”與“毀滅”的界限,正在模糊。

 

五、經濟學的氣質

諾貝爾經濟學獎,總帶著一絲曖昧。它不像物理那樣精確,也不像文學那樣自由。立在人文與科學之間,它解釋社會,也揣摩人性,一門用數字包裝哲學、用模型掩飾道德的學問

諾貝爾生前未設此獎,或許他早知:經濟學太像煉金術,能解釋世界,卻難改變它。每年頒出的,不隻是獎章,更像人類給自己的安慰,在混亂中,我們仍想相信,增長有理,創新有道。

隻是,當我們一次次嘉獎“解釋財富的人”,也許該問一句:諾貝爾,真的需要一個經濟學獎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