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菲爾茲獎: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圖)

(2006-03-05 04:00:06) 下一個
菲爾茲獎( John Charles Fields Award)是數學界的最高獎:
1)每4年頒獎一次,獲獎的機會比諾貝爾獎還要少(諾貝爾獎每一年頒獎一次); 2)隻從40歲以下的數學家中評選的最卓著的(諾貝爾獎無年齡之限製)。

菲爾茲(1863~1932), 加拿大數學家、數學教育家。
菲爾茲1863年5月14日生於加拿大Ontario省的Hamilton. 他11歲喪父,18歲喪母。
1880年17歲進人多倫多大學數學係攻讀數學;
1884年到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於1887年24歲時獲博士學位.
1889-1891於美國阿勒格尼大學任教.
1892-1902到歐洲(德國,法國)遊學於當時最著名的、成果最卓著的歐洲數學家中間.
1902年起在多倫多大學任教,
1907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 他還被選為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會員, 蘇聯科學院院士。

菲爾茲的建樹:
1). 在代數學方麵證明了黎曼-羅赫定理等。
2). 主要貢獻是在數學教育方麵, 他第一個在加拿大引入研究生教育。
3). 在促進數學的國際交流方麵,他全力組織並主持了1924年在多倫多召開的第7屆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是在歐洲之外召開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次大會促進了北美的數學發展和數學家之間的國際交流。
4). 鑒於諾貝爾獎中不設數學獎項,菲爾茲希望能建立一個世界性的最高數學獎。他提出把1924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經費結餘作為獎金的基金。
為了進一步促進數學的交流和發展,為了世界性的最高數學獎, 他積極奔走,打算在1932 年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建議。

1932年8月9日, 不幸的是他於國際數學家大會會前一個星期去世,但留下遺囑:把自己的遺產加到上述經費中作為一項國際數學獎的基金。1932年的第9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接受了菲爾茲通過多倫多大學數學係轉達的遺產、建議和基金,並把這一數學獎金命名為菲爾茲獎,以紀念他為此而做出的卓越貢獻。

菲爾茲獎包括一枚金質獎章和1500美元獎金( 80年前) .
1500美元獎金隻是一個象征,多少錢並不重要( 80年前, 1500美元 = 現在的20多萬), 重要的是與諾貝爾獎相稱的成就和一切。
金質獎章的正麵是“數學之神”、“智慧之神”、“數學力學之父”阿基米德(Archimedes﹞的浮雕頭像; 並用拉丁文鐫刻著:“超越人類極限,做宇宙的主人”的格言。獎章的背麵用拉丁文寫著“全世界的數學家們:為知識作出新的貢獻而自豪”。



菲爾茲獎的產生:
1). 數學界的國際權威學術團體——國際數學聯合會主持, 執委會選定的8人評委會從全世界第一流的40歲以下的數學家中評選;
2). 在每隔4年召開一次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隆重頒獎,開始時每次獲獎者隻有2人,1965年,得到一位不希望透露姓名的人的讚助而從1966年起獲獎者增加到2-4人;
3). 獲獎者是當時成果最卓著的數學家。

菲爾茲獎的頒獎儀式在每次國際數學家大會的開幕式上舉行,由評委會主席宣布獲獎名單,由大會東道國的要員(市長、科學院院長、國家領導人等)或國際著名數學家頌發獎章和獎金,由權威數學家分別介紹獲獎人的主要數學成就。

菲爾茲獎於1936年挪威奧斯陸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第一次頒發,其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直到1950年在美國坎布裏奇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才頒發第二次菲爾茲獎,其後基本上每4年召開一次國際數學家大會,也就頒發一次菲爾茲獎。20世紀的全部菲爾茲獎獲獎者共有43人, 到現在共有45人獲獎。

其中
1). 英國數學家懷爾斯在1998年20世紀最後一次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獲得的是一個特別貢獻獎——因為他的成果證明了“費馬大定理”影響很大,國際數學家大會想獎勵他,但當年他已45歲了,超出了菲爾茲獎的範圍——於是大會為他設立了一個沒有先例的特別貢獻獎。當然不好說是否後無來者了。
2). 有8位菲爾茲獎獲得者後來又獲得沃爾夫數學獎,他們始終是站在數學探索前沿的數學大師。
3). 1982年,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榮獲菲爾茲獎,成為獲此榮譽的第一位華人。國際數學會議決定將1983年的數學界的菲爾茲獎頒發給證明微分幾何中卡拉比Calabi猜想和證明了廣義相對論中正質量猜想的年輕人丘成桐。
1966年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係。1971年年僅22歲的丘成桐在陳省身教授的親自指導下獲美國伯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87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聖地亞哥加州大學數學教授;1987年至今,任哈佛大學數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他自幼迷戀數學,經過不懈的努力,在大學三年級時就由於出眾的才華由香港中文大學數學係破格提出申請,被一代幾何學宗師陳省身破格選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28歲時,丘成桐成為世界著名學府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並且是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的終身教授。1994年6月8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真是名府出大師, 名師出高徒, “師出一門”.

曆屆菲爾茲獎獲得者:
時間年份 (大會地點) 獲獎者 ( 國家)

2002 (北京,中國): Laurent Lafforgue(法國) Wladimir Wojedwodski(俄羅斯)
在北京國際數學家大會開幕儀式上. 菲爾茲獎的獲獎名單正式對外公布,奪得2002年菲爾茲獎的分別是法國高等科學研究院的勞倫·拉福格和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符拉基米爾·弗沃特斯基。
1998 (柏林,德國): Richard E. Borcherds(英國) W. Timothy Gowers(英國) Maxim KONTSEVICH馬克西姆·康特舍維奇(俄羅斯) Curtis T. McMullen(美國)
Andrew J. WILES (Special Tribute)因為他證明了“費馬大定理”影響很大,國際數學家大會獎勵他“特別貢獻獎”.
1994 (蘇黎世,瑞士): Jean Bourgain(比利時) Pierre-Louis Lions(法國) Jean-Christophe Yoccoz(法國) Efim Zelmanov(俄羅斯)
1990 (京都,日本) Wladimir Drinfeld(俄羅斯) Vaughan F. R. Jones(美國) Shigefumi MORI森重文(日本) Edward WITTEN 愛德華·威滕(美國)
1986 (柏克萊,加州,美國): Simon K. DONALDSON西蒙·唐納森(英國) Gerd Faltings(德國) Michael H. Freedman(美國)
1982 (華沙,波蘭): Alain CONNES阿蘭·孔(法國) William P. THURSTON威廉·瑟斯頓(美國) Shing-Tung YAU 丘成桐(美國)
1978 (溫哥華,加拿大): Pierre Rene Deligne(比利時) Charles Louis FERMAN查爾斯·費夫曼(美國) Gregori Alexandrovitch Margulis(蘇聯) Daniel G. Quillen(美國)
1974 (赫爾辛基,芬蘭): Enrico BOMBIERI恩裏科·蓬皮埃利(意大利) David Bryant MUMFORD 大衛·蒙福德(英國)
1970 (尼斯,法國): Alan BAKER艾倫·貝克(英國) Heisuke HIRONAKA廣中平祐(日本) Serge NOVIKOV謝爾蓋·諾維柯夫(蘇聯) John Griggs Thompson(美國)
1966 (莫斯科,俄羅斯): Michael Francis ATIYAH 邁克爾·法蘭西斯·阿提雅(英國) Paul Joseph COHEN保羅·約瑟夫·科恩(美國) Alexander GROTHENDIECK亞歷山大·格羅登迪克(法國) Stephen SMALE斯蒂芬·斯梅爾(美國)
1962 (斯德哥爾摩,瑞典): Lars Hormander(瑞士) John Willard MILNOR 約翰·米爾諾(美國)
1958 (愛丁堡,蘇格蘭 英國): Klaus Friedrich Roth(英國) René THOM 芮內·托姆(法國)
1954 (阿姆斯特丹,荷蘭): Kunihiko KODAIRA小平邦彥(日本) Jean-Pierre SERRE 讓-皮埃爾·塞爾(法國)
1950 (劍橋,麻省 美國): Laurent Schwartz(法國) Atle Selberg(挪威)
1936 (奧斯陸,挪威): L.V.阿爾福斯 Lars Valerian Ahlfors(芬蘭) Jesse DOUGLAS 傑西·道格拉斯(美國)

奈望林納獎( 該獎隻授與"理論計算機科學家"):
時間 獲獎者 ( 國家)
1982 Robert TARJAN
1986 Leslie VALIANT
1990 A.A. RAZBOROV
1994 Avi WIDGERSON
1998 Peter W. SHOR

沃爾夫數學獎: 該獎隻授給那些"長期奉獻於數學研究的大數學家"
時間 獲獎者 ( 國家)

吳文俊,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於1919年,1940年畢業。1956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57年成為中國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他在代數拓撲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運用計算機進行數學定理證明和非線性方程組求解,徹底改變了數學機械化領域的麵貌。他的成果被5位菲爾茲獎獲得者所引用。2001年2月19日,江澤民授予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吳老師認為"中國數學有一定的實力,離最高層次還有一定的距離”。" 中國數學教育有一定弊端....”:  認為:

■中國學術“近親繁殖”
國內學術界“近親繁殖”現象,不利於形成自由平等的良好學術風氣,並窒息中國數學家的創造力。在哈佛,本校學生一旦畢業,一般不會被繼續留下來,這就避免了因為“師出一門”形成“近親繁殖”。
一位自稱成果多次受到“正規科研機構”冷落的“民間數學家”說,國內數學界一些人士總認為一般大眾不可能在數學界作出成就,對民間數學家的成果往往不屑一顧,如果當年熊慶來也持這種態度,那麽華羅庚如今也隻是一個裁縫.

■中國科學家“黃金創造期”一閃即逝
中國年輕數學家“進入前沿,切入正題”較晚. 根據一般規律,數學家創造力的黃金時期一般在25到40歲之間,如唯一一位華人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教授,33歲就證明出卡拉比猜想和正質量猜想,而伽羅華不到20歲就創立了影響頗大的群論。但從國內情況來看,30歲左右的數學博士,能夠被賦予獨當一麵科研機會的人很少,中國的年輕數學家普遍缺乏國外年輕科學家挑戰權威的勇氣和精神,短短的黃金創造期一閃即逝。

■專業限製成為創造力的阻礙
國內在教育體製上也存在弊端,在美國,剛入校的大學生可以不受專業限製,全憑自己興趣選修課程,直到大三才最後定下專業,與目前大多數國內高校不顧學生興趣特長,隻看分數高低,一進校就定死專業的做法相比,前者顯然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其少走彎路,加快成長速度。

楊子我認為:
中國是一個數學大國, 每個大學多有數學係;
中國不是一個數學強國,不能獨當一麵; 缺乏德高望重的科學大家, 缺乏創立影響頗大的領域學說的大師; 目前還沒有了不起的成果;
教授不少,大教授不多, 證明個定理還行, 開創性的貢獻就不多了; 真正奠基性的幾乎沒有; 學生機械化死記硬背, 缺乏獨立創造.

中國缺乏創立大量實驗發現“原理”,缺乏用幾何或邏輯演澤方法推出“命題”,缺乏給出嚴格“證明”, 缺乏影響當代和後世的深邃久遠的大“理論”....

----
*1. 窮沾富恩,富沾天恩。學生靠老師,老師靠高師。 高師麽, 多少靠名校。
*2. 名府出大師, 名師出高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