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蕭蕭

海外一書生。獨立思考,探索真理。思古憑吊,撫今感懷。縱論天下,針砭時弊。熱愛藝術,逍遙人生。讀萬卷書,行千裏路。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此曲隻應天上有(六)

(2006-08-28 21:02:14) 下一個
此曲隻應天上有(六)
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兼談幾位指揮家

寫完了德沃夏克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心中有一些想法,準備改變一下寫作的順序,從音樂史的發展,逐個人物,逐個作品寫。但究竟從誰開頭是一個困擾我的問題。按道理是應該從巴赫寫起。但巴赫實在是太神聖,太偉大,自己沒有能力真正理解巴赫,更談不上寫巴赫了。但其他的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我又覺得不對自己的胃口。那麽,從莫紮特開始吧,但我跟這位樂聖好象也沒什麽緣分,提不起勁頭來寫。這樣一來,我也就把筆停下來了。直到最近再次聽貝多芬,才決定從貝多芬寫起。因為在貝多芬身上我才感到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在西方音樂史上,貝多芬是最重要的一位承前啟後的人物。朝前看,他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集大成者,朝後看,他開創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先河。在貝多芬之前,古典主義在海頓,莫紮特的手裏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以奏鳴曲式為主軸的各種器樂奏鳴曲得到了蓬勃發展。以複數主題呈現並進一步展開的奏鳴曲式形成了十八世紀的交響樂和器樂協奏曲。與此同時,室內樂和歌劇也興盛一時。古典主義音樂的特點是主題明確;樂思發展清晰,邏輯性強;音樂語言精練;結構嚴謹,勻稱。但是盡管古典主義大師的創作在數量上驚人,(海頓一生創作了一百部交響樂,三十首鋼琴奏鳴曲,四十首四重奏,還有一大捆各種器樂協奏曲。莫紮特也留下了四十多部交響樂,四十二部器樂協奏曲,數百部奏鳴曲,二十二部歌劇)但在貝多芬之前,古典主義始終缺乏一種強烈的個人自由精神,一種震撼人心的激情和力量,尤其是在交響樂和器樂協奏曲這兩個最重要的領域內。隻有到了貝多芬,才把古典主義推上了頂峰。

和三歲開始學習羽鍵琴,四歲開始在五線譜上作曲的天才莫紮特不同,貝多芬的音樂之路是痛苦的,常常在半夜被酗酒的父親從床上拖起來練琴。羅曼. 羅蘭在《約翰. 克裏斯多夫》裏的描寫就是以貝多芬為原型。但這種衝突和痛苦的經曆反而成了貝多芬日後音樂創作的精神財富。貝多芬早期一直追隨海頓,莫紮特的古典主義風格,也曾一度拜海頓為師。他的早期作品,如第一,第二交響曲,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都有著濃厚的海頓和莫紮特的風格。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但又令人沉思良久的事實是,貝多芬在音樂上擺脫前人的束縛,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開創一個新的時代,竟和他的耳聾的疾病有很大關係。


大約是在1797年,貝多芬就已經有了耳疾,在1798年,他的聽力開始下降。,1801年6月29日,他寫給波恩時代的好友維格拉的信中,第一次提到了他身上的苦惱:

“……從3年前開始,我的聽力就急遽下降了。……我過著悲慘的日子,我無法對人啟齒,說我是個聾子。如果我幹別的行業倒也罷了。可是,耳朵是我謀生的工具啊。……如果可能,我會向命運挑戰,盡管我知道,隻要我活著,就會是上帝所創造的最不快樂的人”


由於耳疾的可怕打擊,1802年秋,貝多芬在療養地海利根施塔特寫下了那封非常有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痛苦地講到“死亡也許會把我從無邊的痛苦中解救出來。”在1802年的下半年,貝多芬精神瀕於崩潰,幾乎被殘酷的命運擊倒。


但是,貝多芬畢竟是貝多芬。不肯屈服,不肯放棄的貝多芬竟然從死亡的邊緣站了起來,勇敢地向命運挑戰。音樂的欣賞是要靠敏銳的聽力,但音樂的創作主要是一種精神的創造,心靈的創造。貝多芬開始用他強大的精神力量來進行音樂創作。此時,音樂史上的奇跡出現了。貝多芬就像中國傳說中的鳳凰涅磐,浴火重生。盡管他的聽力嚴重下降,但他靈魂深處的偉大音樂象春潮一樣傾泄而出。一部部偉大的作品接踵而至。他此時的音樂已完全不同於他耳聰時的早期作品,更不同於整個十八世紀的古典主義。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其最重要的標誌就是《第三交響曲》(英雄)的問世。
《第三交響曲》(英雄)孕育於1798年。那一年2月貝多芬在維也納結識了拿破侖的副官貝納德將軍。這位當時駐維也納大使要求貝多芬為拿破侖寫一首交響曲。貝多芬此時正對這位給古老歐洲帶來新思想的拿破侖非常景仰和崇拜,從此,英雄崇拜的旋律和節奏就開始在他心中積聚。由於貝多芬受到耳疾的折磨和打擊,心情絕望,在1802年前沒有動手寫這部構思宏大的樂曲。但英雄的旋律一直在他心中盤旋。1802年後,當貝多芬從絕望中站立起來,立即開始著手寫這部充滿英雄氣概的作品。1804年春,《第三交響曲》全部寫成,封麵上題著“為波拿巴而作”的字樣。但是,同年的5月,拿破侖登上了法國皇帝的寶座,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破滅了,他氣憤地用筆抹去了拿破侖的名字,改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

在古典音樂史上,“英雄”交響曲是一部裏程碑式的作品。無論從形式到內容,“英雄”都表現出一些全新的東西。從形式上看,“英雄”真正稱得上是宏篇巨著。全曲超過五十分鍾,僅僅一個樂章的篇幅,如第一或第二樂章就相當於十八世紀古典主義一部交響樂的全部。在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中,除了增加了合唱的第九交響樂以外,“英雄”是規模最宏大,篇幅最長的。所以,當1805年4月7日貝多芬在維也納大劇院親自指揮這部創新的作品時,從聽眾到評論家都難以接受時間這麽長的交響樂。除了篇幅的巨大,貝多芬的音樂語言和手法在“英雄”中也有許多創新。突然的轉調,令人喘不過氣來的不協音,連續的切分節奏使整個樂曲充滿了張力的動態感,突破了維也納古典主義的勻稱和嚴謹的規範。當然,“英雄”最大的創新在於它內在的精神。貝多芬擺脫了西方音樂從巴洛克時代到古典主義一直都有的宮廷貴族味道,把平民對偉大理想的追求,把個人奮鬥中的英雄氣概貫穿於整個樂曲。這對於西方古典音樂來說是一種全新的精神。羅曼. 羅蘭對“英雄”中這種偉大的新精神有過精彩的描述:“英雄的戰場擴展至宇宙的邊緣,……被砍碎的巨人象大蜥蜴那樣又重新長出肩膀投入戰鬥。…….英雄的意誌在烈火中冶煉,在鐵砧上錘打。”從《第三交響曲》開始,英雄氣概成了貝多芬音樂中的一個基本元素,從這個意義上說,此後貝多芬的音樂路線都是“英雄 ”交響曲的進一步展開和發展,貝多芬此後的音樂生涯就是他和命運搏鬥的英雄生涯。我想這是貝多芬最喜歡這部交響曲的根本原因。

跟標準的交響樂格式一樣,“英雄”全曲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充滿英雄氣概的快板。一開始就是兩個震撼人心的降E大調和弦的樂隊全奏,然後引伸出深沉剛毅的普羅米修斯主題,簡潔有力的主部主題充滿著意誌構成的力度。展開部充滿著激情和衝動張力和動感,象潮汐般一浪高過一浪。直至高潮。龐大的第一樂章塑造出了一個勇於鬥爭的英雄形象。

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極柔板。這是貝多芬的一個創造性表現。英雄死了,全人類都抬著他的靈柩緩步進行。激情的爆發變成抒情的沉思,表示對英雄深切的哀悼。緊接著,軍鼓,軍號取代了悲哀,氣氛又變得十分雄壯,最後又回到向英雄告別的歎息。

第三樂章是諧趣曲,活潑的快板。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氣氛活潑,激昂,首次增加了三支圓號。歡樂的銅管合奏仍表達出一種英雄氣概。

第四樂章,極快板,再次使用舞劇《普羅米修斯》的主題和連續十一個波瀾壯闊的變奏,氣勢宏偉,極具創新造性 。最後以急板結束,象征著英雄的勝利和凱旋。

以貝多芬在音樂史上的偉大和《英雄交響曲》的特殊地位,從十九世紀初問世以來,“英雄”就是音樂廳經常演奏的曲目。各種錄音版本也不計其數。其中稱得上名演奏和名錄音按其價值的高低大致有以下幾個:


1, Wilhelm Furtwangler 指揮,Wiener Philharmoniker 演奏,(1953年10 月12日)EMI公司錄音出版。LP黑膠木唱片。
富爾特瓦格勒(1886-1954)是和托斯卡尼尼並稱的二十世紀指揮藝術的兩大巨人。但在指揮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奧作品方麵,富爾特瓦格勒的藝術成就是無人能敵的。尤其是對貝多芬交響樂的指揮,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評論界認為隻有富爾特瓦格勒才能最大程度的再現貝多芬交響樂的深刻本質和最高藝術境界。富爾特瓦格勒20歲就在幕尼黑凱姆樂團登台指揮,1922年開始領軍柏林愛樂,二戰時幫助過許多猶太音樂家逃過納粹黨的迫害。富爾特瓦格勒的指揮特點是強調整體效果,追求最豐富的層次和內涵。在這場1953年指揮維也納愛樂的演出中,富爾特瓦格勒有意放慢速度,強調幅度的寬闊深厚,把貝多芬的英雄氣勢體現在多姿多彩的起伏之中。就指揮和演奏而言,這場演出可以稱為曆史上的頂峰。但富爾特瓦格勒的時代,立體聲錄音尚未出現,EMI公司的這一單聲道般本的水平也隻能稱為一般。所以綜合而言,錄音水平使這張唱片減色不少。

2, Bruno Walter指揮,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 (1958年1月)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錄音出版。 LP黑膠木唱片。
布魯諾. 瓦爾特(1876-1962)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指揮家之一,哥倫比亞交響樂團在藝術上的創建人。瓦爾特在年輕時曾給著名音樂家,指揮家馬勒當過助手。先後在萊比錫布店大廈樂團,維也納哥劇院,慕尼黑哥劇院擔任過音樂總監和指揮。1939年移居美國,曾在NBC交響樂團,紐約愛樂,大都會歌劇院擔任過常任指揮,是當時全美第一流的指揮家。1958年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為了出版一套瓦爾特指揮的作品,在洛山磯組建了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由瓦爾特任藝術總監和常任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音色極美,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風格完全不同於美國的五大樂團。瓦爾特是這樂團的靈魂,該樂團的名曲幾乎全由他指揮。

同樣出身於德國傳統,同樣擅長德奧作品,但瓦爾特的指揮不同於富爾特瓦格勒。他的指揮風格是自然親切,溫暖細膩,精致而充滿詩意。聽瓦爾特指揮的作品,一定要特別留意他對細節的處理。在指揮貝多芬這部充滿英雄氣概的作品中,瓦爾特的指揮多了一分優雅和詩情,層次的處理非常溫暖細膩。隻是和富爾特瓦格勒的指揮相比,少了一點堅毅的力度。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錄音就跟這個樂團的音色一樣,隻能用一個“美”字來形容。在哥倫比亞公司(後被索尼買下)出版的唱片中,幾乎張張都是精品,這在唱片公司中是很少有的。

3, George Szell指揮,The Cleveland Orchestra演奏,(1957年2月)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出版。CD和SACD。
喬治. 賽爾(1897-1970)作為指揮家,略遜於富爾特瓦格勒和布魯諾. 瓦爾特。但在二十世紀所有的指揮家中,塞爾仍能躋身於前列。尤如瓦爾特之於哥倫比亞樂團,塞爾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期到1970年,一直是克裏夫蘭交響樂團的靈魂。正是賽爾,把克裏夫蘭樂團從賓夕法裏亞洲的一個地方樂團提升到世界第一流的水準,成為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賽爾出身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成長於維也納。塞爾的音樂背景非常深厚的。在維也納,賽爾跟隨勃拉姆斯的朋友理查德. 羅伯特學習鋼琴,與他同學的還有後來名滿天下的鋼琴家Rudolf Serkin 。賽爾曾一度想成為鋼琴家和作曲家。賽爾在18歲就獲得了柏林皇家歌劇院指揮的位子,在那裏,塞爾得到了當時的音樂總監,晚期浪漫派的著名音樂家理查德. 斯特勞斯的支持和提攜。斯特勞斯對塞爾指揮他的作品非常欣賞,以致他曾這樣講到:現在他能夠非常幸福的死去,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塞爾這樣完美地理解和演繹他的作品的人。賽爾1946年進入克裏夫蘭樂團,短短幾年時間就把這個二流樂團塑造成舉世聞名的交響樂重鎮。賽爾的指揮風格是精確,均衡,嚴謹,強調音色的明快的透明。在有些評論家看來,塞爾的指揮有些偏冷,缺乏熱情。賽爾指揮的這場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明快簡潔但不失細節,整個樂隊的配置和位子在錄音中栩栩如生,這在龐大的交響樂中是很難得的。當然,哥倫比亞公司的優秀錄音也使這張唱片增色不少。

4,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指揮,,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演奏 (1963年)Deutsche Grammophon出版。CD/SACD
卡拉揚是一位舉世聞名的指揮家,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被歐洲幾十家樂團聘為客座指揮,有“歐洲音樂總監”之稱。但卡拉揚在歐洲樂壇卻是一位有爭議的人物。卡拉揚早年遇到大指揮家魏因加特納,接受其建議改學指揮。1933年,卡拉揚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嶄露頭角。第二年和維也納愛樂合作成功演出德彪西和拉維爾的作品。但在1935年,卡拉揚參加了納粹黨,這給他日後藝術生涯帶來了不少的麻煩。1946年,卡拉揚剛和維也納愛樂合作了一場演出,就被蘇聯占領當局禁止其進一步演出,並接受對其納粹黨背景的調查。1947年9月,調查結束,禁演令也取消。但對卡拉揚的納粹曆史的批評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對卡拉揚最重要的指責是他既沒有像布魯諾. 瓦爾特和托斯卡尼尼那樣離開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也沒有象留下的富德瓦格勒那樣曾在納粹政府統治下的幫助過受迫害的音樂家。這一曆史問題使得埃薩克. 史登,帕爾曼等著名小提琴演奏拒絕和卡拉揚同台演出。

關於卡拉揚的爭議在音樂上也存在。卡拉揚在1955年接替富爾特瓦格勒任柏林愛樂的音樂總監。在此之前,由誰來接替這個世界上最有權威性的交響樂團一直是個問題。富德瓦格勒在接班人的問題上也長期舉棋不定。被稱之為“鬼才”的切利畢達克曾在柏林愛樂和富特瓦格勒有過合作,無論是按資曆還是按水準,切利畢達克都有可能接替富特瓦格勒的位子。但切利畢達克的狂放不羈和睥倪天下的風格和態度也許使得富特瓦格勒和其他人有一些想法。總之,這個全球地位最高的交響樂指揮的交椅傳給了卡拉揚,切利畢達克為此憤憤不平,到慕尼黑謝絕媒體和錄音,潛心於音樂,到後來自成一大家,完全不把卡拉揚放在眼裏。

卡拉揚的指揮極富激情,氣勢磅礴,追求音響效果和音樂線條,力度和速度都極為驚人。所以,卡拉揚的現場指揮和錄音從來都是同樣火爆。用今天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他指揮的東西好聽,過癮。從1980年CD問世以來,卡拉揚指揮的作品在古典音樂的CD銷售中一直雄霸首位。但在專業人士中,一些人對卡拉揚的指揮一直頗有微詞。切利畢達克說卡拉揚的指揮讓大眾喜歡,尤如可口可樂讓大眾喜歡一樣。美國評論家哈維. 薩克斯認為卡拉揚的指揮太過表麵化,太商業化,缺乏表現音樂本質的能力,在這一點上無法和托斯卡尼尼,富特瓦格勒相比。藝術的東西從來就是見仁見智,很難有一致的評價。隻不過卡拉揚名氣之大,爭議之多在古典音樂中是少見的。在我看來,卡拉揚指揮的氣勢和激情,音響的豐富是其他指揮家難以企及的。但卡拉揚指揮的線條太粗,速度普遍偏快,這樣不得不犧牲細節。同樣一部交響曲,卡拉揚指揮的時間往往要比別的指揮家稍快些。這在普通聽眾聽來似乎作風淩厲,節奏感強,易於被打動。但在內行人聽來,很多關鍵的細節,很多微妙的起伏都消失了。卡拉揚在1963年指揮柏林愛樂演奏了貝多芬的一到九的全部交響樂,是曆史上難得的珍品,尤其是其中的《第九交響樂》是曆史上最偉大的演奏和錄音之一。但就這一部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而言,本身就是一部緊張,充滿動感節奏的英雄樂曲,卡拉揚的強有力指揮固然氣勢磅礴,但此曲中一些細微的變化並沒有表現出來,比起上麵三場演奏來說稍差一些。再加上Grammophon的錄音也是厚重有餘而細節不足。所以把卡拉揚這位大師的作品放在第四位。

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是音樂史上經久不衰的曲目,演奏的版本多不勝數。這裏隻是根據個人有限的了解介紹一些。真可謂滄海之一滴。除了以上幾個版本,值得一聽的還有托斯卡尼尼指揮的NBC交響樂團(錄音較差),克倫貝勒指揮的倫敦愛樂,索爾蒂指揮的芝加哥樂團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