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9)
2007 (150)
2008 (104)
2009 (87)
2011 (165)
2013 (141)
2014 (167)
“樓下噴泉的小廣場,引來了很多散步,聊天,或者什麽都不幹,就是曬太陽的人們。 一對兒雙胞胎和他們的父親,坐在我前麵的圓桌上,吱呀的說話。大一些的男孩子就沿著噴泉邊沿跑。還有些人在噴泉前麵照相,流水嘩啦嘩啦。
------這是一個名叫明亮的女子坐在早春的陽光下,伴著流水聲,讀著一本讓她增長智慧和知識的世界名著《世界文明史》。這種場景,不知謀殺了多少路人的菲林,真是羨煞我也。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的弟子 Will Durant( 1885 - 1981 )在完成名著《哲學史》之後,與夫人花了40年的心血才完成的巨著。全書11卷。 第一卷《東方的時代》( 1935 年出版) ,最後一卷 《拿破侖時代》( 1975 年出版)。
麵對這樣浩瀚的巨著,讀者不僅為作者超凡的知識所折服,深感其結構龐大,語言優美;而且為作者的冒險精神所感動----那是多少史學家忌諱的泛論結構。
麵對這篇英文巨著,孤草小姐說: 如果是我,估計看個兩三頁就束之高閣了,待退休後再讀,如果是借來的呢?也許會多看個幾頁,爭取找個書不值得看的證據,然後悻悻然去還書,....
我大抵受科學家故事的影響太大了,對科學結構性的懷疑成了習慣。總喜歡用批判的眼光讀書。沒辦法,狗眼看人低。
我借過幾本小杜(Durant)的書。不喜歡。正像孤草說的,我想那時我也給自己找過幾個理由,
一是覺得人家翻譯太差。不知是咱的哲學沒學好,還是他的中文不夠白話,咱讀的是非女非男。
二是作者的觀點太帝國---陳舊得跟現代差的太遠。好多觀點讓我懷疑他的作為。當然他的哲學史就不一樣了,還是要讀的。
三是很多東西牽強附會。不求甚解,隻是在組織一本書而已。這大概就是多數史家批評之所在。
四就是又臭又長。不善記憶的咱,有時候讀後麵忘前麵,真不知所雲。
這也可以歸納為我對所有巨著的恐懼之症結。
例如,Will Durant在他的“文明的定義”裏列了四大因素:經濟的供應,政治的組織,倫理的傳統,以及知識於藝術的追求。著題目也真的太大了,牽連太多了,連他的論說都鋪滿了矛盾。
例如,他沒有承認至少沒有強調,隨著他講的,人類經濟供應的全球一體化,其暢通不必懷疑;政治組織之嚴密且越來越全球霸權化,大概也是大勢所趨;然而人類的倫理傳統和人類的追求卻越來越墮落,這和他講的文明的前兩個原因又有什麽必然關係?
一個農民是不會做微積分,那麽,是否就表明一個會講微積分的教授就一定比那農民的倫理和追求更文明?是否那農民就一定比那教授的倫理和追求更墮落?----顯然不是。
我們隻好反過來看作者的著述立場。可能他是以大一體大帝國的思想和曆史為主軸的。在那個時代,是顯見的和沒辦法的事。任何東西大概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何況“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這樣再來看他的觀點,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他的有些觀點還是值得參考的。隻不過是在大海裏撈針太難了。真不如看一些小領域裏的大家寫的小冊子,一句話,一件事,淺顯易懂,更能讓我們這些粗人心領神會。大概這就是我這種懶人讀書的訣竅和不求甚解的原因。
反過來,很是佩服明亮的精神,可以在明媚的陽光下讀這種生澀的東西,以及麵對這種巨著所表達的勇氣。
看來讀書還是要講環境講心情的。
我也需去找個好環境好心情試試。
• 我家有個“哈利波特”迷。每本必買。但真全讀了?沒有!
• 問了身邊4個名牌大學曆史係畢業的PhD,每個都說翻過但從來沒有讀完過《世界文明史》11卷。
• 斯坦福的Knuth寫了四卷書,拿了最高的圖林獎。10多年來,我周圍沒一個全讀過的。
英國一項最新調查結果,英國人選出的最難讀完的暢銷書當中,J·K·羅琳的小說《哈利·波特與火焰杯》、貝克漢姆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自傳榜上有名。
小說類中,首位是皮埃爾的《維農少年》,該書曾獲得2003年度的布克獎,但35%的受訪者說自己無法讀完它;排名第二的是羅琳的《哈利·波特與火焰杯》(32%);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以28%排在第三位。
非小說類書籍中,難以讀完的是,英國前內閣大臣戴維·布倫基特的回憶錄《白文傑錄音帶》居於榜首(35%);克林頓的自傳《我的生活》次之(30%);極暢銷的球星貝克漢姆自傳《我的立場》排在第三位(27%)。
調查顯示,普通讀者一生在書本上的花費超過4000英鎊,但55%的人承認,他們買書隻是為了裝飾,並不是因為真正想看書。此外,僅24%的人每天抽出時間閱讀,而48%的人說他們因為太累而無法閱讀。
"去找個好環境好心情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