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別人眼裏的中國(5):中印文人原則的差距

(2007-01-15 15:48:38) 下一個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首先一定是個胸懷寬闊的、能聽不同意見的民族。無論是友人、敵人、還是外人,無論是左派、右派、中間派,無論是善意、惡意、還是他意,他都能夠靜下心來看看別人的文章,洗耳恭聽一下人家的意見,開闊一下自己的視野。三人行必有我師,取它山之石,可攻世界之玉。何況知己知彼,方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就是老祖宗孫子給我們留下的寶典精義。

自從反右運動之後,中國的學術界、文化節,就如同政界一樣,萬馬齊喑,整個社會呈現一言堂,沒有反對的聲音,有也進不了大雅堂。這一點已經成為我們的社會特色,恐怕短時期內是難以改變的。

印度、香港這些曾經的殖民地,文人多少有一些法製的觀念。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在殖民地時期有過什麽自由民主,而是說現在他們當家作主了,就希望或試圖以民主法製來治理時政。君不見香港的那些精英分子,就和印度的那些學者一樣,喜歡講自己的觀點,還喜歡喚起民眾到街上遊行示威。對當權者來說,他們就是喜歡找茬。其實,文人的素質是一個問題,大環境又是另一個問題。相信真到“民主這個好東西”在中國逐步推行開了,中國的知識分子也不是好惹的,魯迅,李敖,就是典型的找茬的人。你還怕沒有不同的聲音?

如果一個社會有多種理性的聲音,不是吵架、謾罵,甚至全武行,那麽這個社會應當說進步了。如果大多數文人能做到榮辱不驚,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那這個社會就到了一個文明的高度了。社會和諧,社會文明,這不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嗎?

其實一個和諧和文明的社會是要一定的物質文明作基礎的---就是亞當講的“國富”。當一個社會有了一定的經濟作後盾,多數人就會寄希去建立一個和諧和文明的高層次社會。不過,當物質文明基礎好的時候,建立一個和諧和文明的困難度又隨著多元化而變得複雜起來。一個有效的、相互製約的社會管理機製,就會顯得頂級的重要。


讀《感受印度》所體會的中印文人原則差距    (作者:不詳,自 新華網

從報上得知,我國前駐印度孟買總領事袁南生先生最近出版了一本書《感受印度》,書中說到,有一個情節令他驚訝。2002年,在印度商會成立大會上,印度政府的一位部長發言後,接下來是一位編輯發言,他一開口就聲明不同意部長的觀點,並加以批駁。這樣的事情見了幾次之後,袁南生先生就向朋友請教,印度朋友異口同聲地說:“這有什麽奇怪嗎?難道可以把你認為是紅的東西說成白的嗎”?袁南生先生對印度知識分子的操守表示敬佩。

  發人深省的是,我們覺得奇怪,而印度人卻認為不值得奇怪,說明兩國的文化環境是多麽不同。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仍受種姓製度影響、社會發展比較滯後的國家,但知識分子卻有如此風骨!

  記得有人為了說明一部分人崇洋媚外而引用過張賢亮關於知識分子的一段話,大意是說中國知識分子中被閹割的人太多了。其實,他沒有搞明白張賢亮的意思。張賢亮所說的被閹割,是指一部分知識分子沒有骨氣,沒有操守,在強權麵前奴顏婢膝,像太監一樣。看來,印度知識分子中被閹割的人比較少。如果在中國,這麽一位編輯一定會說,剛才部長作了重要指示,我們一定要很好領會之類。如果有哪個中國人像那位印度編輯那樣處事,結果會如何?恐怕不會太好。

  我們生活在另一種文化氣氛中。這種文化氣氛本來就很濃厚,還不斷有人在那裏強化它。近年來,國內掀起了一股宣傳和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最近走紅的是北師大的於丹女士,路邊小攤上都在賣她關於《論語》的書。我沒有買,因為我曆來不喜歡吃別人嚼爛了的饅頭。一次,在網上瀏覽時發現了這本書的摘要,於是看了幾眼。關於為人處事,她介紹孔子的教導說,有三種人在自己麵前走過的時候必須站起來,自己從這三種人麵前走過時必須低著頭快步走過。這三種人中,第一是做官的人,第二是穿喪服的人,第三是盲人。讀至此,我心中立刻不自在起來。後麵兩種人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頭一種,如果換成老年人,就合適了。現在各地各單位領導幹部實行年輕化,如果一個年近花甲的老職工,見了三十來歲的局長也必須畢恭畢敬地站起來,也必須像老鼠一樣在他麵前走過嗎?如果這樣,將會是怎樣的一種滑稽?

  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如何與他人相處確實是很重要的,其中重要的一點是相互理解、尊重和寬容。不是隻對領導尊重,對普通人不尊重。這一點恰恰是我們的弱點。中國是一個講究上下尊卑的社會,自有一套獨立的規矩。對於社會個體來說,這些規矩都十分重要,所以有對聯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誰不下功夫學習,誰就是“沒有規矩”,誰就會碰壁。《紅樓夢》裏的黛玉小姐隻會做詩不會做人,結果賈母不喜歡,王夫人不喜歡,連丫鬟也不喜歡,同情她的隻有紫鵑一個人,徹底孤立。有賈母寵著的時候,日子還好過,自從老祖宗表示失望之後,悲劇命運就立馬向她招手。傳統道德不忌諱輕侮小人物。趙姨娘雖然是賈政的小老婆,但她的奴隸身份沒有變,無權無勢,加上自己說話做事不甚得體,所以誰都可以欺負她而不必擔心有什麽不良後果。

  我們麵前顯然有兩種做人的原則,一種是保持個人的獨立人格,敢於堅持真理,也敢於修正錯誤。一種是看上級的臉色行事,以上級的是非為是非。如果麵前是一個清正廉潔,能力強,又“勤於王事”的領導,當然應該表示尊敬和欽佩。你尊敬他不是因為他是個官,而是因為他是個好官。這種尊敬不是三歲的孩子對父母撒嬌式的,而應該大大方方,不卑不亢,真誠而又平等。如果這個領導說的不對,就應該勇於“分庭抗禮”;如果他腐化墮落,就不應該尊重他。那種見了官就要低三下四,他在你麵前走過就得站起來,你在他麵前走過就必須低頭快步走過,這不是現代文化,更不是先進文化,不值得提倡和推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