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如火如荼地進行。一周了,加拿大還是“大鴨蛋”--- 與獎牌無緣。這不僅讓300人的加國代表隊難過,也讓加國國民難堪。君不見加拿大的現場轉播媒體,整天酸溜溜地,不是說人家從小靠國家培養,就說人家都是全職的而非兼職的。雖說講的都在理,可總不能掩蓋自己的悲酸。說時遲那時快,今天,在女子48公斤級自由摔跤比賽中,加拿大終於奪得了她的第一枚金牌。舉國歡騰。
亞裔人正在書寫加拿大的新時代
奪魁的女子黃嘉露(Carol Huynh),父親出生於中國廣東,三歲移民越南。母親是越南華僑後裔。在越南戰爭後期,全家以難民身份抵達加拿大BC省。她生長在加拿大,典型的華裔CBC。15歲中學時代開始摔跤訓練,1998考入SIMON FRASER大學攻讀心理學,同年加入國家隊。曾獲2005年世界大學生賽冠軍,2006年黃金賽冠軍,2007年泛美國家賽冠軍,2003年世界杯銅牌,2006年世界杯亞軍。2007年由於先生的工作關係,她也從溫哥華搬到了卡裏加利。
在加拿大很多領域,亞裔人都表現得非常優秀,為加拿大譜寫著新的曆史篇章。黃嘉露用自己的方式為加拿大作出了貢獻。她說,她愛摔跤,她未來的目標是當一位運動員心理醫生。
當她站在領獎台上,當加拿大的國歌響起,當楓葉旗冉冉升起,她情不自禁地為自己、為家人、為加拿大這塊美麗的土地留下了她激動的淚水。此刻,她對艱辛的感受和對榮譽的感慨,恐怕不是那些加國政要,甚至於加國子民所能理解的。舉國為她歡呼,人們為她所感動。20多年來,我也生平第一次為(她帶給的)加拿大的榮譽留下了眼淚 --- 一個追求和平的泱泱大國,有時候認真得迂腐,就連一麵小小的金牌,都來得如此的不容易。
參加國家隊要交費用
在加拿大要學一技之長,都要自費的。鋼琴如是,跳水如是,體操、滑雪、滑冰、摔跤也如是。更讓你想不到的是,除了籃球、冰球、曲棍球等大項球類有俱樂部形式之外,一般的體育項目的比賽,都要自費,就連你要加入國家隊參賽,也要自費。人人都有望做狀元,人人都是國家級的!即使你的成績是國家級的,你也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因此,所有的訓練是自費的業餘的,比賽是自費的業餘的,每個隊員都是100%的自費的“業餘的”。
一個老冠軍的呼籲
由於體育製度的不同,國家間的競技實際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然而為什麽有著類似國情的澳洲,人家表現得就令人滿意?為什麽?不僅民眾質問,而且專家們也極力表達不滿。連媒體也開始抱怨,“加國無緣獎牌的十大理由”成了今天主體媒體評論的要點和民眾埋怨的集中體現。那個號稱要抵製北京奧運開幕式的加拿大總理也急了,現打現賣到東部的紐芬蘭省宣布一個體育撥款。
七十年代中國體操冠軍李詠梅,比李寧、李小平、馬豔紅還要老一輩。她在加拿大執教體操十多年了,辛辛苦苦地為加拿大培養了大量的業餘體操隊員。麵對媒體,她向全民訴說著加拿大體育界的艱難。她說,那些業餘隊員不是沒錢交不起參加國家的比賽,就是成績優秀了跑到美國的俱樂部去了。她感慨地說,加拿大天天在為美國作嫁衣裳。
她還明白直接地批評政府,是他們的不作為,造成了加國體育界的難堪。類似每年n次的同性戀大遊行,市長、省級、聯邦的政要都屁顛屁顛地跑到現場去捧場。然而,在她十五年的帶隊參賽和擔任加國裁判的生涯中,即使是在溫哥華舉行的世界錦標賽,她也從來沒見過哪級政要會跑來捧場,他們根本沒有把體育比賽當會事。對於政府花那麽多的錢搞毒品注射屋,她也呼籲應當拿那些錢來讓他們戒毒才是正途。隻要拿出毒品注射屋的3分之一來投資體操,三年內就可以跟上世界。
她呼籲說:要想馬兒跑得好,就必須叫馬兒吃得飽,還得要馬兒吃得好。不僅應該讓她們有機會參加各級大賽,而且還應該給那些得到好成績的一定的待遇。隻有讓他們留下來,加拿大的體育才有望和別的國家去持續地競爭。
正在北京奧運推銷加拿大冬奧的BC省長,也無不感慨地說,加拿大政府現在是到了應當考慮在運動員身上加大投資的時候了。
--------------
附錄: 1)。8月16日,是加拿大的好日子。在黃嘉露為加拿大拿下第一枚金牌的同時,加拿大選手戴維.考爾德和斯科特.弗蘭德森在男子雙人單槳項目中為加拿大拿得一枚銀牌;接著不久,在女子自由式55公斤級摔跤中,加拿大選手費爾貝克奪得銅牌,使得加拿大在獎牌榜上進入第22位。
2)。
看看這些老外運動員的真正職業:
賽艇女子單人雙槳冠軍,德國人斯托姆波羅斯基,29歲,已婚,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畢業於德國時裝學校。
女子花劍個人銀牌得主,意大利人特裏利尼,34歲,已婚。職業是森林護林員。大學所學的專業是物理教育。
射擊女子飛碟多向冠軍,澳大利亞人巴羅奇,31歲,職業是“農業保護官員”,大學所學專業是農業科學。
舉重女子53公斤級銅牌得主,哥倫比亞人莫斯奎拉,35歲,職業是藥劑師。此人30歲才開始訓練。
柔道女子負78公斤級冠軍,日本人阿武教子,28歲。大學所學專業是法國文學,目前的職業是警察局的警官。
男子跳高亞軍,美國人海明威,32歲,已婚,他是某公司的銷售主管。此人平時主要的訓練方法是打籃球。對了,他確實與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有血緣關係,算是海明威的一個遠親。
男子鉛球亞軍,美國人尼爾森,29歲,目前的職業是財政谘詢顧問。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時,他在奧運村裏的一家咖啡店和夜總會裏打工。他在整個高中和大學期間所從事的主要運動是橄欖球。
射擊女子飛碟雙多向冠軍,美國人洛德,年齡25歲,大學生,所學專業是“動物和獸醫科學”,其最大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獸醫。
男子單杠銅牌得主,日本人米田功,27歲,上班一族。在業餘時間裏進行訓練。
奪得了四枚遊泳金牌的美國人菲爾普斯,年齡19歲,大學生。他每天訓練隻有兩個小時,周一,三,五加倍。如此少的訓練並非是他偷懶,而是因為他要上課,遊泳訓練隻能在課餘時間裏進行。
遊泳女子100米蛙泳亞軍,澳大利亞人漢森,26歲,其職業居然是“學生/保姆”,所學專業是“市場,通訊和社會學”。
男子50米自由泳冠軍,美國人霍爾,今年30歲,平時喜歡彈吉它。他16歲才開始進行訓練。這幾年他一直在他自己創辦的一個小型遊泳俱樂部裏進行訓練。
射擊女子50米步槍3x20銀牌得主,意大利人圖裏西尼,35歲。職業是律師。大學所學的專業是法律。
女子200米蛙泳金牌得主,美國人比爾德,年齡23歲。大學所學的專業是“零售及營銷科學”。其最大的興愛好是室內裝潢設計,她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室內設計專家。
女子100米仰泳冠軍,美國人考芙琳,年齡22歲,大學生,所學專業是心理學,興趣愛好除了遊泳還有衝浪和做菜。她的日常作息如下:每天清晨開始進行遊泳訓練,兩個小時,然後去上學,下午放學後再訓練三小時。
女子七項全能銅牌得主,英國人索瑟頓,28歲。職業是“銀行辦事人員”。
舉重女子75公斤以上級銅牌,波蘭人弗洛貝爾,23歲,職業是園丁。
其實中國體育的機製並不好,對少部分體育尖子投入大量資金,拿那麽多金牌並不能代表廣大民眾體育水平就高,這些錢轉投入普通民眾的教育,醫療領域更有實際意義。
不知道你看cbc新聞跟帖討論?也是在討論Carol的家庭背景,我看了所有跟帖,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她是為加拿大的光榮,哪個族群並不重要,因為加拿大除了原著民,都是移民。還有人認為“移民”及“第二代”移民的說法帶有種族主義的特點,列舉了納粹德國。很多人討論的核心點就是有中國背景的人認為她是中國血統,而越南背景的人認為他們家庭是越南的“戶口”當然是越南裔加拿大人。the globeandmail,CBC等媒體介紹了她的背景如博主所講。來到這裏安家落戶了,就別把自己當局外人,看奧運也給加拿大運動員加個油,和同事分享加拿大奪金的感受。總是人在曹營心在漢,太辛苦。你同意嗎?
加拿大英文媒體為什麽要強調她家的船民背景?她是加拿大生的,不是嗎?為什麽不說白人運動員的背景?她父母在越南被人稱為華人,到了加拿大也是華人,不對嗎?
再倒, 人家的家人說過,我們在越南的家人也很高興。 這是華人傳媒采訪這位冠軍的家人時他自己說的。
不好意思, 我隻說一句,反觀中國的專業運動員,拿到獎牌的,不少退役後連吃飯也成問題, 不要說沒拿到獎牌的了。
說是傳媒, 還不如說是trans媒
越南裔=ethically Vietnamese
Carol Huynh (born November 16, 1980) is a Canadian freestyle wrestler.Her mother, of Chinese heritage, was born in Vietnam; her father was born in China but moved to Vietnam as a young child
如果意大利辦奧運的話,我覺得peter mansbridge一定不會在開幕解說的時候抓著總理勾結意大利黑手黨, 或者1/4的意大利人熱衷換妻的話題不放的。
尷尬不尷尬去問問你們總統,就這點籌碼還抵製奧運,少個加國跟少幾十個觀眾沒差別。
到時候會有人像你一樣說:加拿大真尷尬,竟然要意大利人為它奪金?
什麽鬼話?入籍加拿大的人就是加拿大人,不要總把自己孤立成局外人!畢竟入籍加拿大的華人,當初就是來做臥底的,是極少數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