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饒毅還真以為他是爺,這太讓人失望了

(2009-06-25 09:26:40) 下一個

饒毅在其博克中發表了以下對年輕人的“忠告”,看了真讓人失望。因為SCI由它的弊病,他就敢殺所有說SCI好的人。也不知這位老兄這麽多年怎麽熏陶的美國民主。大概評價一項研究的唯一標準就是他饒毅和王曉東的認可。

提醒年輕人:何時SCI害你?(補充版)  饒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9758  

SCI在中國科學和教育界長成了一個畸胎瘤。
 
其原因,也許不外乎中國行政主導不懂得選擇專家、不願意依賴有水平的專家來了解和支持科學研究。一層層推廣開來,有時,是不懂的外行希望越過內行簡單地行事;有時,是水平低的希望評價水平高的。SCI對中國急功近利的風氣推波助瀾。
 
比較可笑(也有點可悲)的是,近年培養的有些學生,受了SCI的害。
 
每年SCI出來的時候,在中國轉抄最多。這是浪費時間。沒有哪個體麵的科學、教育機構應該關心各個雜誌引用率每年的消長,如果哪個學生在這樣的機構,為了自己的前途,應該想方設法逃跑。
 
最近幾年,有些申請教職的華人,在自己履曆上注明每篇論文所發表的雜誌的SCI分數,有些還標明自己論文的引用數。
 
這樣寫履曆的人,如果寄到我熟悉的機構(如王曉東所在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和我所在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來,隻會徒增笑料,降低被麵試和錄用的可能性。
 
我們一般都知道雜誌的競爭力大概情況,絕不會因為某個雜誌SCI年度分數搖擺而認為某個雜誌如何了。對於不同領域,我們也大體知道如何比較。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希望知道研究是否好,我們自己要了解;不懂的,我們要問懂的人。要知道研究內容,與同領域和相關領域比較。
 
真要了解研究的意義和重要性,決定招聘、支持、或者獎勵一個人,不僅不能依賴SCI,也不能依賴引用次數。
 
隻有偷懶、或者不懂裝懂的人,才用SCI來評價人。發Nature、Science而拿不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和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教職,已經不是新聞。聽說科學院遺傳發育所也拒絕過發表不隻一篇這種文章的申請者。
 
這樣寫履曆而且寄給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和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的人,沒想過王曉東和我不會接受SCI,是不動腦筋。我們都多年參加美國一流機構的教授招聘,從來沒有見過體麵的科學家列出SCI。我們在中國建設一流機構,自然不會庸俗化。
 
對於中國有些機構來說,如果誰亂用SCI,也會受損害。而且,我相信,這樣的機構,會逐漸多起來。
 
補充:
 
本文隻集中提醒年輕人:在申請工作時,碰到重真才實學、而且有學術評判能力的機構,如果列出SCI分數及論文引用數等,會不利於申請人。
 
這個提醒,對年輕人申請美國大多數中等以上的機構適用,在中國有些單位適用。
 
這些機構是依賴對於學術內容的了解和評價,而不會盲目依賴間接數字。認為數字客觀的不過是不懂、或者偷懶。招聘人,是懂學術在一起討論,沒有人敢用間接數字來比較,必須以學術內容來評價。
 
之所以要寫一篇短的博文,是有些人走火入魔,迷上了SCI。
 
至於其他衍生的推論,本文沒有仔細討論。讀者如何看待,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本文沒有說過不要發論文,沒有提倡論文引用越少越好。也沒有說用SCI和論文引用數評判在所有時候、所有情況下都不好。比如,當大家都不懂科學內容的時候、也找不到有公心客觀提高評判意見的專家的時候,用比任人唯親的標準要好,比…,比…,都要好
 
說SCI和論文引用數不能替代對科學內容的直接了解和評價,不是說不要發論文,也不是說論文發到Nature去就是不好。
 
所以,提出其他意見很正常,批評也很好,不過應避免張冠李戴、將其他觀點歸於本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