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曹操墓在哪裏?(4): 曆史上有幾個魏武王

(2010-01-04 04:19:42) 下一個
  
第N個假設:要是某天某地某墓真的又出現了一個帶有“魏武王常用....."圭碑的墓穴,那該怎麽辦?

這可不是嚇唬你的,“夫魏者,大國之名,神州之上國也”,曆史上的“魏”國多了,說不定真是“此魏武王非彼魏武王”。不說春秋戰國時的魏國,光曹魏之後曆史上和相州/鄴城有關連的“魏”就有四個:北魏,東魏,魏,還有被管轄的魏。這四個朝代,說不定那個大人物真有可能也叫“魏武王”。

1。 曹操號魏武王,婦人皆知。不過就因為他是第一個在鄴城的魏武王,名氣大,架勢大,漢朝宰相,號令諸侯,一麾以清京洛,尊主匡國,功濟天下,又是敢立魏國的曹丕的爹。想必後人得了鄴城,誰不想當“魏武王”以號令天下,因此曆史上在相州/鄴城一帶可能有別的魏武王。

2。 冉閔, (大概322~352年),就是在曹操去世後的100年,出生於相州魏郡內黃縣西北,中國漢族史上的十大勇將之一。又記為“染閔”,字永曾,小字棘奴。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漢人。任後趙大將,封武興公。350年,冉閔號令殺羯人,建國號“魏”,都鄴城。史稱“冉魏”。據稱他被稱為魏王、魏武王、魏天王。被鮮卑人殺。大概出於收拾人心,對手前燕君主
諡為“魏悼天王”---可能把他的首級送回他的地盤祭樂起來。

他這人身高八尺,力大無比,異常英勇,正如晉史對他的描述“身高八尺,善謀略,勇力絕人,攻戰無前”,每次臨戰衝鋒在前,騎朱龍馬,左使雙刃長矛,右持連鉤戟。其勇猛令胡無人能擋。《後趙錄九·石虎傳》載:三個胡酋趁冉閔率大軍進攻其它胡酋,率騎七萬襲擊鄴城,冉閔得知後,急率一千餘騎兵救援,與胡騎在鄴北相遇,冉一馬當先,所部千餘騎奮勇衝殺。閔執兩刃矛,馳騎擊之,皆應鋒摧潰。《十六國春秋》《冊府元龜》等載:匈奴劉顯在冉攻襄國時,帥眾十萬攻鄴。閔率千騎急返出戰,冉大敗劉顯,斬萬人,冉軍追殺再戰,斬三萬人。《十六國春秋輯補》載:“冉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裏,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他生的臣子常把他推翻後趙(羯人與匈奴所建)的行為比作“武王伐紂”。

冉閔常用矛和戟,又稱過魏武王,那麽
 “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是否和冉閔有關係?冉閔生前的後趙時期, 石虎喜歡觀看人獸鬥,養了很多猛獸,讓猛士或戰俘與野獸搏鬥。在那個年代“勇力絕人”的冉閔想必也參予。這“格虎”是不是就是 .... 冉閔生前可是最愛矛和戟的。

還有,曹操魏武王死時是完屍的,而西穴出土的“遺骨”隻有首,沒有身,並且頭骨傷痕累累,是不是不像曹操,倒像是被鮮卑人抓去斬首祭祖的冉閔“魏武王”。

前趙:晉惠帝永安元年(304),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北)稱漢王。永嘉二年(308)自稱皇帝,建都平陽(山西臨汾西北)。四年劉淵死,劉聰繼位。晉湣帝建興四年( 316)漢將劉曜攻陷長安,滅西晉。劉曜即位後遷都長安 ,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共傳四主。占據今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各一部。晉成帝四年(329)為後趙所滅

後趙:羯人石勒原為前趙大將,被封趙王。晉元帝大興二年(319)自立為帝,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史稱後趙。晉成帝鹹康元年( 335)石勒侄石虎遷都,占據今河北、山西、河南、陝西、遼寧,勢力曾及於淮、漢。共傳六主。晉穆帝永和六年(351)為冉魏所亡。

冉魏:
晉穆帝永和六年( 350),後趙大將冉閔(漢族)殺羯人自立為帝,改國號魏,都。曾下令殺羯人,曆史上有名的“殺胡令”。占據今河北、山西一部分。永和八年被前燕慕容儁滅亡。

前燕:西晉初年,鮮卑貴族慕容廆曾在遼河流域建立部落國家。其子慕容儁於晉成帝鹹康三年(337)稱燕王,都龍城(今遼寧朝陽)。滅冉魏後,遷都於薊(今天津薊縣),慕容皝子慕容儁稱皇帝。後再遷都於。統轄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 、江蘇及遼寧的一部分 。共傳三主 。晉廢帝太和五年(370)為前秦苻堅所滅 
 

3。 還有人說, 北朝東魏宰相高歡,可能有“魏武王”稱謂,這應當不實。高歡作為北齊的實際奠基者。在鄴城經營多年,使東魏地博勢大。到了東魏進攻西魏的沙苑戰敗,此年高歡又攻西魏,部將侯景與司徒高昂將西魏將獨孤信包圍在金墉城(今河南洛陽市東),河陰(河南洛陽市東北)大戰,東魏敗,司徒高昂和大都督李猛被殺。東西魏在玉壁戰中高歡病倒,回晉陽於武定五年( 547年)正月逝,終年52歲。死後葬於鄴西北漳水之西 ---- 就是現在的磁縣一帶。也就是老鄴縣的北區,----在現在漳河北,京廣線西。 時東魏孝靜帝賜諡號獻武王。三年後,高歡子高洋廢東魏,建北齊,稱文宣帝,天保初年即追崇高歡為“齊獻武帝”,廟號太祖,陵曰義平。高歡孫北齊後主高緯於天統元年( 565年),改諡“齊神武皇帝”,廟號高祖。

後燕: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鮮卑貴族慕容垂稱王,恢複燕國。二年後稱帝,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史稱後燕。後為北魏所敗,徙都龍城(遼寧朝陽)。占據今河北、山西及山東、河南、遼寧的一部分。凡傳六主。晉安帝義熙五年(409)被北燕滅亡。

南燕:北魏軍隊攻占後燕都城中山(河北定州)後,後燕丞相慕容德率眾遷滑台(河南滑縣),並於晉安帝隆安二年(398)稱王。兩年後稱帝,遷都廣固(山東益都西北)。據有今山東、河南一帶。傳二主。義熙六年(410)為東晉所亡。

北燕:晉安帝義熙五年( 409)漢族馮跋據龍城,稱燕天王。據有今河北東北部及遼寧。傳二主。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亡於北魏。 

翟魏:丁零族翟遼在滑台(今河南滑縣南)建政權,稱翟魏,統轄今河南一帶。後被北魏滅。----這個小魏國有沒有哪位叫“魏武王”的, 待考。

北魏:(386年~534年) 鮮卑族拓跋圭所建。南北朝時北方的第一個王朝。東漢末年,鮮卑族的檀石槐政權瓦解以後,許多鮮卑及號稱鮮卑的部落、氏族在今內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帶活動,拓跋部就是其中的一支,又稱“索頭鮮卑”,以遊牧為生。西晉310年,封拓跋猗盧為代公,314年,進封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在(今山西渾源西南)繼代王,立代國。376年,代為前秦所滅。肥水之戰後,拓跋圭於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同年4月改國號為魏,建元登國,史稱北魏,亦稱拓跋魏、元魏、後魏。天興元年(398),拓跋圭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439年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統一北方,是繼十六國分裂之後,在中國北部重建一統的封建王朝。都洛陽。曆十二帝、二王,共一百四十九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 。 ----這北魏有沒有那個叫“魏武王”的?待考。

東魏:(534~550), 從北魏分裂出來。都,據有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魏疆域。曆一帝,約十七年。北魏初年安置在秀容川(今山西朔州北)的契胡人爾朱氏,世為酋長。528年胡太後殺北魏孝明帝元詡,將剛出生的皇女元姑娘冒充皇子立為帝,幾天後另立3歲的元釗為帝。車騎將軍,並、肆、汾、唐、恒、雲六州討虜大都督爾朱榮以給孝明帝報仇為口實,從並州領兵南下,直指洛陽 。528年四月十一日在河陰(今河南洛陽東北)立元子攸為孝莊帝,自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同日洛陽東北門戶河橋守將降爾朱榮。胡太後被迫削發為尼。十二日,皇室、貴族官僚至河橋迎駕 。十三日爾朱榮先派人將胡太後和元釗溺死於河陰,又以祭天名,宣稱天下大亂,孝明帝被害,完全由於朝臣貪婪殘暴、不相輔佐造成,於是縱兵將迎駕的百官王公卿士2000餘人全部殺害,史稱河陰之變/爾朱氏之亂。爾朱榮控製了北魏中央政權。元修永安三年(530)九月,孝莊帝利用朝見機會殺爾朱榮。榮侄爾朱兆從汾州(今山西汾陽)率騎進入洛陽殺孝莊帝,立元恭為節閔帝,爾朱氏繼續控製北方。太昌元年(532),原爾朱榮部將高歡率部滅潼關以東的爾朱氏勢力,殺節閔帝,立元修為孝武帝。北魏政權落入高歡手中。永熙三年(534),孝武帝不願作高歡的傀儡逃往長安投宇文泰。高歡隨即立元善見為孝靜帝﹐從洛陽遷都,史稱東魏。次年,宇文泰在長安立元寶炬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為東﹑西魏。高歡以原六鎮流民為主,住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為東魏政治中心。天平四年(537),高歡發兵西魏,在潼關左邊的小關遭西魏軍襲大敗,大都督竇泰自殺,高歡被迫撤軍。此後,在沙苑之戰(537)﹑河橋之戰(538)﹑邙山之戰(543)中互有勝負。武定四年(546),高歡率十萬大軍圍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戰五十餘天,病倒軍中。次年年初死於晉陽。其子高澄﹑高洋掌握東魏政權。武定八年543,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  。。。 沒有叫“魏武王”的。

北齊:(550~577),東魏高歡之子高洋武定八年543,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稱文宣帝。546年,東魏高澄遷洛陽熹平《石經》五十二碑至鄴。 ...稱“齊”了, 就不會是“魏xxx"了。


4。 磁州的北朝大墓:位於磁縣講武鎮,傳說是曹操習武練兵的地方。小鎮上有一大片墓群,當地百姓都認為這些墓是曹操的“72墳塚”。2007年6月28日,由於南水北調在磁縣發現一座未遭盜掘的東魏大墓。該墓有明確紀年,其墓內壁畫已經有1500多年的曆史。用實物證實了這片墓群其實是東魏時期的皇家墓地,共134穴。該大墓全長25米、深10米,從斜坡墓道向下經過過洞、天井、甬道才進入墓室。墓室近方形,地鋪青磚,頂部塌落。墓室西側壁上有東魏時期的青龍圖,雖曆千年,但彩繪青龍仍栩栩如生。壁畫的下方有190多件陶、青銅、瓷、石等陪葬品,其中彩繪陶俑145件。陶俑有的手握盾牌、有的騎在全副武裝的戰馬上,儼然一副出兵裝扮。墓室內有墓誌。墓主人叫元祜(北魏以及分解的東魏西魏,都是同一家的胡人:以“元”作為第一個字),顯然是北魏的皇族或後裔,葬於東魏天平四年(即公元537年)、官至徐州刺史、死時56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青山如浪入漳州,
銅雀台西八九丘,
螻蟻往還空壟廟,
麒麟埋沒幾春秋,
功名蓋世知誰是,
氣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餘故物,
魏公諸子分衣裘

…看來在宋代,曹公墓並不是秘密。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夾心和不錯的共同盲點就是:--- 你們都相信一家之言。
請問:誰告訴你墓中出土的骨頭是六十歲?

對於同樣一家之說的“就是曹操墓”,舉國質疑,各有觀點;
然而,對於同樣一家之說的“出土的骨頭是六十歲”,結果卻是大家深信不異。

最讓人耽心的事發生了:還把“就是六十歲”作為評介的標準,甚至用作各自質疑的基礎。 --- 這是和我們當前那個“以言治罪”著名案例的判決,犯的都是一樣的邏輯。----選擇性的相信,選擇性的懷疑,選擇性的批判, ....

論證不科學,得出的結論就是似是而非,明顯是一種悖論:你的支持我的觀點,我的又反駁你的觀點,你的觀點何以能成為我的注腳。

各位關注者,是否該拋開“出土的骨頭是六十歲”這個基點。否則,亂相一地雞毛。如果能從新去核實它,幾家共同確定它的真偽,至少不能基於一家的“放射”鑒定。然後再談其他。

科學家的觀點,不錯吧?
混得不錯呀! 回複 悄悄話 不大可能是冉閔,年齡相差太多.墓中出土的骨頭是六十歲. 冉閔是三十二三歲死的吧? 他也不大可能和姐姐或媽媽葬在一起.
夾心 回複 悄悄話 繼續上次的話題.既然曹操死時封了魏武王之銜,是漢獻帝劉家所頒,那麽墓中的石碑可證.但是,為什麽那麽少呢?十年後,卞皇後入葬,此時已是武皇帝,怎沒石碑相對應葬進去呢?卞皇後70歲或者60歲,墓中也沒有啊!奇怪吧.卞皇後好歹要帶進去一些石碑吧,關於曹操的.是不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