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初,就掀起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中國牡丹魂遊亞平寧

(2010-12-15 19:52:13) 下一個
2010年《牡丹亭》的歐洲之旅,將中國的昆曲介紹到全世界,作為發起人之一的王祥用文字記錄下了這一奇妙的旅程。

《牡丹亭》第一站演出地點:威尼斯市政廳
Palazzo Corner a San Maurizio, di Sansovino
30124 Venezia (VE) - 2662, S. Marco
北緯:45’03’28.90’’
東經:07’42’36.43’’

大約半年前,在北京的皇家糧倉,威尼斯孔子學院院長馬可•瑟雷薩(Marco Ceresa)一身中式對襟布衣,坐在我的對麵。他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告訴我,他和他的同事想邀請廳堂版昆曲《牡丹亭》赴威尼斯、都靈、博洛尼亞巡演。他說,他和都靈孔子學院的院長史蒂芬妮雅在皇家糧倉已經看了很多遍《牡丹亭》,他們想讓更多的意大利人一起來分享中國的昆曲。馬可曾經翻譯過中國陸羽的《茶經》,他與很多中國作家有過交往,比如我偶然在阿城的《威尼斯日記》中讀到過對他的記錄。這位神情有些憂鬱的教授和馬可•波羅是同一個名字,當然在威尼斯叫馬可的人實在是太多,因為寫《馬可福音》的耶穌使徒馬可就安葬在聖馬可教堂的大祭壇之下。大約公元828年,在威尼斯總督的授意下,兩名威尼斯商人(不知道他們是不是莎士比亞筆下的祖先)將聖馬可的幹屍從君士坦丁偷運回威尼斯,於是聖馬可成為了威尼斯的守護神。400年之後,一個叫馬可•波羅的威尼斯人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來到了元朝的中國,一住就是17年,他回國後撰寫了著名的《東遊記》成為當時全歐洲的暢銷書。有學者評價,“這不是一部單純的遊記,而是啟蒙式作品,對於閉塞的歐洲人來說,無異於振聾發聵,為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它甚至導致了歐洲人文科學的廣泛複興”(Maurice Collis)。1200年之後,一個叫馬可•瑟雷薩的威尼斯人又來到中國,他要把中國的昆曲帶回意大利……

威尼斯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城市,你無法想象那些漂浮在水麵上的建築是一種真實的存在,這就如同威尼斯狂歡節的麵具,那隱藏在背後的秘密構成了我們內心的向往。

馬可•瑟雷薩完全理解我的意圖,不需要劇場,給我一個古老的建築,哪怕是一個古老的院落,這才符合皇家糧倉《牡丹亭》的氣質。於是坐落在大運河畔的威尼斯市政廳(Palazzo Corner a San Maurizio, di Sansovino 30124 Venezia VE - 2662, S. Marco)成為我們的演出場地,這座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建築是16世紀威尼斯首席建築設計師雅各布•聖索維諾的傑作。
整個大廳的門窗被全部打開,讓大運河上來往的貢多拉(威尼斯一種獨特的船隻)成為昆曲《牡丹亭》的背景,當中國曲笛《步步嬌》幽咽地響起,水上的景象在一瞬間停滯下來,意大利觀眾充滿了驚奇,在眾多灰色瞳孔的背後,是一種懵懂的喜悅。第二天的演出,觀眾增加了近一倍。意大利警方對公眾場所的麵積與人數有嚴格的比例限製,馬可的助理塔尼亞小姐悄悄地告訴我,今晚我們都“違法”了。

之後在威尼斯大學的一次聚會上,一個叫萊昂納多的先生向我衝過來,表達他觀看了《牡丹亭》的激動和喜悅。他高聳的眉骨似乎和達芬奇真的有些相像,他是意大利歌劇的狂熱愛好者,但昆曲讓他感到一種比歌劇更優雅的狀態,他用水來形容這種感受。我進一步向他解釋,“昆曲是中國江南的戲曲,中國江南的自然地貌與威尼斯有非常相似之處,水係豐富,與人們的生活起居密不可分,比如蘇州、周莊、烏鎮、同裏,橋和船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特別是蘇州的園林,湖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昆曲表演中使用的水袖、演唱中的運用的水磨腔也是與水字息息相關……”萊昂納多先生把手中的酒杯舉起來,提議為威尼斯和中國昆曲的某種契合幹杯。

威尼斯的貼士
TAVERNA SAN TROVASO 聖塔羅瓦索酒館
VENEZIA DORSODURO 1016 威尼斯 多索都羅區 1016號
在威尼斯,雨是忽然就來的,雲也是瞬間散盡,出來的是濕漉漉的陽光。聖馬可廣場是必去的,這座被拿破侖形容為歐洲最美的客廳裏有成千上萬的鴿子在放肆地飛行,而進入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膠片的美麗回廊則是鱗次櫛比的酒吧或咖啡館,你可以隨便找一間坐下來,聽樂隊討好的現場演奏,仰望鍾樓、教堂、總督宮和帶有翅膀的獅子。但如果要吃飯,我建議你多走幾步,從阿卡德米亞橋(Accademia bridge)去到大運河對麵Fondamenta Nani的岸邊,找一間叫TAVERNA SAN TROVASO的小酒館,無論味道還是價位都能令人滿意。特別推薦墨魚海鮮麵,用切成條形的墨魚肉和墨汁烹製的意大利麵(Spaghetti),你的嘴唇將被吃黑,類似心髒供血不足,當然最好再配上一杯充滿了果味濃香的散裝紅酒。


《牡丹亭》第二站演出地點:博洛尼亞大學法學院
Palazzo Malvezzi
Via Zamboni 22, Bologna
北緯:44’29’43.08’’
東經:11’20’47.45’’

博洛尼亞是全歐洲最古老的大學城,創建於1088年,是全球第一所大學,被譽為“世界大學之母”。博洛尼亞大學孔子學院的意方院長瑪麗娜同時也是博洛尼亞大學法學院的院長,在歐美法學界有相當的地位,她可以說上幾句中國話,但那種荒腔走板的語調完全是一個飲酒過量後舌頭不在正確位置上的感覺,所以每次聽瑪麗娜講話,都有酒後吐真言的誠摯感。瑪麗娜知道吃對於中國人與意大利人是多麽的重要,她站在餐廳中大聲地說,大家的每頓飯,既有意餐,也配中餐,聽得我們這些眾口難調的演員們都心滿意足。

博洛尼亞不單是學術的中心,也是製造業的翹楚,僅“蘭博基尼”這個頂級跑車的品牌已經為博洛尼亞帶來無上的榮譽。據坊間傳說,蘭博基尼之所以要製造頂級跑車,是因為法拉利在售後服務中對蘭博基尼的意見不屑一顧,放言“一個搞農業機械的家夥也要對跑車說三道四”,於是盛怒之下的蘭博基尼創建了這一與法拉利為敵的超級跑車品牌。

博洛尼亞也被稱為“廊柱之城”,從我們入住的酒店走到我們要演出的場地——古老的法學院(Via Zamboni 22, Bologna),幾乎是從南向北穿越整個城區,雨在不停地下,但你卻無需打傘,因為整個博洛尼亞的街道完全由高大的回廊連接起來,隻有建築與建築之間才偶現天空。法學院坐落在博洛尼亞16世紀著名的馬爾維茨家族的豪宅當中。

王翔,明天晚上要下雨!
演出開始前,雨會停下來!
為什麽?
因為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故事可以讓博洛尼亞的雨停下來!
真的嗎?
到時你就知道是不是真的了。

以上是瑪麗娜和我的一段對話,晚上不到九點,博洛尼亞的雨在中國的花神出場之前居然就神奇地停了下來。瑪麗娜跑過來,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我。“但我們還是在室內演吧,外邊太冷了,不過明天可以按照你的意見,我們去庭院裏去表演。”她這樣試探著說。

原計劃在庭院中的演出,因為陰雨不斷和低溫天氣,第一場被迫轉移到室內,但馬爾維茨的壁畫與穹頂依然為《牡丹亭》提供了奇妙的空間。盡管窗外的街道上,球迷們因為意大利在世界杯的出局而遊行和發泄,但曲笛檀板卻不緊不慢地演繹著一段來自中國的遙遠的愛情傳奇。緊鄰法學院的博洛尼亞歌劇院,因為政府財政緊張將麵臨關閉,巨大的橫幅上寫著聳人聽聞的標語:“沒個劇院的城市無異於死亡的城市”,但今年的演出季卻絲毫沒有受到財政的阻擋,十餘部歌劇正在緊鑼密鼓地上演,大門之外是排隊等候退票的觀眾。

全體演職人員最刺激的是在博洛尼亞的第二場演出,當然也包括瑪麗娜和她的同事。次日,天氣陰鬱,但雨完全止住,庭院之上的那一方天空聚集著濃厚的雲,觀眾露天而坐,演員、樂隊就在這樣一個三麵兩層的意式回廊中上演著湯顯祖的昆曲《牡丹亭》。回廊的穹頂被微弱的燈光勾勒出來,昏暗幽明之中,杜麗娘和柳夢梅從拱門深處悠然出場,輕盈的台步伴隨著淡定的牙板與婉轉的曲笛,古羅馬時代的天空之下突然閃現出中國江南園林中的婆娑舞姿,東方與西方、明朝的昆曲與哥特風格的建築……就像是一場時空穿越之旅,讓人有些迷惑,不知身在何處。當穿著金色蟒袍的花神和書法師出現在海神波塞冬的雕像之下,揮毫寫出“驚夢”二字,一切更加變得撲朔迷離。

博洛尼亞的貼士
TAMBURINI坦布裏尼熟肉鋪
Via Caprarie, 1, Bologna, Italia, 40124 博洛尼亞 卡普拉利大街1號
從佇立著海神雕像與噴泉的馬喬雷廣場(Piazza Maggiore)向東大約500米,就是卡普拉利大街,緊把街角是一間非常別致的肉鋪,名字叫TAMBURINI,你一定要走進去享用一番,這家創建於1932年的肉鋪見證了博洛尼亞近一個世紀的“吃豬”的曆史,正如維基百科中的描述,博洛尼亞是the learned one and the fat one。牆壁上有當年屠宰和販售生豬的油畫,餐桌頭頂是巨大的吊掛豬肉的鐵鉤和銅秤,櫃台裏陳列著各式各樣的起司、香腸和火腿。服務生也熱情有加,充滿樂觀的態度。這裏無需菜單,全憑手指,多少可用ok和no。如果碰巧,你會遇到一個大叔用推車在向廚房運送剛剛砍伐來的新鮮樹枝,你就完全明白了,這裏的豬肉采用了類似北京烤鴨的果木焙炙,這是TAMBURINI的豬肉之所以散發出誘人濃香的秘密。TAMBURINI的佐肉麵包必不可少,麵粉的清香會讓人想起小時候吃的戧麵兒饅頭。


《牡丹亭》第三站演出地點:都靈皇後行宮
Villa della Regina, 10123, Torino
北緯:45’25’54.39’’
東經:12’19’53.38’’

都靈,意大利的工業重鎮,菲亞特和巧克力之都是這個城市的代名詞。都靈孔子學院的院長斯蒂芬妮亞女士更是細心有加,她幹脆安排中方院長周曉霞博士來博洛尼亞陪同我們前往都靈。

演出場地設在都靈波河南岸山坡上的薩沃伊公爵的莊園之內,這裏又稱“皇後行宮”(Villa regina, 10123, Torino),是在17世紀初葉的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美麗的莊園。“皇後行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門入口處懸掛著UNASCO的遺產標誌。所有進入行宮的演職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安檢,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形成完善的監控係統。站在行宮北側的平台上,可以看到如練的波河穿越城市、銀白色的阿爾卑斯山橫亙天際、整個都靈盡收眼底,真是一處極佳的風水之所。

十八世紀的意大利,以東方文化為時尚,這座行宮的主人,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的狂熱愛好者,行宮四個角上的房間壁畫與天花彩繪都是意大利工匠模仿的中國繪畫。但他們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幾百年後會有來自中國的傳統戲曲在這裏上演。“皇後行宮”的現任負責人克裏斯蒂娜•莫賽緹(Cristina Mossetti)一臉興奮,她說斯蒂芬妮亞女士在和她商討要合作這個演出項目的時候,她就已經充滿期待。

“皇後行宮”的大廳分為兩層,類似我們現在建築的躍層,挑高的穹頂與躍層的護欄形成有趣的關聯。《牡丹亭》的表演被放在一層,而樂隊則被放置在二層,這樣的演出方式持續了兩場。觀眾對樂隊與表演的關係很好奇,音樂從他們的頭頂上漂下來,而演員的歌唱來自正前方,並與樂隊溶為一體。斯蒂芬妮亞向我建議,太多觀眾希望看到樂隊的演奏和他們演奏所使用的“匪夷所思”的中國樂器,能否讓他們下樓。但大廳的表演空間限製了樂隊,我建議斯蒂芬妮亞與場地方協調,允許我們打開門窗,讓昆曲樂隊坐到大廳外的巴洛克式的花園中去。場地方的反饋是,行宮必須恒溫恒濕,否則會報警,除非關掉報警器。但最終克裏斯蒂娜•莫賽緹決定,為了中國昆曲表演,關掉報警裝置!

都靈,北緯45°,類似中國哈爾濱的緯度,六月下旬要等到晚上九點左右才近傍晚,這也是演出開始的時間。笛師、鼓佬、抱笙、琵琶、古箏、胡琴被搬到了莊園的庭院中,在青巒環抱之下,坐成一個半圓形,他們穿著中式的衣袍,隱約在黛蘭色的天光之中,等待演出的開始。而演員的化妝則在奢華的東前廳,這裏陳列著薩沃伊家族的巨幅畫像與十九世紀都靈的俯瞰圖。但是,天花上《提著歌利亞頭顱的大衛》確實比較血腥。

都靈是一個神奇的城市,它擁有耶穌基督的裹屍布,盡管這塊神聖的麻布被碳十四測出其時間與耶穌受難的年份相差甚遠,但這並不影響都靈的品質。正如聖馬可是威尼斯的保護神,聖約翰則是都靈的保護神。斯蒂芬妮亞告訴我,在都靈演出的最後一天(6月24日)正是都靈日,《牡丹亭》當晚演出結束後,意方將舉辦一次香檳酒會,邀請全體演員和嘉賓觀眾在薩沃伊的莊園,一方麵慶祝廳堂版昆曲《牡丹亭》意大利訪演成功,另一方麵大家可以欣賞山下都靈城的慶典活動與煙火燃放。無數次的謝幕,令觀眾與演員都興奮不已。斯蒂芬妮亞在催促,“香檳即將打開,我們應該去花園啦!”當都靈日的煙火升上天空綻放著絢麗的花雨,意大利國家電視台(RAI) 三套新聞節目主任奧蘭多•佩雷拉(Orlando Perera)的興趣卻不在這兒,他抓住飾演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演員,探討昆曲的發聲方法、位置和意大利歌劇有什麽不同。

都靈的貼士
Caffe\' Vittorio Veneto Snc 維托裏奧咖啡館
Piazza Vittorio Veneto, 2, 10123 Torino 都靈威尼托區維托裏奧廣場2號
我們的酒店就坐落在都靈威尼托區的維托裏奧廣場(Piazza Vittorio Veneto)一側,兩條有軌電車的軌道從廣場中間穿過,如果你站在軌道中間,沿公路向上望去,就是阿爾卑斯山,向下望去就是建有“皇後行宮”的小山丘。而廣場四周的露天餐館、酒吧則遮蓋在層層疊疊的白色陽傘之下。抵達的當天中午出來喝咖啡,結賬的時候才發現忘記了帶錢,服務生友好地說沒有問題,下次來一並買單,這真是給了我特別的好感。餐食並不重要,關鍵是周圍的人、街景和可以遠望的風光,在藝人手風琴的伴奏下,無論玫瑰紅的甜酒、啤酒、拿鐵或卡布奇諾,哪怕是一瓶冰鎮加氣的涼水,也足夠開心。


北京皇家糧倉
Imperial Granary
No.22 Dongsishitiao, Beijing
北緯:39’55’57.63’’
東經:116’25’31.15’’

全體演職人員完成意大利三個城市的七場演出,於2010年6月26日中午11時(北京時間)抵達首都國際機場。當他們登上接機的大巴後被告知,皇家糧倉7月2日(周五)3日(周六)的演出票全部售罄,北京的觀眾在等待廳堂版昆曲《牡丹亭》的歸來。
null_(c)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