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南水北調”真的沒有加大河南旱情?

(2014-08-24 23:02:23) 下一個

人民日報又混淆視聽。是有些學者說,南水北調改變了河南南部的環境,可能是造成幹旱的原因。--- 這是學術探討,何來人民日報當街撒潑反問?

重要的是,不論是不是南水北調改變了河南南部的環境,至少當河南南部的南陽/平頂山等地長期幹旱時,過去農民可以使用丹江口的水部分救急。但今年卻因為“南水北調”要“充水”的關係,他們不可以用了。 百姓要用,還得通過省委,上報國務院防旱辦公室。批準後才能用。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而過去7周連續幹旱,南陽卻不能用水(平頂山後來鬧事上報才拿到了一些水)。京少們又“冰桶灌頂”浪費水,輿論鬧大了,南水北調昨天,不得不趕快讓河南南陽用水。

當一個地方大麵積長時間不可以灌溉,隻有幹枯的大地,一定會造成空氣裏的水分大量減少,這樣,即使早上的露水也會減少,農作物一定會幹死。這就一定會加重空氣幹燥大地幹旱。---- 這是任何一個當過農民的人都知道的基本道理。從這個意義上,南水北調目前為了“充水”不讓周邊用,改變了河南南部的環境,加重了幹旱。就是鐵的不爭的事實。

說說水源頭的權利與義務:

我有一個饅頭。看到一個外來討飯的,我可以給,也可以不給,也可以掰一半給。現在是要飯的說:你有饅頭也不能吃,因為我沒得吃。你要吃,你的找州府爺上報皇帝,批了才能吃。

人家生在水源頭,人家不能用水,何來這道理?你北京的高校那麽多,給一億人口的河南人分了一杯羹,還是高考照顧了?北京的考生的重點錄取底線,比河南考生的重點錄取底線可以低50分之多,這時,你教育部怎麽不調配名額給人家河南考生?

道理是一樣的。

我倒覺得,河南省委應該據理力爭,你北京要我的水資源,我就要你的教育資源:以物換物,天經地義。

我來講講文革中紅旗渠的水故事。

紅是引漳水入林縣。源頭在山西平順。一幹旱,平順縣就斷流不放水給紅旗渠。結果紅旗渠幹枯,失去了抗旱的功效。為此,縣長楊貴找副總理陳永貴要水。陳決定:平順必須每天晚上幾個小時不得截留,必須下水給紅旗渠,結果既保了山西平順,也救了河南林縣。這個決定比“南水北調”這幫管理者人性合理多了。現在的管理者倒是喝過墨水,但比大佬粗陳永貴缺德多了。現在也不是文革時期,但人情比文革時期更加不如。不是嗎 ?

---- 漳河。 一說到河南河北,都以為是黃河為界。民國時是,解放初期也是,現在就不是了,河南河北以漳河為界。

---- 楊貴,讀過私塾。有文化有能力,能幹能吃苦。和紀登奎/焦裕祿屬一類。他領導林縣農民,從1956到1968年,用十年建成了舉世聞名的紅旗渠,沒花過國家一分錢,是個創舉。文革中(1966到1971)天天戴高帽。73年左右被周恩來提拔到公安部當某局局長,作了謝富治的助手。76後按謝係被整,下放到農場當了個副場長。好在華國鋒/陳永貴喜歡他能幹。但鄧大人就是不喜歡華國鋒/紀登奎/陳永貴/楊貴這班人,都無端拿下。大好人一個,林縣人都說太冤。不管鄧大人如何看,但林縣人至今都感念這位外鄉人-- “故有都江堰,今有紅旗渠;故有李冰,今有楊貴”,早成了“紅旗渠博物館”的著名條幅之一。

小平會流芳百世。紅旗渠也會流芳百世。一提“紅旗渠“,就會說楊貴,一說楊貴,就會涉及到鄧大人。所以,不論到何世紀,後人都會知道鄧大人那無情無義的另一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涑水河 回複 悄悄話 南水北調,禍國殃民;憑什麽搶別人的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