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倪光南:《聯想是誰創辦的?》,所辦還是柳辦

(2009-09-18 22:20:39) 下一個

過去兩周,國內IT界最熱鬧的話題,莫過於倪光南院士燃起的“聯想是誰創辦的?”。盡管老倪跟老劉有過節,但該文的觀點基本上與曆史事實相符。因此,我放在這裏以備以後參考。

問題在於:中國人的曆史從來是一個朝代一個敘述。改曆史的事經常發生,一切為我致用。老柳或老柳的部屬把聯想寫成自己一手締造的,這在那個大文化裏顯然是理所當然情理之中。老倪這樣赤裸裸地把人家鐵板釘釘子,也太有點學究氣了。盡管老柳和老柳的部屬已經把國有資產私有化了或至少部分私有化了,那不是少數先富起來的都這樣幹的嗎?!

其實,要是我們說毛主席締造了新中國,鄧小平促成了現在的中國現狀,那老柳的部屬當然可以說柳傳誌締造了新聯想,促成了現在的聯想形態和格局。如果我們說老毛最能代表老中華人名共和國的國家性質,那麽我們可以說柳傳誌最能代表聯想的集團性質。

今天的聯想之於柳傳誌,那是他的努力和奮鬥;今天的柳傳誌之於聯想,那是它的靈魂。所以,轉製、私有化、欺世盜名是一回事,發展、統合、形象就是另一回事。現在的柳傳誌離不開聯想,現在的聯想也離不開柳傳誌,他們已經成為一體了。除非出現一個鄧氏形式的改革.....


倪光南:聯想起家於“所辦公司”還是“柳辦公司”

——聯想創業史探秘

作者:倪光南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時間:2009-9-5
http://www.wyzxsx.com

   
聯想從“所辦公司”——計算所公司起家

最近中科院轉讓聯想股權一事,激發起許多人的好奇心:聯想不是民營企業家柳傳誌創辦的民營企業嗎?怎麽中科院卻變成了大股東呢?

這些年聯想關於起家的宣傳已將聯想描繪成柳傳誌個人創辦的企業。例如 3 月 22 日,柳傳誌本人就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動員大會上宣稱:“ 20 年前,我走出研究所,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一間 20 平米大的傳達室創辦了聯想”。現在媒體上的無數宣傳基本上都是按柳傳誌這“ 36 字”的調子。

為了說明這“ 36 字”是虛假宣傳,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聯想公司最早的“官方文件”——第一個公司手冊和第一個產品目錄。

1985 年初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手冊”寫道:“我公司成立於 1984 年 11 月,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辦的實體公司,全權代表本所開展對外業務服務。公司的宗旨是: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經辦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開發業務,加速科研成果的技術轉移”。 1985 年 5 月的“產品目錄”列出了以“ LX-PC 多功能聯想式漢卡”為首的 29 項,全是計算所的科技成果。由此,人們可以了解聯想創業的關鍵事實:

企業名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
創辦者:中科院計算所;

企業性質:全民所有製;

創立時間: 1984 年 11 月;

企業宗旨:轉化計算所科技成果。

在後來多年的公司手冊上,這些重要信息都沒有變化。例如 1987 年手冊重申公司是“計算所辦的公司”,是“作為計算所的窗口”,並提出了“實行科研、試製、生產、經營一條龍”。 1990 年提出了“技、工、貿一體化”。 1992 年後又發展為“技、工、貿、服務一體化”。這表明公司在創業中,逐步確立了“技工貿一體化”的經營方針。在 1988 年手冊上有公司領導人的照片,按地位排列是:董事長曾茂朝(所長兼),前任總經理王樹和,總經理柳傳誌,總工倪光南等等。這樣,可知公司的董事長和首任總經理都不是柳傳誌。

1988 年,公司拳頭產品聯想式漢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申報書表明,其產權屬於計算所,在創業頭三年( 1985.4 - 1987.12 ),漢卡為公司創造了 1237.5 萬元利潤(包括退稅)。 1989 年 11 月 14 日,計算所公司改名為聯想集團,並由“所辦公司”升級為“院辦公司”。柳傳誌在成立大會上宣稱:“聯想集團以開發成功聯想漢字係統起家並由此而得名”。

要害是誰創辦了聯想?

由此可見,柳傳誌的“ 36 字”在以下方麵修改了曆史:

企業名稱: 聯想從計算所公司改名而來的事實被回避了;

創辦者: “計算所”變成了“柳傳誌”,“所辦公司”變成了“柳辦公司”;

企業性質: “國營企業”變成了“民營企業”,柳傳誌也從“國有經理人”變成了“民營企業家”;

宗旨: 從“轉化計算所科技成果”變成了“個人下海”;

領導職位: 柳傳誌從“第二任總經理”變成了創業領頭人;

起家主要產品: 聯想式漢卡被回避了;

近年來,聯想關於起家的宣傳基本上都是這“ 36 字”的翻版,突出了“柳傳誌帶領 11 人”、“ 20 萬元”、“一間傳達室”、“貿工技”等等,要害是將聯想的創辦者從“計算所”換成“柳傳誌”。

“溫水煮青蛙”

客觀說來,聯想起家宣傳還是很成功的,這可能要歸功於“溫水煮青蛙”的策略,請看他們是如何修正聯想起家史的:

1988 年的公司簡介第四段加入了“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戰,由 20 萬元的創辦費發展到八七年經營額七千萬元;由十一人起家發展為擁有二百二十多人的高科技開發經營隊伍”。這在公司創業史中首先引入了“ 20 萬元”和“ 11 人”的概念。不過當時連公關部都沒有領會其中的深意,在 1988 年底的宣傳手冊上,按照“胡傳奎”模式,將公司起家說成:“公司創辦四年,從小變大了。十幾個人變成了三百多”。當然,這種“錯誤”以後沒有再出現,此後直到 1995 年的手冊,“ 20 萬元”和“ 11 人”越來越突出了。

1996 年:公司簡介變成了“聯想集團創建於 1984 年 11 月”,“由中科院計算所 11 名科技人員以 20 萬元人民幣投資創辦而成”,這時,“計算所”創辦者地位已被“ 11 人”所頂替。

1998 年:公司簡介為:“聯想集團公司是一家以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計算機設備及其相關產品為主、貿工技一體、信息產業領域內多元化發展的集團公司”。這時,“技工貿一體化”的方針已被”貿工技一體”所頂替。

……

這樣,經過十多年的精心策劃、逐步演變,“柳傳誌”終於取代“計算所”成為聯想的創辦人,聯想從“所辦公司”起家變成了從“柳辦公司”起家 .

企業創始人問題

計算所公司作為改革開放下,科技體製改革的產物,除創辦單位計算所外,也許可以承認一些創始人,但這應當有令人信服的依據,比如根據貢獻、職務、進入公司的時間等等進行綜合評估。

計算所公司當年並沒有舉行任何成立儀式,而且加入公司既不需要轉人事關係,也不需要挪工作場所——仍在計算所裏。公司中曆來沒有劃過線,將人員分成“創始人”、“非創始人”。如上所述,“ 11 人”概念是 1988 年手冊才出現的,從未在領導層中討論過。

即使今天聯想將這“ 11 人”抬高到頂替“計算所”的創始人地位,這“ 11 人”也沒有享受到真正創始人的待遇,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都是誰,其中離開公司的早被遺忘了,還沒有離開的也沒有多分股份。而且“、這“ 11 人”隻有“匿名權”,連王樹和都要把“第一人”的名分讓出來給柳傳誌頂替。他們充其量隻是“虛擬創始人”,是柳傳誌要取代計算所做聯想“唯一創始人”的一個“托”而已。

大股東的寬容

在聯想“煮青蛙”式的起家宣傳過程中,大股東的寬容客觀上助長了這種行為。

當柳傳誌在那次大會上發表這“ 36 字”時,主管公司的中科院某局長正在台上聽著。他發言時雖然指出,“上世紀 80 年代,……中科院又率先實行‘一院兩製’的運行體製,以自主知識產權出資參股,成立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表明當時的“所辦(或院辦)公司”是實行“一院兩製”的運行體製的產物,不同於科技人員自發下海辦的公司,但他並沒有正麵反駁這“ 36 字”。

大股東的寬容還表現在:為了提高柳傳誌的聲譽,竟任命他這樣一個畢業後隻做了幾年科研輔助工作的人去當中國計算機領域最大的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所所長,並讓一個不要技術、主張“貿工技”的聯想公司去管計算所,這就是全國聞名的“兒子管老子”。柳傳誌當上所長後不管科研,計算所每況愈下,最後隻好由李國傑院士接替所長,計算所才重新興旺起來。 1997 年,大股東又將屬於計算所的、中關村核心地帶的 8 萬平米科研用地交給聯想去經營房地產,辦了“融科置地”,現在成了“聯想控股”利潤的主要來源。

盡管計算所為關愛、培育聯想這個“兒子”,傾注了知識產權、商譽、場地、設備……,甚至全部地皮,但這個“兒子”長大後除了認“老子”的“ 20 萬元”外,其它概不認賬了。

漠視自主知識產權的後果

為聯想帶來第一桶金的聯想式漢卡是計算所的知識產權。正如中科院局長在上述講話中所指出的,這種知識產權是當時研究院所貫徹“一院二製”、“出資參股”辦高技術企業的主要資產,盡管限於當時曆史條件,在工商注冊中沒有體現出來。

但是,聯想的宣傳從不承認這一知識產權;聯想“認股權”中也沒有為這一知識產權分一分錢。此外,聯想的宣傳還刻意抹殺這一知識產權,宣稱 1985 年底,公司通過“搬機箱”、“流大汗”,掙了“ 70 萬元”,再去開發聯想式漢卡,企圖抹殺漢卡是計算所積累了十多年的知識產權的事實。

試問,如果漢卡是用 1985 年底的利潤去開發的,怎麽能在 1985 年 5 月就推出漢卡產品呢?另外,當時大學生畢業的工資也隻有 46 元,假如公司員工“搬機箱”也能掙到這樣的工資,那麽,當時公司維修部的 10 幾名員工要掙到這 70 萬元需要連續“搬機箱”達 100 多年!實際上,這 70 萬元正是依靠了聯想式漢卡,使公司贏得了中科院的 500 台微機(帶漢卡)的合同所掙來的!

一方麵,聯想漠視自主知識產權,另一方麵,聯想又用高價去買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這種方針導致聯想至今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在金融危機中表現出抗風險能力不足。

總之,在聯想 25 年的今天,我們應當實事求是地總結聯想起家的經驗,總結“產學研相結合”的經驗,還聯想起家的本來麵目,維護科技體製改革的成果。

 

圖 1. 最早的公司手冊( 1995 年初),以計算所主樓作為公司形象,突出了“所辦公司”依托計算所、為計算所轉化成果的宗旨,十多年來公司開發人員都在這棟樓裏工作。

 

圖 2. 公司第一個產品目錄( 1985.5 )列出了以“ LX-PC 多功能聯想式漢卡”為首的 29 項,全是計算所的科技成果,並無後來宣傳所說的“旱冰鞋”、“彩電”之類。




圖 3. 1987 年手冊,封麵是以計算所車庫改造的公司門市,重申公司是“計算所辦的公司”,是“作為計算所的窗口”。

 

圖 4. 1988 年剛當上總經理不久的柳傳誌還謙虛地站在“前任總經理”王樹和的邊上,但在後來的宣傳中,王的名字從媒體上消失,柳傳誌成了創始帶頭人。


 

圖 5. 聯想式漢卡的國家獎申報書上記載,“主要完成單位”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頭三年為公司創造利稅 1237 萬元,說明聯想的第一桶金是用計算所的知識產權創造的。

 

圖 6. 1996 年手冊在前些年逐步修正公司創業史的基礎上,終於完成了由“ 11 人” + “ 20 萬元”頂替“計算所”作為聯想創辦者的轉變,從此,聯想創業史帶上了“胡傳奎”式的傳奇色彩。


 

圖 7. 獲得計算所 80000 平米科研用地後,聯想辦了“融科置地”房地產公司,蓋的都是麵向跨國公司的高檔樓宇(圖上的 A 座、 C 座已建成)。原物主計算所被擠到地皮的邊緣。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 烏有之鄉 http://www.wyzxsx.com

 

文章錄入:shijian2008,  責任編輯:shijian

zitn97從來沒看得起聯想,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淘汰是遲早的事,自己還牛逼哄哄的,就是個“賣花布的”!!2009-9-7 14:01:393分
yi223s我們一度被蒙蔽,此後,還將繼續被蒙蔽!!2009-9-7 8:18:373分
山那邊有路麽河南博愛的月山啤酒集團公司前身也是集體所有製企業,在私有化的歪風催動下成了現在的私有企業!而這個企業除了國家上億元貸款現在已是資債難平卻活的很瀟灑!走資派走的真快呀!2009-9-6 22:27:273分
ycq11浙江萬向也是這樣,把集體的蕭山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現在改宣傳為魯冠球個人與另五人搞的“民營”企業了。2009-9-6 0:01:455分
coray聯想也就這麽回事了,一個組裝機商,沒什麽核心技術。柳先生現在被捧得,我就沒看出他到底哪裏牛。就像被捧上了天的季羨林先生一樣,我確實不知道他除了會雜憶還搞過啥2009-9-5 23:31:023分
難得猴子我一直關注聯想,很遺憾的是,在聯想戰略發展的緊要關頭,核心突出的就是一個"貿"字,重"商"大於一切,乃至後來的培養的接班人楊郭;收購IBM,成立聯想控股等一係列的戰略舉措,無不圍繞一個商字和營銷渠道,至於無法複製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創新,似乎沒有什麽影響,柳倪之爭實際上是企業發展戰略方向舉措之爭,但是我想說的是,一個以計算機為主的集團,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獨特服務,它還能夠生存多久?柳傳誌的商業感覺是不錯的,很可惜的是,缺少對核心技術創新獨特技術服務憂患性和前瞻性,聯想未來的接班人不單要繼承這種商業感覺,更重要的是彌補它的先天缺憾,不然.已經像大象般的聯想在各種未知的危機麵前,轟然倒塌決不是危言聳聽.2009-9-5 22:36:143分
jinhuizifu50靠歪曲曆史保不住中國人自己的聯想,正本清源很有必要。2009-9-5 20:29:545分
問蒼茫有些人過於迷信資本主義商業市場模式了。
奇了怪了,當年讀書上政治課時,聯想都跟海爾之類的一起,被當作國企改製市場經濟搞活的典範,何以現在竟有這麽多人以為聯想是私企呢?
2009-9-5 20:29:303分
sdgm越來越瞧不上聯想,倒不是因為它對起家史的歪曲,看看吹上天的聯想收購IBM,跟央視的大褲衩有得一拚!2009-9-5 19:53:163分
憂國匹夫更正:當時的本科生畢業後工資51.5元,這是3類地區標準。北京是6類地區,工資還要多些。2009-9-5 19:39:173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