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又看到了中國過去堅信的延安精神

(2011-01-16 12:31:52) 下一個

本部落格按過去我們說的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吃苦耐勞、不怕犧牲。對於這些,現在的人都不屑一顧了。而中國通、紐約時報的前總編輯西默·托平卻從另一個觀點闡明了中國共產黨能夠在全國勝利的延安精神 --- 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此我讀了也很感歎,現在的政府還在奉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嗎?

可以說,現在是與時俱進的“全新權益”--- 明白地闡述了三個代表的實質 -- 那就是維護執政團隊的利益、維護既得利益團體的利益、和維護富人和資本的利益。維護三個代表的施政方針,使得社會的民怨不斷上升。麵對這樣的現實矛盾,幾代人堅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是否還能成為拯救中國社會的一劑妙藥?

--------------
附 重慶日報的原文:


90歲的美國紐約時報前總編輯西默·托平日前專程到重慶采訪,稱自己看到了64年前看到的延安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說,重慶的做法正是中國幾代領導人所堅信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010年12月13日,托平夫婦作客重慶大學文新學院。 據重大文新學院網站

“為什麽重慶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這樣引人注目?”90歲的美國《紐約時報》前總編輯西默·托平帶著“要弄清楚”的想法,於2010年12月9日來到了重慶。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剛剛離開這裏。

“64年前在延安,最讓自己感動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今天在重慶,我看到這種精神依然在閃光。”西默·托平完成他的重慶采訪後感慨道。

重慶在創造新的價值

2010年,90歲的托平身背沉重的相機包,走進重慶市委大院。

大院位於重慶市中心,鬱鬱蔥蔥的庭院裏一處高坡上,坐落著一幢獨立的西式小樓。沿著一條小徑,托平登了105級台階。坡頂的這座西式小樓,國民政府時期稱為“美齡樓”,是1945年國共談判舊址,一生較量的毛澤東與蔣介石,在這裏留下了唯一的合影。

在小樓一層的拐角處,有一間敞開門供人參觀的房子———那是上世紀50年代初,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時的辦公室。“鄧小平的記憶力非常好。1979年,我們在華盛頓應邀參加歡迎鄧小平的宴會。在宴會廳裏,鄧小平看見我倆,老遠就走過來跟我們握手打招呼。”

“重慶不僅把過去有價值的傳統繼承了下來,更重要的是,今天的重慶在創造新的價值。”托平在參觀了重慶的曆史遺址後說。

重慶有連綿成片的山區和庫區,被稱為中國國情的“縮影”。但年輕的直轄市,讓托平夫婦感到時尚而充滿活力,他們用鏡頭記錄下這座城市的鮮活瞬間:兩江新區建設工地,機器轟鳴,丘陵低穀平整成一塊塊平壩,規劃出一個個廠區;城市廣場,草木蔥蘢,市民跳壩壩舞,唱紅歌,其樂融融;街角路邊,整齊劃一的交巡警平台,24小時保障安全。

托平白天參觀采訪,晚上他就看資料、讀報。他在筆記本裏寫道:“今後5年,重慶定了一個很有勇氣的目標: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比要縮小到2.5:1左右;保證130萬留守兒童每天喝上一杯牛奶,吃上一個雞蛋,有營養午餐,還要下更大功夫,照顧好他們的日常生活,落實好醫療、教育等問題;實現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

托平感慨地說,“1946年我在延安寶塔山下,看到中央黨校的學員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們高唱革命歌曲。前天在報紙上,我讀到,習近平副主席在重慶調研中,讚揚重慶黨和政府大力培養愛民、親民、為民的感情。目前,重慶還提出了以民為本的民生幸福指數的執政理念,而不是GDP為導向的執政理念。”幾天采訪下來,托平說,“我看到了自己64年前看到的延安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要使市民有幸福感

在重慶,托平夫婦與市委書記薄熙來有過一次會麵。

一見到托平夫婦,薄熙來便高興地說:“你們熟悉中國的曆史和國情,跟你們這樣有高尚情懷的老人交談,會沾上福氣的!”“剛才在這院子裏,我們對身體進行測試,爬了105級台階呢。”托平夫人笑答。

托平夫婦向薄熙來提問:“我們在重慶看到了為人民服務的延安傳統,能不能聽聽您的想法?”

薄熙來說:“重慶地處西南,山高溝深,基礎比較薄弱,要抓好發展首先必須改善民生,也就是為人民服務。這並不是重慶市委、市政府的獨創。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最早的誓言就是‘為天下勞苦大眾謀幸福’。胡錦濤總書記說,‘一定要和人民群眾水乳交融。’重慶還有14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60多萬城鎮居民吃低保,一定要把共同富裕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

當車輛在重慶穿梭,托平夫婦看到最多的顏色是“綠”,山坡上,道路旁,樓宇間,到處是新栽的大樹,而且多是銀杏、香樟和桂花。在過去2年,這座山水映襯的城市,仿佛一下子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植樹熱情。2009年,投入178億元,完成造林麵積798萬畝,一年種出十年樹。2010年,以同樣的力度推進。重慶正在努力建設國家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

托平夫婦告訴陪伴的人,在他們的采訪本裏,“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是‘五個重慶’”。按照重慶市政府的規劃,重慶主城未來將成為麵積超過1000平方公裏、人口超過千萬的特大型城市,而“五個重慶”的設計,將保證“新重慶”一百年不落後,二三百年後看更有味道。

重慶正加緊建設“暢通重慶”:高速公路通車裏程要提高到3000公裏,達到歐洲發達國家水平;鐵路運營裏程提高到2300公裏,基本實現“8小時出海”;市內軌道交通通車裏程提高到200公裏,貫通主城9區,減少擁堵。

薄熙來也給托平夫婦作了“解讀”:“五個重慶”都是民生工程,都是為人民服務。“森林重慶”是要改善環境,讓老百姓多吸氧;“暢通重慶”是要改善交通條件,主城不塞車,鄉村有油路;“平安重慶”要增強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重慶”要讓孩子長得壯,老人活得長,全民活得健康;“宜居重慶”則要著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條件和環境。這“五個重慶”是為後代造福,讓我們的子孫100年後都受益。

“香樟樹能驅蚊子;銀杏樹能活一兩千年,長得又高又直,都是難得的好樹種。現在讓我犯愁的是如何讓重慶孩子長個兒。最近,著名田徑教練馬俊仁給我支了個招兒———跳繩,不僅增加韌帶彈性,還能幫助長個兒。”薄熙來的幽默話語,讓托平夫婦開懷地笑了起來。

讓女兒幫助重慶建設

在重慶,托平夫婦看到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層公寓,其中“民心佳園”公租房項目引起了他們很大的興趣:樓宇間是花園綠地,周邊規劃有輕軌、學校、醫院和超市,生活方便。托平夫婦了解到,重慶在中國率先建設公租房。

托平夫婦還發現,中國中央政府批準重慶設立的國家級開發開放區———兩江新區,擁有甚至優於上海浦東新區的政策。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才正湧入重慶尋找機會。

“我女兒現在擔任微軟全球財務總裁,我回去要讓她來重慶幫助建設兩江新區。”托平向薄熙來表示。

專門來渝過90歲生日

“你問我為什麽對我來講中國這樣難舍難分?有三個原因:首先,我在中國遇見了奧瑞;二是中國是我當記者的起點;三是在中國生活和工作,我對中國人民產生了極深的感情。這就是為什麽我和我的夫人,專門從紐約飛到重慶來慶祝我90歲的生日。”

西南政法大學近300名學生擠滿了圖書館報告廳,過道裏也站滿了人。托平一路小跑似的登上了主席台,站在演講台的麥克風前,一口氣講了近一個小時。在座的學生分享著他的感悟:“我認為,作為記者最重要的是為人民服務,為你的國家效勞。”

在重慶期間,90歲的托平四處觀察訪談。“我們家族六代人都在中國生活過。”托平夫人說,“1891年,我爺爺在湖北襄樊創建了中國第一所女子中學。那個時候,中國的女子都裹著小腳。我奶奶經常在河邊看到被溺死的女嬰。而今天,中國學新聞的多半是女生。中國已經進入了現代社會。”

托平說,“在我看來,重慶的做法正是中國幾代領導人所堅信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西默·托平的著作。

傳奇托平:采訪延安,準確預言中國解放

托平在美國新聞界享有崇高威望,至今仍是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在西方世界,托平是少有的能夠用“親曆”大跨度比較著中國發展變化的媒體人之一。托平在中國解放戰爭期間,曾赴延安,采訪過朱德、劉少奇等中共領導人。他不僅是赴人民解放軍前線陣地采訪、報道淮海戰役的唯一的西方記者,更是第一個向全世界報道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西方記者。

我看到新中國即將誕生

1946年11月,作為國際新聞社駐京的首席記者,托平在時任北平軍調部中共代表葉劍英的秘書、新聞處長黃華的安排下,赴延安采訪。到延安後,托平被安排住進一個窯洞裏,睡在一張木凳和木板支起來的床上。

“延安跟北平完全不一樣,在延安的街頭,我看不到一個乞丐。”托平回憶說,“在沿街的小店鋪前,我遇到的都是來自中國各地的熱血沸騰的大學生。每到晚上,在星空下,大概2萬多名住在窯洞裏的大學生們拎著閃爍的煤油燈,參加政治會議,或是參加晚會,演唱革命歌曲。”

“我在楊家嶺窯洞前的一棵大棗樹下,對劉少奇進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訪。”托平說,“盡管國民黨軍隊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人民解放軍,但是,我看到了一個新中國即將誕生。我堅信,解放軍不久將會解放整個大陸。”

拍攝周恩來登上《時代》

1971年,托平以《紐約時報》副總編輯身份訪問中國。托平的夫人奧瑞·朗寧·托平,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撰稿人、攝影記者。她是加拿大著名外交家切斯特·朗寧大使的女兒。

托平夫婦對中國許多領導人如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等進行過采訪。上月在重慶訪問期間,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送給托平夫婦兩尊銅像,分別是毛澤東和周恩來。托平夫人驚喜地叫出聲來。原來周恩來的銅像,正是以她39年前給周總理拍攝的那張照片為原型創作的。

1971 年,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設晚宴招待朗寧父兒。當時正值“文革”期間,經濟發展受阻,國際關係緊張,這些一直煩擾著周總理。而這天的晚上,見到老朋友,周總理特別放鬆,心情特別好。總理斜身靠在沙發上,跟朗寧大使回憶他們當年在重慶和南京的時光,時而兩人還開心地笑起來。周總理的英俊神態被奧瑞抓拍到了,她一口氣拍了幾十張。後來,這些照片衝印出來,奧瑞拿給周總理看,總理笑了,奧瑞再次抓拍。在這兩次拍攝的照片中,一張成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麵人像,另一張被中國政府選為周總理的遺像。

聽到淮海戰場炮聲驟停

2008 年10月,已經88歲高齡的托平,為了真實地再現新中國誕生前夕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返淮海戰役戰場所在地徐州采訪。結合他過去戰地采訪的經曆,一年後,他出版了《站在冷戰的前線》一書。書中的開頭寫道:“一整夜炮聲像打雷似的響個不停。天亮時分,炮聲突然停了下來。我在一個農民的窩棚裏,睡在糧垛上,身上蓋著一個棉被單。在猜想,這段沉寂意味著什麽。我摸著黑走到門口,解放軍戰士用卡賓槍攔住了我。”

托平接著寫道:“很快我發現,炮聲的停止,是國民黨投降了,淮海戰役結束了。這意味著亞洲出現了一個新曙光。”

中國的變化像科幻小說

托平這次回到中國,“我看到我的夢想已經成真!”

“1946年我第一次到中國,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大地和隨處逃荒的人。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1978年後,這一切都在變。”托平夫人翻看重慶畫冊說:“今天看到重慶,更發覺中國的變化就是一本科幻小說,速度令人難以置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tillthere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拜讀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