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李開複給中國高校的一封公開信 (2)

(2006-11-14 09:01:41) 下一個

給高校的9點建議
 
  為了更好地適應21世紀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我想,中國高校可以在以下9個方麵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
 
  1. 高校辦學要以高質量教學為目標盡量避免過分擴招,過分產業化的行為

 
  始自上世紀末的大學擴招,使得大學生數量增加很快,199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總數約為340萬人,而在2006年僅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達到413萬人。當湯敏先生在1998年提出大學擴招的概念時,曾經明確地說要“防止一哄而上,不注重質量地擴大招生”。但我們仍可以看到,許多大學特別是民辦學校雖然學生數量明顯增多,卻沒有達到多培養人才的目的。有些學生學習四年以後才發現在學校學的知識不符合企業的要求,就業困難——最近甚至發生了大學生畢業後為了就業再去重考中專的事情。在“開複學生網”上,我曾經看見學生抱怨“入學之後,才發現大學發的文憑不被教育部認可,還要再考?”或者是“入學前,學校自稱老師都是名校畢業,見到廬山真麵目後才發現這些老師的履曆都是假的”,還有“老師從來沒有學過這個專業,每天就是從書本裏念課文。這樣的教育怎麽行?”等等。
 
  許多不合格民辦大學的存在,在客觀上製造了一個“合格人才不足”的鴻溝。這個情況我們可以用下圖表示:


  
  目前,出自一流高校的畢業生仍頗具競爭力,但是過分的擴招和那些利益當頭的“教育家”們也確實損害了一些普通高校以及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培養了不少“需要培訓”或“不合格”的大學畢業生。
 
  記得我在一次國際會議上遇到一位自稱是教育家的人,他遞給我的名片讓我吃驚不小。名片有三折,寫有數十個教育機構負責人的頭銜,其中包括多家民辦大學。我問他:“辦這麽多學校,你不會分心嗎?能辦得好嗎?”他說:“以前我開工廠,開得越多賺得越多。現在用市場經濟的規律做教育,也是一樣,而且資本投入更低,回報更快。”看來他眼下辦教育的目的隻是贏利。在他辦的學校學習,畢業後如果能滿足企業需要,那才是咄咄怪事呢。
 
  除了擴招之外,最近幾年,高校中還出現了其他一些負麵的例子。例如,某著名高校的教授居然在國家投入巨資的芯片研發項目中造假,大肆騙取科研資金和學術聲譽;一些高校的碩士論文、博士論文中屢次發現抄襲現象;少數大學教師為了評職稱,大量發表粗製濫臁⑸?從泊盞難?趼畚暮脫?踝ㄖ?煥鮮ξ?俗約旱睦?嬋??徑?貌┦可?晌?夥牙凸ぃ謊?N?俗????嗟腅MBA或軟件學院課程,讓老師把精力都花在那些“高學費”的“高齡生”身上而忽略了真正的大學生……我想,之所以出現這些不良現象,其原因大多可以歸結為高校中少數教師和管理者為了個人或局部的眼前利益,忘記了高校教書育人的“天職”,忘記了“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
 
  即便是在正常的教學和科研領域,過於強烈的“功利心”也是有害無益的。例如,大學在學科調整和設置時應當緊緊把握現代科技發展的大方向,尋找21世紀企業最需要的人才培養方向,但在另一方麵,大學絕不能僅僅根據最近一兩年中人才市場的“動向”而草率地設置一些看似熱門,實際並沒有太多學術內涵或學術底蘊的專業。
 
  學校可以對它提供的教育適當地收費,也可以提供正當的方法來幫助老師得到合理的待遇,更可以期望學校產生的知識產權幫助積累學校的資產。但是,我們應該杜絕那些為了眼前利益而傷害學生、傷害學校、傷害教育的做法。
 
  2. 高校要有準確定位和鮮明特色,減少研究型大學,增加職業學院
 
  21世紀的企業既需要博士也需要技工。但是,今天的高校培養了過多的博士、碩士,在技工、服務人員的培養上卻嚴重不足。從數量上看,我個人覺得,考慮到今天中國的實際人才需求和實際師資分布,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和職業專科學校之間的比例保持在1:20:40左右較好。無論社會進步有多快,社會總是需要最多的技工、服務業者,其次才是工程師、公務員,而最少的是科學家、研究員。70年代時,我們常常因為看到天才被送入工廠或農村而扼腕歎息,但今天,我們更該擔心那些能力有限,卻進入二流學校讀了個無法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碩士、博士,白白浪費了時間和資源的學生。
 
  這個問題源自國內高校在選擇自身定位時普遍存在的求大求全,追逐“一流”的心理傾向。現在,不但一些有實力的大學提出了趕超歐美先進水平的口號,就連一些資源有限的院校也紛紛提出要將學校辦成“一流的綜合型、研究型大學”。許多大學通過院校合並迅速擴大自身規模,並不斷進行院係調整以擴大學科涵蓋範圍;一些高校在缺乏相應教學資源的情況下盲目擴大招生人數;一段時間以來,籌建擴建“一流”的產學研基地、研究中心等等,似乎已經成為了一些大學最重要的發展目標。
 
  綜上所述,我建議中國高校在考慮自身定位時,應首先全麵考察、衡量自身的資源配置、發展潛力、產業環境、區域和人文特色等相關因素,並結合以下幾個思路準確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
 
  ◇研究型大學、以教學為主的大學以及麵向職業教育的高校應相輔相成、平等發展,並最終形成從高端的科研攻關到人才培養、職業培訓的完整高等教育布局。
 
  ◇中國隻需要較少數量的研究型大學,以培養世界一流的研究型人才,而不需要過剩的二流研究機構和二流研究人員。因為研究看重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在選擇自身定位時,高校不要僅為了爭取經費或政策支持就盲目地為自己貼上“研究型大學”的標簽(政府管理部門也應從經費和政策等方麵加以合理引導),而少數真正具有研究型大學實力的高校則應當始終把趕超世界一流科研水平作為發展目標,而不能僅僅用科研項目或學術論文的多少來衡量自身的發展水平。
 
  ◇在研究型大學之外,應當有一大批注重教學實踐,致力於培養合格人才的院校。這些以教學為主的大學在學科設置上應避免過於專業化的傾向,多從學科的實用性和滿足產業需求等方麵著眼,並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多為學生提供參與實際工作的機會。在師資配備方麵,應多考慮聘用教學經驗豐富,或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
 
  ◇此外,中國還需要更多麵向職業或專科教育、有準確的學科定位和鮮明的學科特色、緊密圍繞企業需求培養實用化人才的專科院校。以德國為例,德國產品的質量是世界聞名的,而這些產品質量的保證就來自於其“雙元教育”。雖然德國的高等教育已經普及,但是高中畢業後選擇繼續學習的學生中,隻有一半進入大學,而另一半則進入職業學校。從職業學校畢業的技工的薪資與大學畢業生,甚至碩士、博士相比並不遜色。中國興辦職業學校不但是對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的有益補充,而且它們的數量和質量更直接決定著中國未來的人才結構是否合理,以及高等教育逐漸普及之後的就業危機是否能得到真正的解決。
 
  ◇最後,每所高校都應該像成功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那樣,努力尋找並發揚自己的辦學特色,用鮮明的教學風格而不是龐大的教學樓群吸引人,用優美、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校規、校訓培養人。

3. 學位教育要有的放矢:提供高水平、與國際接軌的研究生院

  在大學校園裏,“考研”熱潮一年高過一年,除了申請出國留學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在國內考碩、考博,而不是直接找工作。這一方麵是由於研究生逐年擴招,考碩、考博的門檻相對降低,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本科畢業生就業壓力非常大,不繼續深造就很難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當然,研究生數量的適量增長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但如果盲目“考研”的現象過於普遍,或是不切實際地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以及高校科研的質量就勢必會受到影響。對於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隊伍,現代企業真正需要的是研究素質過硬、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的研究員,而不是僅僅為了得到學位而讀書、發論文的學生;與其培養出許多不合格的研究者,還不如讓這些人在本科打好基礎後就直接投入具體的實踐工作。因此,無論是高校還是學生,都應當慎重對待研究生教育,努力使研究生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一個質的提高。

  在高校方麵,學位教育及其管理一定要有針對性,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以科研性為主的院係或實驗室應當將培養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視為最高目標,鼓勵學生完成博士學位,或盡量招收碩、博連讀的研究生,並在教學、科研過程中緊緊跟蹤國際最新的科研動向,更多地承接與國際水平接軌的高質量科研課題。而那些以培養專門性人才為主的院係,如醫學院、法學院和商學院等,則可以將重點放在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他們能夠在走出校門後盡快適應專業工作。更多的技術性或偏重職業培養的院係,則應將教學重點放在本科生的層麵,努力培養出滿足企業要求的合格人才。



李開複給中國高校的一封公開信 (3)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11&postID=1417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