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原創

唱給月亮的歌 寧靜是一種 慈悲 是魅力也是 震懾 天上宮闕不聞 何年依舊 奈得圓缺 拎兩盒打包的 月光 酥皮五仁的另裝
博文
(2009-08-09 00:20:07)
○九上半年,竟是在一片“白口罩脫銷”、“一個明哥倒下去”落幕之後,宣告過半。
醜年。是一隻“逆風中的凧(風箏)”,風向不遂,注定“頂牛”。而“反芻”是牛的本性,人的本性則是“反思”。
諸多生命物體,唯人類具“反思”本性。
○九年。時日過半,人要反思,需具備三隻眼∶
一、鳥眼。從上空俯瞰。俯瞰需要宏觀。即縱覽全局。
二、蟲眼。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8-09 00:13:21)
日全食那天,據說全球超過4億人看到了,“是兩千多年來全食時間最長、觀看人數最多的一次”。國內有很多青年選在這天“喜結良緣”,中新網甚至用大字標題報道了“百年修得同船渡今朝見證日全食”的消息;在河南古城鄭州市郊,居然出現了史書中曾記載的“七月飛雪”,一時間白晝如夜,寒氣襲人,飛雪自天而來,“局部出現冰晶體”,然而迅速融化...。
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8-09 00:01:35)
立秋(8月7日)前後,日本有兩條新聞刷新09收視率,一條是日本太空人若田光一住太空站4個半月乘「奮進號」平安返回地球;另一條是日本警視廳全國通緝明星酒井法子,全力追蹤其“容疑者”(嫌疑犯)潛逃最終逮捕。
兩條消息,一上一下,一條來自天際,一條來自“地獄”(對於一個被捧上天的明星來說,遭逮捕,就意味著下地獄)。
草香
話說太空人若田光一住太空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9-06-11 01:28:01)
又逢雨季。翠鬱露珠的芭蕉葉上,趴著一隻蝸牛。這是日本女性雜誌的封麵,可謂“詩情畫雨”。
曾經在《慕情之雨》一文中,寫過日本人對“雨”的10種描述∶
  1、宿雨――幾天幾夜連續下,也叫霖雨。
2、眺望雨――下個不停,也叫長雨。
  3、袖笠雨――又細又小,煙雨蒙蒙。
  4、狐嫁雨――出太陽下雨。
  5、茅花流――風瀟雨驟。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5-24 20:56:27)
現代社會有著脆弱的神經。
來一場流感,全世界都草木皆兵。67億人口的地球,六.七百人感冒發燒打噴嚏,這下不得了,剩下不打噴嚏的人,均以口罩抵禦,其實,一塊小小砂布製成的“罩”物,又怎能抵禦一場細菌戰爭?
說它是細菌戰當不過份,因為殺傷力十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豬流感病毒通常不會感染人類的。即使偶爾發生,一般也是那些直接接觸豬群感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09-05-23 22:00:29)
曾經在《對比》一文中寫過∶“中國人喬遷新居,呼朋喚友,請客招待;日本人搬入新家,關起門來,過自家的日子。”
這種“對比”,說白了,其實就是“好客與邪魔”的注腳。
中國人把“去朋友家作客”或“招親友來家作客”看成一種喜悅,喜自內心,悅在張羅,由來已久,致使成為一種文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但是,日本的“樂乎”文化不是這樣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5-23 21:54:18)
日本是一個不怎麽張貼標語口號的國家。但當年初來此地,有一個口號式的標語著實令我震撼――“土足嚴禁!!”白紙黑字,軍令如山,沒有商量餘地,隻有服從。
在“土足嚴禁”麵前,無論你是軍長還是總統,登時成了小兵,你必須無條件尊命。這四個字連同它的標點凝縮成一個凜然的漢字∶“脫”!
在眾多的場合∶診所、牙科、醫院、和服販賣場、會館、會社、大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日本首相擔任外相時曾提出,要把日本的大眾文化推向國際舞台,麻生太郎還率先提出了一個有關“聯體文化”的新思維,就是把大眾文化(PopCulture)和亞文化(SubCulture)並用於日本外交,推廣,並發揚光大。
這個提法令日本媒體耳目一新。
所謂大眾文化,是指日本的動漫畫、日本的遊戲、日本的流行音樂、日本的服飾文化、日本的美食文化以及日本的傳統文化、日本的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匆匆歲月,夢了無痕,驀然回首,旅日二十餘載,往事沉澱,亦無塵煙。借此三春花季,做小詩融濃濃春意,自喜不沾。
仰天禪雲來,
芬芳不吐天命開。
繽紛心事誰人曉,
不在,
攀與東風入塵埃。
戚戚悲不哀,
散魂落英隨意裁。
輪回本無遁之道,
釋懷,
隨雨化泥托夢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9-05-23 21:37:39)
5月黃金周期間,隨多家海外媒體赴安徽開會,連來加去短短六天,每到之處都有驚喜。
安徽的綠化
沒想到這麽好。街景時見大片綠地,街道幹淨,鬧市有李鴻章舊居,古韻十足;市中有湖,靜謐愜意,包公祠隱在其中,碧波蕩漾,心曠神怡。
綠色,為這個城市騰空定格――三分繁華七分雅。
安徽的名流
沒想到這麽多。5000年的文明,曾有多少名流載入史冊?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1]
[2]
[3]
[4]
[5]
[>>]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