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解放軍外語學院的英語聽力課教學

(2024-01-25 10:57:50) 下一個

解放軍外語學院的英語聽力課教學

最近,聽說原解放軍外語學院英語係的副教授餘瑪麗逝世,享年 100歲。 讓我想起該院英語係的聽力教學。 

1960年代-1980年代

在國內外語學院中,開設獨立聽力課程的,洛陽外語學院可能是唯一的。這也和該院的培養目標有關。

采用原汁原味的外國廣播節目和外國專家來華演講錄音。後來引進了國外教材。

當時洛外是國內唯一擁有專業聽力教學團隊、擁有自己的音頻素材庫的機構。聽力教研室的創建人(之一?)是出生在美國,跟隨丈夫在五十年代歸國的餘瑪麗。她和丈夫退休後,利用退休金和後來丈夫去世後領的撫恤金進行教育扶貧,向洛陽的春蕾計劃捐款,被洛陽市政府表彰為“春蕾奶奶”。

餘瑪麗沒有什麽理論建樹 (至少我在的時候是如此)),而是一心撲在具體的教學上,退休前最高的職稱是副教授。她對聽力資料室的建立、整理有不可磨滅之功。那個時候每天都要用軍用的短波收訊機收錄英國廣播公司和美國之音的英語節目,以保證學生能夠聽到最新的真實新聞聽力材料。美國之音新聞廣播是聽力課的重點材料。 為了配合學生們練習聽力,聽力室還從新華社搞來英語新聞稿供學生借閱。每到期中和期末考試,這種新聞稿都洛陽紙貴,大家爭相傳看,因為考試的內容可能就在其中。當然,新華社的新聞稿不可能和美國之音的播音稿一致, 但是隻要報道的新聞是一樣的,詞匯方麵都是差不離的。

那個時候,洛外不可能聘請歐美老師。從海外歸來的華僑就成了香餑餑。餘瑪麗因為出生長大在美國,所以是地道的美國人。相比起來,她的中文比她的英文略遜一籌。 所以她是不折不扣的外教。她上課和跟學生交流,用英文的時候占絕大多數。這也正好符合了外語教學全浸入的理念。

2. 20 世紀 80 年代 – 90 年代中期是洛外聽力教學技術大發展的階段。技術手段上上了一個台階。老的軍用通訊機還是在用的,隻不過電子管的換了晶體管的。學院裏弄來了兩個大鍋天線,可以收看國外的電視節目了。過去純粹的聽力課,現在變成了試聽課。在院內建立了閉路電視。教授們的家裏可以直接收看國外電視。學校成立了音像出版社,可以自己創收。這一階段是鳥槍換炮的階段。 更新的技術手段,為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國外音像的真實語料。

 

3. 20世紀90年代至今

借助網絡技術,更上一層樓,教學方法上,應用最新的教學方法,融入學習者互動,將口語融入聽力。發展出了高級英語視聽說課程,被國家評委精品課程。 這個項目,由英語係的年輕一輩挑大梁。是英語專業學習提高階段教學的主幹課程,在三年級到四年級前半(後半應該寫論文了)。該課程重視語言實踐,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4045.html

2008年,洛外政委鄭 Yuwen一行參觀了美國國防語言學院,直觀感受了美軍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就。回國後,學院領導在深入研究了洛外的網絡環境和教學需求後,提出建設無盤終端網絡教學係統。

https://tv.cctv.com/2011/01/17/VIDESG6Bc86TD6PHdSBqK8lb110112.shtml

這是一種學院的內聯網,稱為“自學聽力天堂”,是一個可供學生隨時訪問的虛擬聽力材料數據庫。它是一套虛擬仿真培訓係統、基於無盤終端,整合了互聯網自學平台、視頻點播、網絡電視等功能。

在中國的網絡審查製度下理解這一點,我們應該說這是令人驚奇的。 YouTube 在中國無法訪問。這所學校有幸以教學需要為由,放開手腳,為師生帶來最新的音視頻資料。

洛外訓練方式的獨特之處

洛外的教學li年是以專業知識和技能為訓練重點,同時也讓學生接受政治、人文、社會科學、軍事基礎教育,了解目標國家政治、軍事情況。畢業出來的學生外語基礎紮實,知識結構為複合式,即外語+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創造力。

外院努力做到課堂教學直接為軍隊實戰需要服務。 
1. 傳統無線電監測中的聽力練習
新聞抄寫作業練習貫穿整個節目,從500字新聞到700字新聞每項作業。
高度重視準確的轉錄。學生應該能夠正確轉錄聲音,並能夠從字典中找到正確的單詞(由於拚寫不規則,對於英語來說並不容易)。

2. 紮實的目標語言形式基礎

高水平的聽力理解需要徹底掌握語法和詞匯。自下而上的能力就是建立在這種對語言形式的掌握之上的。
3、強調跨文化溝通能力和文化意識。
關於不同地區的英語的講座,既適用於情報工作,也適用於跨文化交流。
學生要學習各種主要的英語地獄變體,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東南部亞洲、南非。
4. 避免“為了形式而形式”。利用聽力材料的內容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麵。
5、訓練高階思維:歸納、演繹、總結要點、邏輯思維、連貫表達思想。
6.教材使用不那麽碎片化
采用商業教材和學院自己編寫的教材相結合的方式。最多三個同時使用。
7. 技術為教學服務,而不是相反
技術用於學習材料傳輸以及學習者與學習者與教師的互動。學習和教學活動適應技術的可用性。

 

參考資料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4029/202401/4980.html https://www.js7tv.cn/news/201708_107114.html http://v.ku6.com/show/Q2XHSWIVkXHKviGy.html?st=Q2XHSWIVkXHKviGy_4_1

http://v.ku6.com/show/32PDdeCuGrSGQnAI.html

https://slideplayer.com/slide/5143393/ 

http://service.cgw.cn/lywy/Upfiles/2007118094764068.jp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