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LinMu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新西蘭偉大的作家曼斯菲爾德——

(2018-12-03 00:42:57) 下一個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 1888年10月14日——1923年1月9日),新西蘭文學的奠基人,可以說是20世紀新西蘭最偉大的作家,雖然隻出版了數本短篇小說集。著名作品有《花園酒會》、《幸福》和《在海灣》等。

曼斯菲爾德出生在新西蘭惠靈頓一個富裕的銀行經理家庭。9歲就有強烈的創作衝動,開始寫作。十五歲到十八歲期間就讀於倫敦女王學校,能拉大提琴,一度想以此為業。18歲回到新西蘭。在海邊的一座別墅裏她專心寫作,在日記裏寫到她的同性戀經驗,說十七歲後在性事上“無所不至”。她發表了幾篇故事。對她來說寫作比婚姻更重要。閱讀王爾德作品,覺得戰勝誘惑的唯一辦法就是屈服於誘惑。無法忍受殖民地的狹隘閉塞和中產家庭的庸俗無聊,她想返回倫敦,體驗生活——一種波希米亞的生活。

20歲重返倫敦,並且再不回頭。她要創作,但並沒有得到她想要的生活。半年後懷了她深愛的人——一個音樂家的孩子,卻倉促和另一個音樂教師波登結婚,新婚之夜悔婚逃走,沒人知道原因。身懷孩子,經常在公園裏哭泣。母親對她的同性戀傾向不放心,千裏迢迢來到倫敦,帶她去德國,聽說那裏有個治療中心可以完全改變性取向。在那裏經常泡水。好像母親並不知道她已有身孕,過了幾天就返回新西蘭,從遺囑裏除去她的名字。她一個人在醫院裏等待生產。孩子不幸流產,可能與長時間泡水有關。她繼續在德國呆了一段時間,寫了第一篇重要的作品。她的小說獲得評論家的肯定。

21歲染上淋病,導致之後罹患種種惡疾——腹膜炎、關節炎、心包炎、胸膜炎、風濕病。

1912年開始和編輯詩人莫裏同居。她說他不慷慨、不熱情、不生動、反應不靈敏等等等等,但她愛他。他們在一起可以談文學,有很多共同語言。他們成為英國文壇的“雙虎”。

1916年受勞倫斯邀請去澤勒拜訪他。勞倫斯剛出版一部小說。勞倫斯理解她,關心她,他們也會吵架。曼斯菲爾德認為自己是世上最像勞倫斯的那個人,他們都有智慧且敏感,同樣受控於黑色的情緒,他們在年輕時也都染上肺結核。兩對情人都認為他們是英國文壇的異類,勞倫斯和莫裏都來自社會底層,弗麗達和她都是外國人。他們都是同居而沒有結婚。後來勞倫斯結婚時,隻有莫裏和她在場。

四個人在一起生活,住在不同的房子,共用一個廁所。勞倫斯希望兩家更親密。他覺得莫裏是他僅有幾個值得信任的人之一。他們一起爬山,他想和他建立牢不可破的神聖的兄弟關係。曼斯菲爾德感到沮喪,她覺得身邊的莫裏被人吸引,被拖走了,而且正走入歧途。她寫到我從來不會像勞倫斯那樣在樹裏看到性,在溪流裏看到性,在石頭裏看到性,在所有東西裏看到性。一旦曼斯菲爾德感到悲傷,莫裏就退縮了,回到她身邊。勞倫斯受到沉重打擊,經常發脾氣,經常和情人弗麗達吵架。他們罵了打了,不久又跟什麽都沒發生一樣。曼斯菲爾德無法忍受他們這種粗暴的關係,她同情勞倫斯,但和他變得疏遠。她認為他們不是同一類型的人。

半年後他們離開。他們成為勞倫斯《戀愛中的女人》的角色。他寫女主人公晚上躺在床上無法入睡,一幕幕往事在眼前浮現。這正是曼斯菲爾德生活的寫照。勞倫斯對他們兩人又愛又恨,他在小說裏讓男主角死去顯然是出於報複,還把責任推到女主身上。因這種複雜的感情糾纏他把人物塑造得非常立體豐滿。

她家庭中最親密的成員,弟弟在一戰中犧牲,令她悲痛欲絕。她開始回憶和弟弟在一起的童年生活,創作了《序曲》,她的第一篇傑作。

她和莫裏加入布盧姆茨伯裏派。與其關係密切的有羅素、福斯特、赫胥黎、艾略特、龐德、伍爾夫夫婦等等,

曼斯菲爾德被羅素吸引。和羅素進餐後,她給他寫到:是的,這是一個美妙的夜晚,整夜我都感到它給我帶來的激動,甚至入睡後我還夢見同你一起坐在一張桌子旁,談話,吸煙,咖啡館所有的鏡子都是窗戶,從中可以看見長長的碧波在無聲地閃爍蕩漾,好像我們遠在海上。

羅素也說自己非常想她:不是激情,因為戰爭已將其消耗殆盡,而是渴望有人相伴。她的心智讓他感興趣。

伍爾夫對曼斯菲爾德的第一印象不好:“第一眼,我有點被她的平庸驚到了;堅硬廉價的線條。但是當這一切消失後,她是那麽聰明、那麽難以捉摸,和她做朋友值得,她會回報。” 在弗吉尼亞•伍爾夫看來,曼斯菲爾德是個“興高采烈、憤世嫉俗、不講道德、下流粗俗”的人。

而曼斯菲爾德寫信告訴朋友她對伍爾夫的印象:“我的確非常喜歡她,當時我第一次感到她那奇異的、閃爍顫動的心智,幾乎也是我第一次覺得她似乎屬於那種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純真受到損害的女人。”

曼斯菲爾德的《序曲》出版,反應平淡。伍爾夫說這篇小說“有些誇誇其談”,隨意摻雜了一些”廉價的現實”,但也不乏藝術作品的生命力。

1917年曼斯菲爾德被診斷出得了肺結核。她的整個生活改變了,作品也轉向內心的探求。

1918年4月和波登離婚。5月3日和莫裏結婚。出版第二部小說集《我不會說法語》。

伍爾夫邀請他們夫婦去度周末。這次見麵之後伍爾夫開始有規律地寫日記,而且第一次寫了短篇小說《邱園》和《牆上的印記》,首次背離以前的寫作模式,曼斯菲爾德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她,使她打破傳統的觀察方式。

對曼斯菲爾德的代表作《幸福》,伍爾夫的日記記載了她的震怒:我把《幸福》擲下,嚷道,她算完了!真的,我真看不出一個女人或作家寫出這種東西還怎麽叫人信她。我恐怕隻好接受這個事實,即她的頭腦是長在非常貧瘠的岩石上的非常稀薄的隻有一兩寸厚的土壤。整篇小說構思貧乏廉價,非有趣的頭腦所為。文筆也不好。結果正如我所說,隻會讓我覺得她為人的粗糙堅硬。

這些才華橫溢的作家就這樣在一起互相誇獎挑剔,相愛相殺,碰撞激蕩,迸發出靈感和才思,創作出許多優秀的小說。

莫裏夫婦買了房子。醫生建議她去德國療養院療養,放棄寫作,否則活不過3年。她說她的生命就是為了寫作,莫裏也支持她留下來。但她已離不開歐洲。後來她的生活重複著英格蘭度夏,地中海度冬的痛苦方式。她更像波希米亞範兒了。她的最後幾年主要由深愛她的艾倫照顧。丈夫經常不在身邊,有時她會覺得被丈夫拋棄了。

勞倫斯來過房子兩三次,雖然他和莫裏再也不能盡釋前嫌,她卻重新萌發了對舊人的親切友情。她寫到:至少對我來說,他又變得可愛起來,我愛他。他身上有一種非常可愛的東西:他的渴望,他對生活熱切的渴望。

伍爾夫每周登門拜訪,發覺自己越來越喜歡她。而曼斯菲爾德正承受著疾病折磨。

伍爾夫覺得自己的《夜與日》這部作品不是出自她最好的才智。曼斯菲爾德人在歐洲,害怕評論此書,擔心說實話得罪人。雖然她措辭謹慎,伍爾夫還是覺得她對自己的小說《夜與日》的評論含有惡意,這在她們之間產生了隔閡。兩人不再通信。她回到英倫半島後,伍爾夫又開始拜訪她,最後一次伍爾夫的心情冷漠。

1920 《幸福和其它故事》和1922《花園酒會和其它故事》出版奠定了她的文學地位。

伍爾夫感到《幸福和其它故事》會給她帶來的讚頌,感到嫉妒,寫了一封短信,說自己為她感到驕傲和高興。曼斯菲爾德在回信中寫到:“不知你是否明白你來看我意味著什麽——或我多麽想念你。你是我唯一願意與之談話的女子,再也沒有第二個人了。別了,親愛的朋友(我能這樣稱呼你嗎?)。”

幾個星期之後,伍爾夫得知她病重,且孤獨,便給她寫了一封信,沒有回音。她很傷心,後來還懊悔沒有再次嚐試,因為曼斯菲爾德給了她別人無法給的東西。在伍爾夫對她的感情中,也許有點小小的戀情,當然不能和後來與薇塔·韋斯特的激情相比。她對她既有喜歡又有好奇。兩位偉大的女作家相互吸引,相互影響,可能年輕的她對伍爾夫影響更大些。

此時伍爾夫已完成《雅各的房間》,在這本小說裏他使用了意識流這個新技巧,這是她新的開始。

越到生命的最後關頭,越有寫作衝動,感覺越細膩,作品也越成熟,曼斯菲爾德看到的動植物都那麽美好。

1923年1月9日為了向丈夫證明自己的身體還好,跑步上樓梯,她很久沒有這麽做了。她突然覺得不行了,停下腳步,轉頭告訴莫裏,我要死了。她因腦溢血猝死在法國楓丹白露古老森林裏,葛吉夫辦的 “人類和諧發展學院”修行中心。

曼斯菲爾德去世後,伍爾夫在日記中寫到:她的作品是我唯一感到嫉妒的。現在我又孤獨了,沒有對手了,鶴立雞群,孑然一身。

曼斯菲爾德是幽雅的,美得讓人心動的女人,隻活到35歲。與英國的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艾米莉和安妮)、中國的蕭紅、美國的普拉斯、以及日本的樋口一樣,她經常出現在英年早逝的女作家的名單裏。她們對文學有極高的領悟,對人生也有深刻犀利的反思,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

短篇小說家不會那麽廣為人知,假如門羅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估計現在沒有多少人讀過她的小說。而曼斯菲爾德的小說早已成為經典,雖然沒有獲得應有的知名度。曼斯菲爾德用她的筆,描寫了被宏大的曆史命題所忽略的普通人的生活。看似隨意寫就的,不過是抓住生活一個片段進行加工的故事,卻有著將讀者吸入字裏行間的力量:那些輕盈機靈的諷刺,華麗外表下暗流湧動,男男女女無所不在的情欲威脅顛覆既有的秩序,誌得意滿的女主角隨時發現自己是個大傻瓜和睜眼瞎,對曆曆在目的事實熟視無睹。這個永遠處於死亡威脅下激烈揮霍、迅速燃燒的生命,卻寫出二十世紀英語世界非常出色的短篇小說。她是契訶夫的信徒,最會寫悲劇的瞬間,和伍爾夫一樣是一個癡迷於瞬間的女作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xyz' 的評論 : 小c的智慧我學不來~~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RooibosTea' 的評論 : 我沒找到
cxyz 回複 悄悄話 學習中…
ARooibosTe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回頭找來再看看。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茵茵夢湖' 的評論 : 《戀愛中的女人》代表了勞倫斯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也不知道他的兄弟手足情是不是同性戀,曼斯菲爾德說他走入歧途應該暗示了與同性戀有關。勞倫斯因為把身邊的人寫入小說吃過官司。曼斯菲爾德更感性,喜歡音樂香水美食等等,而伍爾夫不喜歡感官的東西,還動不動就說人家貧瘠廉價。感覺女作家之間嫉妒的成分更多一些。布盧姆茨伯裏派很像太太的客廳,一些最優秀的知識分子聚集在一起,摩擦出智慧的火花,隻是沒有像林徽因那樣的中心人物,因為他們之中有太多智慧超群口若懸河的人。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我最初知道她,因為她是徐誌摩筆下纖細有靈性的曼殊斐爾,一直記得那部花園茶會。
勞倫斯的作品我最喜歡的就是¨戀愛中的女人¨,他似乎愛他們兩人,而且又愛又恨,最後承受不了在小說裏報複般地讓男主角死去,還把責任推到女主身上,當時就覺得勞倫斯這是什麽邏輯。但也因這種複雜的感情他把人物塑造非常豐滿,以致我讀這本小說時對女作家愛到極點。
和伍爾芙比起來,曼殊斐爾更富於女性美,伍爾芙的長臉顯得似乎從未年輕過。很高興看到這一幫非凡傲嬌的才子才女在一起互相辨識挑剔,相愛相殺,迸發出許多靈感和才思。
博主的博文帶給人一種美妙的文學之旅,仿佛昔日重來一般,謝謝。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茶兒,要找來看看。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RooibosTea' 的評論 : 我說茶兒電影看的比我多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RooibosTea' 的評論 : ‘The Freedom of the City’: Mansfield and Woolf?


詩人把名人和作家幾乎都寫全了:)
ARooibosTea 回複 悄悄話 記不清了,有個電影還是電視劇講的是英國近代年輕人的文藝沙龍,介紹了Mansfield和Woolf 的交往。回頭找找。學習了,謝謝詩人又一好文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