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靠私有化真能救了Dell ? 十問 十答

(2013-02-07 01:31:09) 下一個

        Dell公司周二正式宣布:該公司同意將自身出售給創始人兼CEO Michael Dell和銀湖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按每股13.65記,交易總值為244億美元。

這個消息傳了很久,從1月11日就開始了。說真的,還真沒太多的人把它當成什麽大事。原因是,桌式PC時代日漸疲弱,打擊最大的當然就是那些個前幾年風光至極的電腦大玩家。現在,惠普、Dell、宏基,這類公司多它一個不多,少它一個不少,遲早都會貼上輿論的沾板。借用Intel的話說,3年後不再玩那些爛台式主板。你說,麵對移動計算的大潮,Dell、聯想、宏基、這類公司,再怎麽折騰,還不那樣,還有什麽好玩的。今天你多一台,明天我少一台,那數字像農民的工分,搞來搞去還是那30個,該農民還是農民,跟城市的小市民就是不能比。所以,無論他們如何勞命傷財投入布局,對他們的未來,你用腳趾頭都能比劃出來。

在這些公司裏,除了惠普老大喜歡折騰當了好幾回影帝,效果不彰沒起色,被人不斷魚肉之外,另一個悶騷不安分的其實就是Dell公司了。Dell這個人本分進取,一直不斷地思索給dell公司找出路,套路不少,下的功夫也不小,不過全是跟腳的料,從來沒什麽創新。這年頭,大時代大方向都變了,隻在原來的道上小打小鬧搞改良,實在難濟於事。沒有創新的人是不可能超越的。就是說,腦袋決定它根本不可能一步跳出傳統的時代,再怎麽折騰都還是那回事。現在哪,不要說私有化,就是他Dell個人百分百成了獨裁,在如今的道上還是一抹黑,除了幾個星星,東西南北都分不清,很難看到東方的曙光。誰也救不了在PC平台上打轉的Dell。那原因就是:
 
成也直銷,敗也直銷

 
1984年Dell成立,本就一家為個人終端用戶服務的小店,做大之後,還是對用戶端的市場熟腳熟路,所以Dell一直沿用傳統的送機到用戶:就是所謂的直銷。正是因為直銷的快捷,讓很多小公司一直活得不錯。Dell做到那麽大規模,還能繼續發揚直銷快捷的STYLE,實屬難得。兩年後就有了6000萬的業績。1988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實現了第一次公有化。

上市這公有化讓Dell拿到了很多現金流。不過,這對Dell來講並非那麽重要。因為Dell本來就不缺錢:他直銷到用戶是現收,而他給廠家原材料的支付期至少30天,甚至60天,90天,所以,如果每個月銷售1千萬,他手裏至少就有1千萬的現金流。就是說,直銷不僅減低了中間環節的層層剝皮巨大開銷,而且讓他的手頭現金極為充足,想幹嗎幹嗎。這讓Dell在PC市場成為不可一世的新秀,把老牌的PC康柏和IBM,全都繳了械。到了2002年,Dell已經跳到全球PC老大的寶座,市值也瘋到1000億,真是登峰造極。這也成了MBA教科書上的所謂“直銷模式”神話。

到了2004年,Dell自己的個人崇拜也達至頂峰。他老生在在,掛著成功光環“退據”二線,讓
Kevin B. Rollins當了Dell的CEO。雖說Dell先生還是掌舵人,但這Rollins也有自己的套路玩法。著矛盾就出現了。如同老毛看不慣劉鄧路線,覺得製船不如買船太反動,人家Dell也是高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假於人大旗的。--- 看來,從底層幹起來的將軍領袖都這德行。Rollins當時想爭取發展渠道的作用、假手於人開發自己接觸不到的市場、讓別人幫助自己去服務市場細節。但這路子在Dell先生的眼裏實在太修正,太不舒服,他便給了Rollins一個封資修的帽子,在2007年把他給開了。那時候惠普/宏基的銷售數字大過了Dell。

如同1967年老毛全麵回駐中樞,
2007年1月,Dell也在一批新小將、老部帥的擁簇下,重掌CEO,實行資本家專政下的自我繼續定位。2007年這一年,Dell業績達610億,實現少許增長,但這勢頭並未持久,2009年的業績就跌破600億。在此期間,Dell不僅在渠道上毫無進展,下麵的小服務公司一律不買他直銷的帳----因為你的直銷動了人家下遊公司的奶略。人家幫你就是宰自己。Dell還在PC之外的消費市場栽了滑鐵盧,音樂播放器、手機等領域都是以失敗告終。其實,當時Dell和HP一樣,也玩過平板,一樣把投入打了水漂,隻得黯然退出。2011年媒體采訪Dell,他說:“我複出之後,平板崛起,但我自己完全沒預見到這個趨勢”。

如同惠普加入企業市場,和IBM, CISCO,ORACLE等的一決高下一樣,DELL在這領域也步也趨。Dell說,光賣PC讓公司淨利潤進步維艱,而企業市場更廣闊更有錢賺。以直銷小PC見長的Dell,要進入這個市場難度真的很大,所以他選擇了鄧的改革路線:以收購引進彌補自己的技術短缺和市場白板。

因此,2
010年,戴爾進行了全麵並購,先後收購了雲計算解決方案公司Boomi、虛擬存儲公司Compellent、安全服務公司Secure works、網絡設備公司Force10 networks。還有,斥資14億收購Storage管理公司EqualLogic;以39億收購IT服務公司Perot Systems。過去幾年,Dell收購的企業多過20家,幾乎都和企業解決方案有關。尤其在醫療保健這類IT服務方麵,Dell分得了很大的一杯羹。

不過,Dell就是Dell,PC就是PC,直銷就是直銷。不僅Dell的年業績620億中,PC業務仍占1半,並且超過90%都是自己直接付運的,這多少幫了Dell進入企業的市場,但也正是這個“直接”,繼續妨礙了小服務公司對他的幫忙。什麽地方都得親力親為,為了一杯牛奶,也得養著一頭牛。效果不彰,成了很多小市場,偏遠地方的雞肋。2012年,Dell被迫“激發無限”當口號,和“人定勝天”口號差不多,公司堅持向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改革)戰略目標全麵邁進。

不想再看婆婆的臉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一方麵要為轉型作短期看不到回報的持續投資,另一方麵要拿出穩固的財報數據給資本市場炒作。這對一根筋的Dell先生,確實束縛不小,讓他無法作出快速的選擇和戰略應變。加上機動計算的不斷侵蝕,傳統
PC出貨量持續下滑,大環境對Dell實在不利。這幾年他在企業服務方麵投入太大了,幾無退路;他在移動計算的投入幾乎為零,舉步艱難。所以要發展,不論情願與否,Dell隻能走惠普一樣的企業服務化了。而走這條路,投入大,見效慢,尤其過去兩年HP的前車之鑒不大好看,那它Dell隻能啟動私有化,然後以專製手段,對公司業務進行徹底的梳理,甚至於拆分。

私有化後,Dell不必向投資人回報,不必讓分析師說三道四,在賣硬件的同時,向軟件和服務兩麵全力猛進。這就是Dell的發展空間。

私有化真能救了Dell?

都說1949,隻有社會主義能夠叫中國,到了1999年,就隻有資本主義私有化能夠救中國;到了今天,發現全社會腐敗,全環境汙染,貧富不均的動氣普遍,就隻有反貪打黑+公平分配能救中國了。一樣,Dell說隻有私有化能救他,真的嗎?

現在,IBM、惠普、甲骨文,在企業服務市場的高段,提供了全麵的軟+硬+服務的解決方案,形成了定製研發的能力和服務的隊伍。Dell到達到這個實力,還需時日。今天,既然Dell宣布了私有化,成敗都在他的一決。Dell這次交易巨大,就是因為Dell自己還年輕,48歲,還有大段的路可已造化,這是IBM/HP等不能比擬的。當然,雖說
私有化給了Dell開放的機會,讓他放開了手腳,但同時也把他逼到了一根筋的路上:再沒回頭的路。這私有化不僅是Dell個人的人生分水嶺,也是Dell公司的分水嶺,都得以嶄新的麵貌麵對殘酷的現實。但願Dell成為另一個“神奇小子”,給自己搏來第二春,讓Dell公司能“起死回生”,走得更遠。

行文至此,我總的認為,dell的挑戰依舊:在PC老路和老校場打轉的這類公司,實在沒有什麽好樂觀的。這個事實不會改變。
 
為什麽微軟要投20億?

私人持股讓公司容易換道。改革成與不成,本來Dell不私有化,微軟的風險也一樣大。因為:本來Dell就是微軟的重要夥伴---每個季度微軟向Dell發放的OS/Office等軟件價值不菲,都是不必現付的;私有化後,確保Dell仍是自己的合作夥伴,對微軟來說是一種既得利益。那是一種權力,可以分享Dell的成功;那也是一種義務,必須讓Dell成功,讓自己的OS/ Office/ ServerOS順便帶出去。

同時,Dell也會向平板電腦/超薄本進發,為後PC時代的移動計算的終端部分下力。這些平台目前就是iOS,Android,和MS。微軟必須趁Dell未起來之前,全部“綁”住他,以維護自己的地盤。而這種獨一無二的巨大交易,本身就是微軟的機會,留著來還有50%贏的機會;放棄了那可就是100%的失去。

再說,現在交易機會很好。過去一段Dell股票低,股民無心戀戰。這不論對Dell,對銀湖,對微軟,13.65幾乎沒什麽大溢價,是收購的大好機會。過去Dell收購別人已經花了100億;未來四年,它不必再花太多的收購錢,就可以開練;同時微軟通過戴爾保住了自己原有的銷售通道。當然人們會關注:微軟對戴爾的未來策略能有多大影響,能有多大的回報?如同改革是一回事,改革能否向好那是另一回事。要分開看,分開看。 

----------------

1、問:戴爾公司“私有化”是什麽意思?

  答:“私有化”是指一家上市公司宣布退市,其股票不再在公開市場交易。通俗地講,“私有化”就是幾位大股東共同出資買下市場中的流通股,完全掌握公司的所有權。

2、問:本次“私有化”的參與方有哪些?

  答:三股力量:戴爾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美國風投機構銀湖資本,以及微軟領導的財團。

3、問:本次“私有化”的價格是多少?

  答:上述三方將以每股13.65美元的價格收購戴爾公司在外流通股,總額達244億美元。

4、問:戴爾公司為何“私有化”?

  答:原因有很多。一個重要原因是,該公司正謀求從“PC公司”向“服務公司”的轉變,但直到現在,華爾街和大多數媒體依然將戴爾稱作PC公司。戴爾就像中了這幾個字的詛咒,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重塑形象。“私有化”後,戴爾能夠擺脫審查和股東的壓力,專注於戰略轉型。“直銷”和“服務”就合拍了。

5、問:戴爾公司“私有化”麵臨哪些難題?

  答:作為老牌科技廠商,戴爾多年來形成了龐大臃腫的管理層,官僚作風盛行,高管間相互牽製和攻訐。導致戴爾失去了明晰的戰略定位,外界隻能將其視為“PC公司”。私有化或許能緩解外患,但戴爾公司的內憂也亟待化解。

6、問:在“私有化”後,戴爾接下來可能做什麽?

  答:“私有化”意味著少數幾個大股東將徹底掌控公司。接下來,戴爾將重新梳理集成業務,甚至分拆出售。

7、問:微軟為何要參與戴爾“私有化”?

  答:分析人士認為,微軟斥資20億美元參與戴爾私有化,目的之一是獲得後者在網絡直銷方麵的豐富經驗。這對於正在竭力拓展硬件業務的微軟而言頗具價值。

8、問:你看好Dell的私有化嗎?

  答:多年來,我一直關注戴爾的曲折成長。雖說私有化不啻於舉起白旗,承認自己無法在公開市場上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但,這是一場樹立“服務公司”形象,不至於淪落為一家純粹的PC公司的戰爭。所以不得不為之。私有化,好不到哪去,但也不會比現在更壞。至少可以輕裝上陣,死也可以延傳久些。

9、問:為什麽Dell不放棄PC?  

      答:Dell想放棄PC業務,但他做不到。一是他日常吃飯的來源;二是他的直銷形象,沒有中間緩衝,那些仍在維修期的PC如何辦?三是它要打入企業,必須一條龍服務,沒了PC就沒了和IBM/ORACLE一叫長短的長板了。你不看惠普說要退出PC市場,後來又改弦更張不退了,就是這個原因。在PC成為日常用品之後,繼續製造這些產品,好讓自己提供的服務更全麵,將PC、服務、軟件、服務器、打印機和其他產品一起打包,作為整體解決方案進行銷售。如果沒有自己的PC業務,競爭對手就可以趁虛而入。

10、問:為什麽資本市場認為Dell就個PC商? 

      答:其實,不僅華爾街無法轉變觀念,仍然把Dell看作一家PC商;主要還是在IT界,因為Dell的直銷害了太多的中間服務商和個體人員,人家不會對你的改變做宣傳。即使你進步了,人家還是貶低你,這是人類的本性使然。何況Dell動了大多數人的奶咯。人家的擔心不無道理。直至現在,大多數媒體依然將戴爾稱作PC公司。甚至可以說,戴爾中了這幾個字的詛咒,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重塑形象。

  既然PC將死,機動計算大發展,無法擺脫PC形象的DELL,唯一的指望就是自我改變。改變的過程當然有變數,甚至會直接影響銷售。在公在私是不一樣。私有化讓一切動作可以盡快完成,讓消費者安心;在公的話,就會如同HP,天天扯皮。

  這次私有化的第一步有點混亂,其實任何一家這類大公司要改變的話,都會問題多多。決不止Dell一家。說實在,我覺得,Dell的私有化算是順利快捷的。能在這麽平穩的環境下得到平穩過渡,從公有化到私有化,中國的改革還花了20多年才完成的,還搞得不倫不類大家都不高興。

      對Dell來講,退市是明智之舉。退市後能否得到預期,那是另一個故事。
 
總之:移動計算的時代的到來,太多的人上位了,也有太多的人被淘汰,--- 這是任何一個變革時代的無情鐵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flyfish 回複 悄悄話 enjoyed reading this。
blueflame 回複 悄悄話 Good Writing!
林韻 回複 悄悄話 喜歡讀你的經濟分析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