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追求文化繁榮、科技創新, 看 傳承與改革

(2014-10-21 23:35:53) 下一個

這幾天我一直在思索幾個問題:一是我們文化的擴張力,二是我們的科技創新,三是否定與被否定,四是傳承與改革

文化的擴張力

曆史上中華文化是很有傳播力的。不僅蔓延了幾千年,也滲透到很多地域。不過,與現在西方文化比起來,就不能抗衡。這和我們一個多世紀的國力有關係。但仔細想想,還是文化本身的擴張力不夠有關。

曆史上,從秦定六國看,那不是儒家思想的勝利。贏政死得太早,嚴格說秦帝國太短命,我們不知道後來會發生什麽,不知道非儒家思想的擴張力。從漢尊儒開始,你隻要看看,沒有一個朝代是擴張著的。跨度打,是別人打進來。過了若幹年吸納成中原文化,新的皇帝做到守土就是好統治者。這類思想延續至今。你看軍旅皇帝的老毛打藏南,不管何由,不占馬上退回來;小平打越南,也是不占馬上退回來。這裏包含的都是守家,守成的文化。

從小的看,例如文學城討論美國的華人IT人就是在給白人印度人打工。其實這裏就有一個文化的守成和非擴張性問題。我們每一個個體都很滿足現狀。不思進取,不越雷池一步。這是不可能有大創新的,隻能是修修補補。

我一直在考慮一個現象,80年代,有很多學理工科的改學經濟了,學文了,像唐敏,左小蕾都是那個時代的。還有剛去世的陳子明,學的生物,卻去搞經濟改革和評論。但看一下在矽穀的IT人,有幾個能放棄碼工去學管理? 我知道的是,更多的是放棄了學文的曆史而走進了碼工的行列。這說明了兩點,我們要為基本的活著而打拚;我們為一種安逸的生活而放棄追求。

有了這種很普遍的現象,要走上管理,走上CEO,就是多麽的遙遠。這就是現實的文化和文化的現實。這裏麵就是文化擴張的缺失:缺少置自己於死地而後生的拚搏。

科學的創新

我注意到華人作的那個OLED。為什麽得不到那個諾獎。這裏就是個機理創新的問題。如果把LED看作玻璃媒介,那OLED就是有機玻璃媒介,可以彎曲。但這種彎曲媒介是現成的,不是原創。這就表明,我們的創新不夠,隻是“改革”,不是革命。當然,作為改進,有時候也可以“一抹相承”而得個獎。

在創新的問題上,我還發現幾個問題,都是平時討論時發現的。一是建模問題。我們的文化教育裏根本就沒有這一章。社會實踐裏沒有假設,例如,假設把鐵路全關了,那國家的運輸是什麽樣的情況。這就要建各種模來推演。這點我們很缺乏。文科是這樣,理工也是這樣。沒有最基本的建模,是不可能有創新的。

還有一個邏輯問題。除了學數學、哲學、電腦的人之外,我們很多人不知道二段邏輯裏條件語句的作用:IF-THEN。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非歐幾何就是一條假設的改變而創立了一門嶄新的學科。假設就是Case1, Case2, ...., Case n,對每一個假設Case i作不同的解釋,每個解釋要清楚;這就是各個擊破。學會假設是創新的基本手段基本素質。

再一個是堅持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必要談。老外比我們更能堅持,就是認死理。在完成建模之後,就要花很大的耐力,在模內逐一建立演繹係統的每個元素和構件。這比寫一部小說的工程還大。我很佩服那些三個月不出門,堅持畫一幅油畫的作家,那就是在一個模板上建(畫)自己的係統,體現的是一種堅持。上山下鄉被很多人不齒。我下過鄉,建過渠,挑過糞,翻過砂;也是在下鄉時接觸到了臭老九的蘇聯數學物理書,這是我考大學的樓梯。時至今日我都覺得,下鄉讓我一身受益。如果再來,還是希望孩子們能自覺地去農村過幾年再深入自己喜歡的生活。

這裏再說一下文學城的原創,很多網友堅持寫小說,寫得很好,有的還拍成了電視,傳播很廣。而更多的是浮躁,不能原創。但能堅持跟貼發評論其實也是一種堅持。對繁榮一個攤子(壇子)不可或缺。

否定與被否定

我們一直在談改革,改革就是否定過去。當然是部分否定,不是一刀切。所以我從來反對否定一切的觀點。

否定裏麵還有個創新的問題。不破不立嗎。推倒舊的容易,建一個新的很難。這裏有個很長的鋪墊磨合期。像老毛,打破舊世界之後的十年,還沒建好一切;而改開都35年了,還有很多事沒改好。所以說,建一個新係統是很不容易的。

否定還有一層,就是“被否定”的問題。我們去否定別人,又被別人否定,在科學的演繹裏多的是。否定被否定是科學的進步。但現在社會裏有個怪現象,不能質疑改革。當時,保守勢力橫行,要衝破阻礙,誰不改革誰下台,那是曆史正確的。但現在,改革都35年了,還要說“誰反對改革誰下台”,那就是現實錯誤了。不能質疑改革是不科學的。改錯了的就該改回去。這就是基本的“否定的再否定”(否定被否定)的原則。這是基本的科學思想之一。

傳承與創新

中國的儒家文化曾經很強大。時間這一維已經證明了。我們要傳承自己文化好的方麵。不用怕會回到封建。例如歐洲的文藝複興,當時是要複興到古希臘的宗教思想上去,結果複興出了自由、民主和科學,而不是複回去了。因此,我們講恢複傳統,也不是完全回到封建,你也不用擔心它會回到封建。現在,資本主義複辟了,部分的封建精華也應該要複辟。複辟的過程就會創新出新的文化。

我們的文化在今天的空間來說,還是有局限的。在與西方科學思想的對壘時,經常敗下陣來。一種文化要在全球的空間具備極強的滲透力和擴張力,就是我們常說的軟實力,應該要具備幾個要素:

首先是個獨立性的係統,科學裏就是建個公理係統,然後推演出大量的定理、結論,就成了一門科學。文化也是這樣,有自己的一套公理基礎,這就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基礎部分。然後外延出自己的文化“圈”。中華文化是具備這種獨立係統性的。

第二個是獨特性。科學裏說,係統A可以推演出B,那B隻是A的外延,不是獨立的係統。美國文化很大一部分是歐洲文化的外延,但美國文化有一個全球“獨霸”的思維,這是它的獨特之一;還有主動吸納部分,我做不到,我就把你買進來,把科學家吸進來,這是美國文化的另一特點。這就保證了她的創新力的可持續性。我們的文化有很多獨特性。虎媽教育,就是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的現代表述。傳承了兩千年。

第三個是一個文化的擴張性,就是走向世界的主動性。我們的文化不具備“稱霸”思維,這對一個文化擴張和走向世界不利。所以我們兩千年走過的地域,還不及西方文化隻用了幾百年的衝擊域。

第四個是包容性,就是我們說得有容乃大。我們的中原文化容納過西岐文化(西周),容納過北疆文化(隋唐),容納過蒙金清,現在正在加速容納西方文化。我們很能吸收外來的。多被融化了,漢化了。

第五個是開放性,兼容性,就是常說的開放性平台。要容許別的文化在自己的平台上流行,不拒絕因種族不同的習俗,要向全球文化開放。這一點是很重要。在兼容他族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構建出一個更廣泛的大家都比較舒服的平台。例如現代的聯邦概念,就是一種開放性的兼容性平台。例如我們的周朝的天子朝廷也是一種兼容性平台。他和秦的封建統管一統天下不一樣。

這些是我最近考慮的一些不成熟的基本問題。希望有人能深入討論和研究。

---------
附錄:

10月15日,習大平第一次跟文藝工作者搞座談。他講了很多話,好的壞的;還為見了兩個網絡作家而引起全球的討論。這裏主要涉及到幾個問題:1)目前浮躁的文藝現狀,2)曆史上的文化成就,3)中華民族在曆史有有地位有影響,不是因為窮兵黷武,不是對外擴張,而是中華文化具有強大感召力。3)寫史劇,別胡編濫造。4)軍旅作家不寫軍人與戰爭,穿軍裝浪費軍費幹什麽。5)表達社會的正能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舌尖上的世界 回複 悄悄話 先試試定義'中華文化',再試試定義一下'盎格魯文化'。如果中華文化就是儒家,盎格魯文化是誰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