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9)
2007 (150)
2008 (104)
2009 (87)
2011 (165)
2013 (141)
2014 (167)
歌劇《白蛇傳》由林曉英編劇、周龍作曲,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與波士頓歌劇院共同委約創作的。去年2月26日在波士頓歌劇院首演,好評如潮。去年10月27日第13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期間,《白蛇傳》在世紀劇院進行了中國首演。
周龍說:“獲得音樂獎,我感到很自豪,獲得普利策獎代表著美國主流對這種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的承認。他們的評語說:‘作品深刻地表現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雖然作品是用英語寫成的,也是用英語演出的,但裏麵有很多中國戲曲的元素,很感動人。”
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歌劇《白蛇傳》那種英語夾雜京劇的韻味和西方現代的表現手法,讓很多人不理解,出現“水土不服”。周龍說:“由於這部歌劇是用英文寫成的,運用的是西方創作歌劇的模式,而在中國對於《白蛇傳》有太多的藝術形式,有京劇,有地方戲曲,因此,普通觀眾對這種西洋歌劇形式的解讀,不理解是正常的。其實,在美國,一些喜歡老式歌劇,喜歡莫紮特、普契尼歌劇的觀眾也不很理解。而普利策音樂獎的評選標準是先驅性和創新性,他們的選擇並不靠報評,也不看普通觀眾的喜愛程度,完全靠評委的判斷。”
周龍,1953年生於中國大陸,198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當時被聘為中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駐團作曲家。1985年獲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攻讀,師從周文中、達維多夫斯基和愛德華茲,1993年獲音樂藝術博士學位。現為堪薩斯城密蘇裏大學音樂學院的教授。
周龍的作品曾由中國交響樂團、英國BBC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美國洛杉磯愛樂樂團、紐約布魯克林愛樂樂團、俄羅斯愛樂樂團及德國愛樂室內樂團等公演、廣播和錄音。
周龍曾獲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古根海姆與洛克菲勒基金會等機構所頒發的重要獎項。《白蛇傳》是周龍的第一部歌劇作曲。
作為民間傳說《白蛇傳》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此前電視連續劇《新白娘子傳奇》和經典電影《青蛇》,都將白娘子傳說進行二次創作。周龍和哈佛大學畢業的瑟瑞斯·林·傑考布斯卻以歌劇的形式演繹了《白蛇傳》。周龍感謝北京國際音樂節給了自己一個創作的平台。
歌劇《白蛇傳》的腳本作者是哈佛大學畢業的瑟瑞斯·林·傑考布斯(林曉英)。這也是林首次撰寫劇本,她的本業是從事律政和慈善。周龍和林曉英同齡,都屬蛇。周龍的太太陳怡也屬蛇。陳怡生於年初,周龍年中,林曉英年末,蛇頭蛇身和蛇尾。
“兩條蛇”初次合作,是多方的合力之為。北京國際音樂節的總監塗鬆說,周龍很早就想寫歌劇,而且想是以中國文化為背景,而北京國際音樂節的餘隆也一直想將國際音樂節打造成一個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平台。另一邊,酷愛古典音樂和歌劇的林小姐為給自己的丈夫慶生,想寫一段十分鍾的詠歎調交給作曲家周龍譜曲。後來她想把詠歎調擴展為一部大型歌劇。經各方努力,最終成型。
美國《歌劇新聞》認為:“這部作品有血有肉,充滿詩意,成功的因素很多,很大一部分來林的優雅、直白與樸素相結合的劇本,另一大部分則來自於周龍的音樂。”
塗鬆說,為了創作這部《白蛇傳》,周龍將東西方的審美“重組”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創造出一個活靈活現的音樂世界。他結合歐洲歌劇和中國戲曲之長,賦予歌唱家們類似於普契尼一氣嗬成的旋律而絲毫不見模仿筆跡,並注入京劇中特有的唱腔,諸如墜腔、頓腔和顫腔,用英語表現。有樂評人評價周龍的創作是巧妙地將中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
對於《白蛇傳》此次獲得普利策音樂獎,塗鬆稱,這一部歌劇是中國故事,反映的又是中國文化,但用的是歌劇這種西方文化形式,製作團隊也很國際。“腳本作者林曉英是新加坡華人移民,雖是美國人但很懂東方文化,舞台設計等又全是美國方麵的人,這表明真正的歌劇是打破了東西方格局的,將東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中國文化就是這樣才能走向世界,得到世界各地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