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懷沙的履曆也造假 (by 李輝)

(2009-02-19 01:54:19) 下一個


寫在前麵:我很喜歡看文懷沙,尤其在他主編《四庫文明》巨著之後。
      由於《四庫文明》要媲美《四庫全書》,他的名氣大了,議論的自
      然也多了。從那時候開始,質疑文懷沙本人、他的文字、尤其《四
     庫文明》的文章和報道就沒斷過。

   人品歸人品,學問歸學問。李輝的文章說的是他自己知道的那一麵
   到底是真是假,我們無從考起。但他敢於真槍真名跟大名家叫板,
   想來離事實大概也不遠。

   馬道夫可以造假騙人暢通無阻,因為有那個瞞天過海的金融環境,
   有那個本來就建立在沙灘上的金融製度,有那一係列的論虛作假的
   金融產品。---- 整個體係從裏到外、從內容到表象,就沒一點是
   真的。

   如果文懷沙的履曆是假的。我們不免會想到,那種社會環境、那種
   社會風氣、那種文化製度、那種人文表現,造假司空見慣非常正常。
   不造假就成不了人上人,就難得出人頭地,甚至不可能生存---- 從
   上到下,從權貴到貧民,從大學到到奶廠,從教授到導演,不造假
   成了不現實,不造假成了不正常。因此,多一個造假的文懷沙履曆,
   也就沒有什麽出奇了。 


————————————————————
附錄:      文懷沙的真實年齡及其他   
 
                      ----- 作者 李輝  發表於《北京晚報》2009.2.18

1,三個疑點

    這些年,特別是進入新千年之後,文懷沙先生頻繁亮相於電視、報紙、網絡各種媒體,故事越講越生動,名頭也越來越大、越來越響了。

在各媒體發表的自述或專訪中,此公生平的耀眼傳奇引人注目者,主要有三點:一,自稱出生於1910年,故今年已被媒體稱作“百歲老人”;二,自述“文革”經曆,係因被打成“反革命”而鋃鐺入獄,同時,又因寫藏鋒詩“反江青”而被視為“英雄”。三,被譽為“國學大師”、“文史大家”、“楚辭泰鬥”。

事實果真如此嗎?

2, 1910年出生,還是1921年出生?

    近些年,在接受記者采訪或演講中,文懷沙都自稱為九旬老翁,年表中所寫出生時間為1910年1月。但我所了解的情況,卻大相徑庭。

    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退休,文懷沙工作過的單位與呆過的地方主要有三處:1,1953年前,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擔任編輯;2,約1953年調至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現與中央實驗話劇院合並為中國國家話劇院)任劇本編輯;3,1963年底入獄勞教至1980年釋放回原單位,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離休。

    據查人民文學出版社五十年代初的第一本花名冊,文懷沙的出生時間填為“1922年”;據中國國家話劇院記錄,其出生時間填得更為具體:1921年1月15日; 1963年12月被判勞教時,年齡記錄為“43歲”,推算一下,出生時間也在1921年初。三處記錄的出生時間雖略有差異,但相差不到一年。

    因此,有一點可以明確,即:在2009年的今天,所謂“百歲”老人,真實年齡應是88歲左右。

    年齡虛報近一輪,是為了便於給早年經曆加上一個又一個耀眼光環。突出的一個光環是:文懷沙多次自述中稱章太炎是其老師,故與魯迅是前後弟子。

    據查,1934年秋天,67歲的章太炎由上海遷居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1936年6月14日,病逝於蘇州。但在1963年文懷沙的勞教記錄中明確寫到,他是“1941年上海太炎文學院肄業”。如果他出生於1921年,1936年才15歲。另外,章太炎去世之後,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是否繼續辦,文懷沙“肄業”的“上海太炎文學院”與之是什麽關係,是否為同一學校?也有待考證。即便是同一所學校,也應是在1937年抗戰爆發後,由蘇州遷至“孤島”上海。按此時間推算,當文懷沙入學時,章太炎早已去世。 

    由於年齡提前了近12歲,抗戰期間的經曆也就容易豐富得光芒四射了。如,其年表所記:“一九三八年 二十八歲秋,於重慶作《聽雨》詩:‘滴滴更絲絲,江樓聽雨時。一燈紅豆小,此夕最相思。’柳亞子評曰‘詩出王摩詰而勝之。’”實際上,此時他還在上海念書,隻有17歲,如何在重慶與柳亞子交往,得柳亞子如此嘉評?

    年近九旬之翁,美髯飄動,步履輕盈,思路敏捷,皮膚滑潤,已相當了不起,足可誇耀,大可不必多說一輪十二年。虛擬年齡,於天,於父母,似均為不敬。如果僅僅限於自家庭院,別說虛增十二歲,就是自稱二百歲、五百歲,也是個人之事,不必較真。但是,如果以 “百歲”之假,行大做商業廣告之實,對消費者無疑有誤導和欺騙之嫌。一旦進入文化史範疇,人際交往與學術軌跡就非一己私事,那就更有必要細加訂正,予以澄清。

    3,到底為何入獄?

  文懷沙的“文革”經曆,特別是多年牢獄之災,受他的自述影響,媒體的不同版本大同小異,故事神奇,繪聲繪色,被渲染為英雄般的壯舉。

關於其入獄原因,一篇報道說:“文懷沙曾經在1966年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和‘老右派’,因為在一次公開場合說了鄙視江青的話,於是被抓到秦城監獄,之後又被流配到西北。” 另有一處報道稱:“在1974年,文老曾被扣上‘反毛澤東思想’罪名入獄。”

    這些敘述都不符合史實。

    首先,文懷沙不僅從來沒有被打成“右派分子”,相反,在批判“右派分子”時表現得十分積極與激烈,吳祖光先生在生前曾多次對人(包括我在內)說過, “反右”時他最不能原諒的人之一就是文懷沙。劇作家杜高先生,五十年代與文懷沙同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工作,作為“吳祖光小家族”中的主要成員而被打成“右派分子”。他回憶說:“在1957年批判吳祖光和我的大會上,文懷沙表現得非常積極,慷慨激昂。他指著吳祖光的鼻子說:‘你就是現代的西門慶,專門玩戲子。’他這是拿吳祖光與新鳳霞的結婚說事。當時把我們氣死了。”(2009年2月10日與李輝的談話)

    其次,所謂“1966年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和“1974年因‘反毛澤東思想’罪名入獄”的說法,同樣不成立。

    在北京文化界,知情者都清楚,文懷沙早在“文革”爆發前的1963年年底,就已經被判處勞教。其罪名不是“政治問題”,而是其它原因。據知情者回憶,逮捕文懷沙的宣判大會,1963年年底在東單的青藝劇場(90年代因修建東方廣場而拆除)舉行,青年藝術劇院的不少人都參加了那次大會。查閱史料,他的罪名定為“詐騙、流氓罪”(其罪詳情為:自五十年代起冒充文化部顧問,稱與周恩來、陳毅很熟,與毛主席談過話,以此猥褻、奸汙婦女十餘人。)。先是判處勞教一年,1964年5月正式拘留,後長期在天津茶澱農場勞教,勞教號碼:23900。他從來沒有關押在秦城監獄,直至1980年4月解除勞改。沒有聽說他的勞教是冤假錯案而得到平反,但他的年表如今卻寫為:“1978年,在胡耀邦的親自過問下被釋放。”

     由此可見,“文革”期間文懷沙並不是因為政治原因而入獄,也沒有被關押在秦城監獄。

    關於文懷沙在“文革”中的經曆,敘述得最生動的莫過於寫藏鋒詩“反對江青”的勇敢之舉。  

    正好梁效寫作班子缺人手,一個朋友想要搭救他,就讓文懷沙給江青寫一封信,表示悔改和感恩,若能成功,這個朋友將會幫助文老結束監禁和勞改生涯,並且可以進入梁效寫作班子,生活待遇也相當優厚。……文老對“四人幫”的倒行逆施實在看不上眼,忍不住寫下這樣一首詩“沙翁敬謝李龜年,無尾乞搖女主前。九死甘心了江壑,不隨雞犬上青天。”其中每句第六字連起來讀乃是“龜主江青”。當時江青看後隨手就把這首詩扔到了沙發上,可能覺得沒什麽,這一點卻被王洪文看出來了。 

    故事實在太生動了!無法考證其真實性。讓人生疑的是,按照當時他的處境,即便真有此詩,又如何能到達江青之手?他又如何知道江青將之“扔到了沙發上”,她沒有看出這是一首“藏鋒詩”,王洪文反倒看出來了?

    關於這一“英雄”般的吟詩行動,徐晉如先生在其博客《士林見聞錄》中有雲:“又謂其在獄中拒入梁效,且報以詩雲……此詩每句第六字連讀,則為‘龜主江青’也。據雲至今懸於文家書房。然此事純係文氏自造,卽古史辨學派所謂層累之曆史也。”

    我讚同徐先生的判斷。

    層累曆史固然可以為編造者增添光環,但我們如何告慰那些在“文革”中真正受到迫害的英雄們的在天之靈? 
 
    4,是國學大師、楚辭泰鬥嗎?

    一個人是否為國學大師或文史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似不必過於較真 
將文懷沙稱為“國學大師”“楚辭泰鬥”的主要依據,是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整理出版過《屈原集》以及隨後陸續出版的《九歌今釋》等。但是,有知情者就此發表過不同看法。
 
   五十年代初,舒蕪先生與文懷沙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共事,一同參與了整理出版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工作。據舒蕪在《老吾老》(載《萬象》2008年第10期)一文中回憶,當年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的馮雪峰先生,安排編輯部同人各選一種古典名著自任整理,探索“以馬列主義指導古典文學整理出版”,其主要工作是校注。舒蕪指出:“包括《屈原集》整理者文先生在內的顧、汪、張、文、李、舒、黃幾位整理者,都不是作為專家被聘請來,而是作為本社編輯人員被交派下編輯任務。從時間順序來說,他們每一個都可以說是新中國整理某書的第一人,但這個‘第一’完全不包含價值意義,不是開辟者、創始者、奠基者的意思。”他還說:“ 這幾本書陸續出版,除四部長篇小說外,其實都隻是薄薄一本,注釋完全是簡單通俗式的,那時講究普及,談不上什麽學術性。”即便如此,文注《屈原集》問世後,隨即受到過其他專家的批評,而“文先生一出手就這樣砸了鍋,隨即調離人民文學出版社”。

  關於《九歌今釋》等書,柳白先生在其博客上發表“:紅塵過眼錄之十”《文懷沙、“文革”中恐怖的“西糾”、聶紺弩、江青》,其中寫道:雖然,沙之白髯飄飄,仙風道骨之貌,極易“醉”倒某些人,但是學界知其底數的人則都明白,文的楚辭學問至多可抵一名中學教員。

    僅以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其《屈原九歌今繹》(以下簡稱《今繹》)為例,即遭到諸多學者質疑。在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楚辭研究論文集》中,李一氓和黎汝清先生對文懷沙的《今繹》提出批評。

    李一氓說文的“譯文非常不連貫,僅是有一句譯一句,前後句無照應,甚至一句中的兮字上下脫節。有些地方譯者更是沒有深刻的了解原文”。

    而黎汝清的文章則對沙的《今譯》有如下批評:“還必須指出的是,有的文法也欠通……” 

    上麵二人所談,均依據史實,且有當年黑白文字為證,當不謬也。

最近,我請湯序波先生編選其祖父湯炳正的書信集以備出版。湯炳正先生是真正見過章太炎受其親授的弟子,通信集中即有寫給章太炎的夫人的一批信。湯先生是學界公認的楚辭專家,曾任中國屈原學會第一任會長。湯炳正生前在1988年致湯序波的信中寫道:“從報刊上看,不少人的學術成就並不大,卻由於大事宣揚,名氣很高。我一向反對這一套,現在看來,應當注意。你所提到的‘沙翁’,大概是指‘文懷沙’,此人學術水平不高,僅僅翻譯了幾篇屈賦,怎能與郭(沫若),遊(國恩)二公並稱呢?”湯先生所言,與舒蕪、柳白先生所述,可以幫助我們解開疑竇。

    如今,口述實錄盛行於各媒體報道及出版物,為曆史研究、傳記寫作等提供了許多重要素材。但是,魚目混珠,良莠不齊,同樣讓人感到憂慮。在此情形下,人們特別是媒體中人特別需要認真甄別,嚴肅對待,警惕一切可能的編造並以此混淆視聽。

    於是,草就此文,求教於文懷沙先生,求教於讀者和各媒體同仁。並希望拋磚引玉,使時間脈絡漸趨清晰,曆史盡可能接近於真相。

          完稿於2009年2月12日,北京

----------
李輝: 畢業於複旦大學。現為《人民日報》文藝副刊編輯,傳記文學作家,出版策劃人。作品曾獲魯迅文學獎。作品有:《蕭乾傳》,《世紀悲歌》,《秋白茫茫》,《巴金論稿》,《監獄陰影下的人生》,《恩怨滄桑》,《人。地。書》,《深酌淺飲》,《滄桑看雲》,《殘缺的窗欄板》,《風格即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