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明治維新”與《海國圖誌》

(2006-02-14 03:31:42) 下一個

         (抄來的,作者不詳)

日本的崛起,源於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源於中國人的一套書。

魏源 與 《海國圖誌》

明治維發生在150年前的日本。從此讓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從此走上了富強的道路。然而大多人都不知道,這場改變日本曆史和命運的改革運動,卻與一位中國思想家和他的一部著作有著很大的關係。那就是《海國圖誌》----一本中國人認識海外世界的第一書。

1840年,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轟開了封閉的大門。這場戰爭引起了許多仁人誌士的反思,多數認為是清政府對世界局勢的無知造成了這次慘敗的結果。著名思想家魏源(1794-1857)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魏源是林則徐的好友,曾先後任江蘇布政使和巡撫的幕僚,也是當時堅決主張“睜眼看世界”的著名文人。在鴉片戰爭中,魏源是主戰派,親自參加了這場戰爭。在戰爭期間,他曾到寧波親自審問英國戰俘,並根據戰俘所述,寫出《英吉利小記》一書。魏源將這本書廣泛散發,希望國人可以通過它來了解英國。鴉片戰爭的失敗,使魏源悲憤至極,也使他認識到“欲製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更重要的是,外國的先進技術也打開了他的眼界,讓他跳出了儒學經世的小圈子。

1841年6月,已被革職的林則徐在鎮江與魏源見麵,兩人“萬感蒼茫”,徹夜長談。林則徐將自己組織人手翻譯的《四洲誌》、《澳門月報》和《粵東奏稿》等資料交給魏源,讓他編纂《海國圖誌》,以喚醒國人,放開眼界,了解世情,挽救危亡。魏源編書的舉動得到了當時開明人士的支持,他們認為“知西洋之強,察西洋之症,此為濟國強國之舉”,於是紛紛出手相助。有的人將複製的有關資料送給他,有的人將被俘英軍所畫的英國地圖寄給他……為使內容更為真實,魏源還親自向曾到過海外的人請教各國的情況。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國圖誌》的撰述。1843年,《海國圖誌》正式出版,成為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介紹世界各國情況的巨著。魏源在書中寫道,編撰《海國圖誌》的目的是“為師夷之長技以製夷而作”。

1847年,魏源又將《海國圖誌》增補為100卷本。《海國圖誌》先後征引了曆代史誌14種,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種,還有各種奏折十多件和魏源的一些親身經曆。
《海國圖誌》全書分六個部分,每一部分側重各有不同。
《世界地圖及各國分地圖》篇,向人們提 供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國地圖;
《世界各國史地》篇,魏源通過征引《地球圖說》、《外國史略》和《瀛環誌略》等書中的材料,詳細地介紹了美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美國的聯邦製度、選舉製度、議會製度等。
可以說,《海國圖誌》涵蓋了當時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曆史、地理、文化等方方麵麵的內容。

《海國圖誌》到達日本

魏源對自己的這部作品寄托了極大的希望,他希望人們會讀它,研究它,通過這部書找到讓國家富強的辦法。然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海國圖誌》問世後,卻很少有人問津。據統計,當時國內有紳士百萬餘人,有能力讀此書的也多達300多萬人,然而卻很少有人認真地閱讀和領會書中的深刻內涵。相反,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卻撲麵而來,他們無法接受書中對西方蠻夷的“讚美”之詞,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誌》付之一炬。在腐敗守舊的清政府眼中,《海國圖誌》無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書籍。遭到無端非議的《海國圖誌》最終在國內的印刷數僅有千冊左右。

由於《海國圖誌》在國內沒有銷路,於是,一些商人便打起了到日本出售的主意。1851年,一艘中國商船駛入日本長崎港,日本海關官員在對這艘船例行檢查時,從船上翻出三部《海國圖誌》。在日本人看來,這三本書簡直就是天照大神送給他們的禮物,因為此書令他們大開眼界,使他們第一次如此詳盡地了解了西洋各國。很快,這些書便被如獲至寶的日本官員和學者買去。此後的幾年裏,《海國圖誌》仍不斷“偷渡”日本。

由於《海國圖誌》極受歡迎,1854年,日本人幹脆在日本國內翻印了《海國圖誌》,引起了更大規模的閱讀熱潮。此後,《海國圖誌》在日本一共印刷了15版,價錢一路走高。到1859年,這部書的價格竟然比最初時飆升了3倍之多。

《海國圖誌》完善了日本維新派的思想體係

1854年2月,美國將軍佩裏率艦隊抵達日本,逼迫日本德川幕府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此後,西方列強蜂擁而至,日本被迫簽署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一步步向半殖民地國家滑去。

國難當頭,日本的有識之士苦苦探尋著解救國家的良方。《海國圖誌》的出現,為日本維新變革人士擦亮了眼睛。當時著名的維新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在讀到《海國圖誌》“以夷製夷”的主張後,不禁拍案感慨:“嗚呼!我和魏源真可謂海外同誌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導下,佐久間象山在思想上實現了從排斥西方人到發展與西方的關係的重大變化,他主張從全球的形勢出發思考日本的方略。另一位維新誌士橫井小楠,也是在讀了《海國圖誌》後得到了啟發,與佐久間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開國論”的思想。他們在吸收歸納《海國圖誌》的精髓後指出,日本發展之路必是“東洋道德與西洋技術的結合”。

日本的維新派人士認為,《海國圖誌》的核心內容是“製夷”,“製夷”的核心思想是“調夷之仇國以攻夷,師夷之長技以製夷”。唯有“師夷之長技”才能抵製其殖民擴張。要做到“師夷之長技以製夷”,就不僅要發展本國的工業,開展對等的對外貿易,更重要的是推行民主製度,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1868年1月,日本的維新派勢力在“王政複古”口號下,發動了對德川幕府的戰爭,由於裝備了大量西洋新式武器,維新軍隊雖然人數遠遠少於幕府軍隊,但依靠武器優勢連戰連捷,最終包圍了德川幕府的老巢江戶。1868年4月,德川幕府的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見大勢已去,被迫向兵臨城下的維新派軍隊投降,德川幕府對日本長達200多年的統治畫上了句號。

1868年7月,日本新政府宣布將江戶改稱東京,並定為日本首都。此後,以天皇睦仁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的明治政府,開始著手實行維新,推進變革,日本逐漸擺脫了西方列強的肆意欺辱,並一躍成為東亞第一強國。半個世紀後,梁啟超先生在回顧這段明治維新的曆史時,曾這樣評價說,日本維新派前輩“皆為此書(《海國圖誌》)所刺激”,最終完成了改革圖新大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