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8-07-16 01:33:44)


近代以來,上海人一直是中國一個非常特殊的群落。上海的古跡沒有多少好看的,到上海旅行,領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他們有許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內心規範,行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說得響亮一點,可以稱之為“上海文明”。一個外地人到上海,不管在公共汽車上,在商店裏,還是在街道間,很快就會被辨認出來,主要不是由於外貌和語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說上海女人愛虛榮出手闊綽的很多,事實上上海女人常常就是最小氣的女人。當然這一個“小氣”是需要加引號的,因為它包含的是另外一個意思,請你千萬不要誤會了哦,可以這麽說,這“小氣”也是上海女人的優點。
上海女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將有限的人民幣,投入到無限的愛好和虛榮中去。上海女人是最能體現“多快好省”的女人:多是身上翻花樣多,快是行頭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933年至1942年十年間大光明影院僅放映了一部中國電影,其餘全是好萊塢的美國片,為了配合美國電影的放映,在1939年,大光明推出美國廠商為其專製的“譯意風”耳機,觀眾另付一角錢可以戴上它,由專人講解劇情對白。一時間,到大光明看電影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征,入場口滿眼是社會名流和外國人,每到周六9點一刻那場電影,往往會有幾百輛汽車停在附近幾條馬路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資本家高永清聯合部分外資將靜安寺路(現在的南京西路)216號的卡爾登跳舞場改建為影院,聘請《申報》副刊《自由談》的主編周瘦鵑為廣告部主任,周瘦鵑為這座新影院命名為“大光明”。
“大光明電影院”的前身“大光明大戲院”
1928年12月23日,梅蘭芳為大光明剪彩揭幕。大光明電影院1930年在放映美國醜角羅克主演的辱華影片《不怕死》時,著名戲劇家洪深憤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上海是一個浪漫和懷舊的符號,當年的一座座老電影院,一個個電影公司,一個個電影名星,早已成為傳奇,而尋訪傳奇的腳步一直被不分國籍、不分地域的人踏響。輕輕地掀開那段影史的麵紗,撲麵而來的既有風花雪月,也有淒風血雨,在不經意的午後或夜晚,撩撥起人們的一些思緒和情懷,而讓人感慨萬分……上海灘的第一家正式電影院叫維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