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學術研究的成果PK正統官方史觀
(2006-04-15 23:40:40)
下一個
最近讀了幾篇爭議文章,主要是由曆史學術研究的成果和正統官方史觀相左引發的。鬧得最大的是《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因為登了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的文章,一度被封,主編及副主編被調職。主要緣由是,袁在文章裏提出了一個曆史教科書“要講真話”、“以史為鑒”的問題,提出了近代史研究如何跳出胡繩設定的“以三大革命高潮(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為綱”的框架,以真實的曆史示人的問題。
不容置疑的是,國內曆史教科書在逐漸改革:淡化意識形態教育,突出公民教育和人文教育。1949年以來,國內曆史教科書主要以馬克思階級理論為主線、以反帝反封建為重點,從陳勝、吳廣到義和團,以謳歌頌揚的調調兒為主。近年,參照西方教育理念:中學曆史課程屬於非專業曆史教育,打破了以前一貫以王朝史為核心的曆史認知體係,試圖建立以主題式的認知體係,同時在教學大綱裏提出:“了解曆史上專製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製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加強民主與法治的意識”。
所以,2001年根據教育部《初中曆史課程標準》(通稱“曆史新課標”)編寫的曆史教材,有關農民戰爭的內容僅保留了陳勝、吳廣起義,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的內容也被刪減,隻泛泛提太平天國抗擊洋槍隊的事跡。世界史部分刪去了1848年的歐洲革命,對諸如《人權宣言》、《拿破侖法典》等,重客觀內容的敘述,不再進行階級分析。
隨著學術界擺脫曆史研究的政治教條,作為大眾普及的影視創作大量吸收學術界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從曆史人物創作到曆史事件的描述,爭取作出相對客觀的評價。
中央台《太平天國》就吸收了學術界有關太平天國隻有破壞沒有建設,他們的思想組織是中外雜糅的邪教,與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相違。即使從農民運動的發展來看,也並非像主流派說的具有打擊封建主義和外國侵略者的巨大威力。電視劇在肯定太平天國在反帝反封建功績的同時,也揭露了太平天國領導人後期的腐敗墮落、私欲橫流,荒唐糜亂等曆史真實。
《走向共和》中對李鴻章的刻畫也突破了傳統“賣國賊”臉譜,對慈禧、袁世凱等人的刻畫也豐富了很多。電視劇肯定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在最後一集有孫文長達30分鍾的講演(播出時有刪減,在海外版和盜版影碟中才看得到這部分內容),句句針對專製集權的靶心。 可以預見的是,以大眾媒體(如影視創作)引領的類似爭議會越來越多的。
俺現在在看到新論調兒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學術研究又有了什麽發現,下來可能牽扯到現實敏感的問題,都不會動不動上綱上線。俺認為,以史為鑒不錯,溫故知新也對,隻是在奉行拿來主義的時候,不要忘了時空縱橫中的坐標係和關鍵詞的定義概念(如民族英雄、賣國賊)可能是南轅北轍,根本不同的,這攻防雙方的標準是要先議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