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電郵

打造海外華語多媒體電子旗艦,凸現文化藝術學術高度,觀照漢文化視角,建立首家新移民華裔看美國原始資料檔案館和補充對話體係
正文

Marie Antoinette迷失在凡爾賽宮-《絕代豔後》索菲婭·科波拉電影2

(2007-08-26 16:07:41) 下一個
1768年,在奧地利和法國邊境線上臨時搭起的帳篷裏,瑪麗·安托內特脫掉了全身的衣服,不帶一寸奧地利製造的棉紗,進入了法國。瑪麗當時14歲,在奧地利的身份是公主。到法國以後,她成為太子妃,丈夫是未來的法王路易十六。

今天的法蘭西共和國經常有些奇怪的舉動,心理障礙的源頭可能要追溯到200多年前的王朝時期。瑪麗在帳篷裏換衣服的過程處在眾目睽睽之下。她嫁人以後,在凡爾賽宮裏的床第生活也全無隱私可言,每一個細節都有人盯著。法國朝廷裏怎麽會有這麽個壞習慣?

瑪麗寢宮的奢華當然無與倫比,但沒多少人真會羨慕。你看那房間的布置,一張大床不象是供休息和交流感情的私密場所,它更像一個舞台,小夫妻倆在床上的任務以表演為主。

所以,婚床上發生的事情,或者沒有發生的事情,很快就會稟報上去,全凡爾賽宮都知道。婚床上沒有發生什麽事情。因為王子有心理障礙,他對小五金感興趣,願意花無數精力琢磨如何開鎖,但無心開啟新婚生活。

這苦了瑪麗。她是奧地利女皇的外交工具,肩負著“和親”的重大曆史使命,就像文成公主、王昭君一樣。可她才14歲,14歲的女孩真能知道些什麽呢?母親通過各種途徑從奧地利傳話過來,一再提醒瑪麗,嚴肅對待肩上的重擔,要具備解決危機的能力。瑪麗懂了,隻要能給法國生下王子,就意味著大功告成。但路易十六不合作,其他人隻能幹著急。

瑪麗和王子認真探討過這個問題。瑪麗問,“聽說你的嗜好是配鑰匙?”路易十六回答,“是的。”瑪麗接著問,“你真喜歡配鑰匙?”路易十六說,“顯然。”背景音樂的調子由嚴肅立即轉變為輕快。很好玩的對話設計。

這是導演索菲婭·科波拉的第三部作品。她的意圖不在於拍一個嚴肅的曆史劇,而是從自己作為年輕女性導演的角度來講述一個生活在宮廷中的小女孩如何在成長的同時走向迷失的故事,手法很輕巧。她的前兩部作品《處女自殺》和《迷失在東京》也都是講述女孩成長的故事。

如果在好萊塢講血統論,索菲婭·科波拉真可以算皇族、電影業界的公主。如今人人都誇索菲婭“才女”,其實她當年也曾經遇到過重大挫折。索菲婭90年代初在父親執導的《教父3》中的表演成為人人詬病的敗筆。這樣的特殊經曆對拍攝瑪麗·安托內特的故事或許有些特殊幫助。

凡爾賽宮裏的其他人經常談論“整晚做愛”、“四次”之類的話題,在這樣的壓力下,瑪麗必須設法釋放能量。她美麗聰明,能夠從歌劇中獲得愉悅。但那不夠,她開始一一嚐試其他的生活享受,直到極盡奢侈。

索菲婭·科波拉怎樣表現窮奢極欲?她用了一係列鏡頭:鞋子、扇子、美酒、撲克、通宵達旦的化妝舞會,特別是甜點。甜點是索菲婭·科波拉拍得最多的物件之一,鮮紅的草莓一再出現,或者鑲在糕點上,或者含在嘴裏。此時背景上安排了當代的搖滾樂。沒人會指責索菲婭科波拉用錯了音樂,這是她詮釋故事的手段之一:用現代觀點考察近代生活。

當然還有偷情。我特意留心了瑪麗情人的行頭打扮,王子穿的是黑衣,他的確騎了匹白馬。

20年後,瑪麗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的行為舉止越來越有母後的風範。不幸,此時王朝陷入危機,而她成了最方便的替罪羊。全巴黎都在傳說她不顧臣民死活,隻管自己享受。惡名昭彰的一句話是,“他們沒有麵包吃?為什麽不吃蛋糕?”這句話也許隻是對瑪麗的誣陷。其實,一個女人真能幹多少壞事?在索菲婭·科波拉看來,瑪麗無非就是一個迷失在成長期的女孩,機緣巧合,她嫁入凡爾賽宮,以放縱的方式享受了生活。成熟以後,卻不幸成為曆史的罪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