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堂 (歡迎轉載,但請注明出處)

此一言堂非彼一言堂也。此一言堂,乃是萬言堂中之一分子。無此一堂之言,便無百家之爭。故君子“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個人資料
ShiMaQia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2024-05-10 06:55:05)
忽聞一老友去世,不勝唏噓。老友從台灣來,長我十餘歲。七十年代到加拿大留學,畢業後就在加拿大政府工作。我八十年代從大陸赴加拿大深造,有幸結識老友,其後交流頗多。到加拿大後的第一年春節,老友訪我,示我一賀年卡,卻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寄給他的。賀年卡上印著兩行詩:“落花且莫隨流水,化作香泥護舊枝”。詩的背景畫,卻是我家鄉的江南桃花,落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最近討論人口動態和移民政策比較熱。文學城常有文章說日本700年後將瀕臨人口滅絕等等,馬斯克也來湊熱鬧,忽然tweet了一句“Nohumans,nohumanity”【1】。然而幾乎所有的討論都欠缺基於數學和經濟學的邏輯思維,所以今天想用極簡單的數學語言給大家介紹各國的人口動態,教育和移民政策極其後果。如果讀者能舉一反三,則會有所裨益。 先介紹幾個簡單的符號: 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9)
(2024-04-27 16:54:37)
美國學生和教授的示威活動,正在許多大學校園內此起彼伏,如同上一世紀六十年代校園裏的反戰遊行,方興未艾。不同的大學領導對學生和教授的示威活動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溫和的,也有極端的。怎麽樣的處理方式才合乎中道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回答一個更基本的問題:什麽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領導認為他們就是大學。莊嚴華麗的大學校園是他們的資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9)
(2024-04-25 20:21:15)
我上次講了中國大學的危機。今天隻講美國大學的危機。文中的大部分內容也適用於加拿大的大學。所以題目也可以是北美洲大學的危機。 有人可能會覺得“危機”二字是危言聳聽。美國的大學近一百年來一直是科技和文明的搖籃。時至今日,正是登峰造極、如日中天。看天下智叟學童不遠萬裏,趨之若鶩,正是萬國敬拜的學術聖殿,哪裏有什麽危機? 說來話長。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5)
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研究戰爭曆史和戰爭經濟的史密斯教授說,十年前這兩問題很容易回答。美國海軍強,比中國海軍強得不可同日而語。 到如今,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應該還是大同小異,但第二個問題就比較難了,因為兩國海軍的質和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質和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二戰時美國的Sherman坦克的質量比不上德國的PanzerIV,然而後者終究不敵前者。何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4)

加拿大近幾年在反華的道路上狂奔。原以為領頭狂奔的是總理特魯多,沒想到特魯多一直在踩刹車。 作為一個忙碌的科學家,我本無意於政治。之所以選擇呆在加拿大,其主要原因也是不願意過多地被政治所關心。遺憾的是,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加拿大,你不關心政治,政治卻要關心你。 最近每次打開瀏覽器,中國政府幹涉加拿大聯邦選舉的消息就會撲麵而來,而且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3)
(今天炒一鍋冷飯,搏大家一笑。) 大頭兒子出生前一年,小頭爸爸回家,看到太太和隔壁老王在家裏。隔壁老王神色很不自然。 太太告訴小頭爸爸說隔壁老王被他太太張敏趕出來了。小頭爸爸詢問緣由,隔壁老王支支吾吾。 太太把小頭爸爸拉到一邊,小聲說,聽張敏抱怨隔壁老王看多了黃片,失去了性功能。小頭爸爸才明白隔壁老王為什麽支支吾吾。男人失去了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今天文學城上有個關於特魯多夫婦離異後的八卦。眾多網友慨歎,說居然有女子舍棄總理而投入一位醫生的懷抱,真是活久見。於是有一網友評論說:“俺家這條街上,wife是教授,男的是plumber,他們的日子過得甜美著呢。”言下之意,似乎是教授很高貴,plumber很卑賤,但不影響他們在北美能互敬互愛,甜美生活。有個家庭兩夫妻都是大學教授,卻勢同水火,彼此看著&ld[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哈馬斯於2023年10月7日攻擊以色列後,以色列於10月15號開始大規模打擊加沙。路透社報道,按照加沙衛生部的12月7日的數據,至少有17,177巴勒斯坦平民死於以色列的戰火之中【1】。親以色列的人和組織的說加沙衛生部有意誇大巴勒斯坦平民死亡人數,反以色列的則強調巴勒斯坦平民死亡人數遠大於加沙衛生部報告的數字。 加沙究竟有多少平民死於以色列戰火?能否用比較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8-23 08:49:58)
總理是外交大師,似乎並無異議。 總理第一次率團參加的關乎世界和平的重要國際會議,就是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會前美英法代表都以為中國不過是蘇聯的附庸,會議開始才發現是總理殫精竭慮,努力和英法代表會談,提出各種建設性的動議,反而是蘇聯的莫洛托夫(Molotov)經常附和總理的建議。英國代表安東尼·艾登(AnthonyEden,後為英國總理)和法國代表喬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1]
[2]
[3]
[4]
[5]
[>>]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