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愛的麵食(2): 餅

(2012-08-27 17:53:26) 下一個

嘮起餅的家常,其悠久曆史少說也有兩千年。說文解字硬把餅當麵糍,真的不如老百姓餓了,就來個畫餅充饑更形象。當年楊宗保打仗帶的幹糧是餅,李逵救母他媽給他的是餅,就連理學大家李氏兄弟進京趕考包的也是餅。現代駱駝祥子農民工更不用說了,懷揣饅頭礙事又難看,放張餅在口袋裏,既防餓還不影響美觀。至於咱是海鮮吃飽了撐的還是返璞歸真,反正一提蔥油餅,口水就攢動,食之美味,流連忘返。
 
1。煮餅。智慧的中原人總不會老抓麵條喝小米粥吧,因此想鼓搗點什麽不同的格調。祖先那時候大概沒食油,自然那時的餅不可能是現在的烙餅。其實最早的就是水煮餅,有的地方叫水烙饃。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稱“白湯餅”,張師正的《倦遊錄》叫“湯餅”。

做法是:涼水和好麵,碾成薄薄的一層餅;水沸後,把薄餅攤放在鍋箅上,蓋上蓋,薄餅在水上煮5分鍾就行了。拿出煮餅,加醬、豉汁,甜麵醬,或菜或蔥或肉餅,一卷就可以下肚了。

現在北京片鴨兩吃的那薄餅,就是從這偷來的。不過現在人不是煮,是蒸。也難怪,全國中醫教材上說,煮餅就是煮麵條,顯然是閉門造車,沒當過農民,至少不了解中原的實際文化,焉知還有美食水煮餅。

2。烙餅。這是有了食油之後的進步。不用咱說了,人人會做。涼水和好麵,碾成薄餅一大張,灑油,卷起來,扭成螺旋團 -- 扭得越多,層越多,按扁,碾成薄餅,在烙鏊上滴油少許,附餅上去,蓋上蓋小火三分鍾,揭蓋翻餅再烙兩分鍾,就可以揭鍋了。

現在的家庭一般沒烙鏊,那就買個平底鍋,越厚的越好。薄的平底鍋都便宜,很容易糊鍋,烙出的餅一定難吃,炒雞蛋都不行。

注意:起出餅的一刹那,一定要豎起餅在麵板上轉圈頓它兩三下,餅就顯層了。別看這小動作,一兩撥千斤。這可是祖傳秘籍。此時你手裏就是地道的千層餅,千張餅,或手抓餅。

3。蔥油餅。烙餅的一種。碾成薄餅一層,灑油後,撒上蔥花,鹽少許,再扭成螺旋團,按扁.... ,做出來的千層餅就是地道的蔥油餅了。

有的人喜歡用油板(油案),有的人喜歡用麵板。總的來說,喜歡軟就油板,喜歡幹點就麵板(麵案)。

4。攤煎餅或湯煎餅。一看湯,又是古漢語的沸水,可別又把它又當成了水煮餅。

麵加涼水攪成細漿,可以加蔥或菜末或瓜碎,鹽少許。最好打兩三個雞蛋進去。加上6~8滴油,充分攪勻。

在烙鏊或平底鍋上撒點油,小火。用大湯勺舀一勺攪好的細麵漿慢慢倒入鏊中央,讓它流成個圓餅。用平底鍋的話也是往中間倒,少傾鍋讓它流成個圓。蓋上蓋3分鍾,用平產翻餅(我的拿手就是直接手甩鍋,沒經驗的別try),再烙3分鍾。起鍋。

這時候你可以單吃,也可以卷各種菜料,各種肉料,跟片鴨的二吃類似。什麽牛肉卷餅,羊肉卷餅,既可以用烙餅卷,也可以用攤餅卷。

5。火燒/火烤餅。這可是我的最愛。咱實在沒那條件。用烤爐試過,不成功。也用老外的燒烤爐試過,也不行。人家說石家莊站台有賣的,前年返國路過,專門在站台上溜了溜,也沒碰到。

6。老婆餅。香港人的餅店都有,挺不錯,常買來當點心消遣。

7。酥餅。太幹,不喜歡。當個點心還湊湖。不能作主食。

8。月餅。以前喜歡,現在不買了。隻是買過冰麵月餅/冰皮。

9。南瓜餅。和麵的時候加南瓜漿。食之甘甜。烙的時候,一定小火。甜的東西都容易糊。大概是沸點問題。

類似的還有紅薯餅,蘿卜餅,馬蹄餅,做法一樣。

10。餡餅。我把它叫中國皮色。咱的填料在裏麵,比他馬可波羅的外置更是營養不流失。餡的種類各色各樣,隨你喜歡。有名的就是香河肉餅,韭菜盒子。做法都差不多,多是餡的分別。一般包熟餡,至少半熟,否則外麵糊了或幹了,裏麵還沒熟。還有,涼水和麵、熱水和麵之分,我這人不挑剔,兩種都行。初級廚師還是涼水和麵簡單。

11。卷餅。大餅夾牛肉,大餅夾蛋皮,都是很好的食材。小孩子喜歡它決不亞於Mc夾餅。
 
一個攤餅對一個蛋皮。這裏蛋皮的做法就是打一個雞蛋,鹽少許,三四滴油,加一二小調羹涼水,充分攪勻。然後像做攤餅一樣往平底鍋的中央倒,傾點鍋流成圓餅,蓋蓋兩分鍾,反過來再蓋一分鍾,搞定。

卷餅的好處就是快。孩子餓了,從打麵到出鍋15分鍾搞定,和你去買個皮色買個漢堡的速度類似。還不失美食風格。要是再加上生菜等紅枝綠葉,就更色香味美俱全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一個女士email過來,問俺為何人家烙的餅油脆,自己烙的餅油膩。

這是個小問題大學問。不點不明,一點就明:就是“油”作怪。

在餅裏灑植物油健康,但起層少,感覺油膩;在餅裏灑動物油一般說不健康,但起層多,感覺油脆。

要想讓它又油脆又健康,其實就是綜合治理:在餅裏麵灑植物油;烙餅時,在鏊/平底鍋上塗豬油,就達目的了。
禦樹林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楊子的評論:
剛才把白湯餅敲成了白湯麵。看過文章認為(主要說古醫書如千金要方中的煮餅)蒸餅加些佐料比麵條更適合病人。煮餅在漢典中的定義如下,這是支持教材中學者的看法:認為是麵條

http://www.zdic.net/cd/ci/12/ZdicE7Zdic85ZdicAE148569.htm

讀到過油案,例如中餅網(餅文化),古代的油案和現代的解釋不大相同。

學者對一些曆史文獻有異議很正常,其實也很難說孰是孰非。學術界都爭不明白的事,我們這些小卒看看熱鬧就好了,根本犯不上較勁。當然,個人也會有自己偏向或認同的觀點也正常。中國文化就是在求同存異中發展過來的,正所謂有容乃大。。。。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土話裏,白湯餅就是餅,沒疑義;白湯麵,就是麵條,也沒疑義。
疑義的是學者。

例如統稱,先有個稱,還是先有統稱?顯然先有個稱,統稱是後來人希望簡單劃類,來了統稱,把人家有特色的,沒有涵蓋的,就....

例如:咱和咱們,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的話裏,沒有“咱們”,隻有咱。非說“咱們”才是複數,咱隻是單數,那都是文人後來說的。“領導咱們把身翻”是文人後來寫的,其實真正的說起來一定是“領導咱把身翻”,咱根本就是地道的口語複數。
禦樹林楓 回複 悄悄話 另外,古代麵食作業統稱油案
禦樹林楓 回複 悄悄話 史料的解讀往往有些爭論,但多數認為煮餅是麵條,所以教材上就這麽寫了。的確也有人認為白湯麵不是麵條。古代把很多麵食包括點心稱作餅,例如學者認為武大郎的炊餅是饅頭^_^
徐家匯 回複 悄悄話 隻要是餅,俺都喜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