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於丹.論語(摘抄)

(2006-12-04 14:20:29) 下一個
1

  快樂秘訣

  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淩人。這怎麽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一個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曆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淵明曾經當過83天的彭澤令,那是一個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讓他棄官回家。

  有人告訴他,上級派人檢查工作,您應當“束帶見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裝,紮上領帶,去見領導。

  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兒折腰。就是說,他不願意為了保住這點做官的“工資”而向人低三下四。於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寫進了《歸去來兮辭》。

  他說?“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我的身體已經成了心靈的主人,無非是為了吃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諛奉承,我的心靈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願意過這樣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猶可追”,於是就回歸到自己的田園。
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麵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那麽,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又是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麽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麽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什麽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了。

 2

  保持一顆誠敬的心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論語》,真能解開現代人的心結嗎?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這麽多學生,也是家家都有難心的事情。那麽他們是怎樣看待人生遺憾的呢?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

  他的同學子夏就勸導他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自稱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話分幾個層次:

  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且順應。

  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減少過失,對他人謙恭有禮,卻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做到的。

  一個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個有良好修養的真君子,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盡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麵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麵,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隻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麽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麽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3

  提倡人格的尊嚴

  我們常常會說,什麽事情該做,什麽事情不該做;什麽事情是好的,什麽事情是壞的。

  其實,很多時候對一個事情的判定,並不能簡單地以應該不應該和好不好來區分。你什麽時間做這件事,把這件事做到什麽程度,會直接影響到這件事的性質。

  孔子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給出的答案乍聽有點出乎意料,其實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這裏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他當然不讚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去麵對另外的不道德,那麽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無止無休。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的幸福,還有子孫的幸福。

  而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也就是說,你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麵對已經有負於你的人和事,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在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態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麵對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4

  為人之道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麵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麵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

  對有官位的人,應該表示尊敬;對身上戴孝的人,他們是遭遇不幸者,也應該表示尊敬。對盲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弱勢群體”,更應該表示尊敬。

  這就是一種禮儀,這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場合也是這麽做的。

  《論語•鄉黨》記載:“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鄉親們一起行飲酒禮,儀式結束後,孔子總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門後,自己才走。鄉親們舉行驅除疫鬼的儀式,孔子一定穿著朝服,恭敬地站在東麵的台階上。這都是一些小禮節。其實,所謂聖賢的言談舉止就是這麽樸素,它讓我們覺得聖賢未遠。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給我們,一起分享。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他的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保持著嚴肅恭敬的態度。

  子路一聽,又追問:“如斯而已乎?”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了一點說:“修己以安人。”修煉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讓別人安樂。

  子路顯然還不滿足,又追問:“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補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煉自己,並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像堯、舜這樣的聖賢之君還發愁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呢。做到這一點,難道還不夠君子嗎?

  孔子告訴我們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對家國、對社會負責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爭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對家國、對社會的責任。

  別人曾問子路:你的老師孔子是個什麽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後來對子路說,你為什麽不這樣回答呢:“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當我發憤用功的時候,我可以忘了吃飯;當我快樂歡喜的時候,我會忘了憂愁。在這樣一個行所當行、樂所當樂的過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經垂垂老矣。這是孔子的寫照,也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個寫照。

 5

  交友之道


  孔夫子說,人這一輩子,說起來七八十年,好像很長。但是劃分一下,可以分成三個大的階段:少年、壯年、老年。每個階段都會有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東西,而要成功越過這三道坎,同樣離不開朋友的幫助。

  孔子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時很容易衝動,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問題。我們經常看到,高中生、大學生因為感情問題出事。這時候,一些好朋友作為旁觀者看得更客觀、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開的疙瘩也許會從朋友那裏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孔子說,人在這個階段,“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人到中年,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這個時候就會謀求更好更大的空間,這就極易與他人產生矛盾和爭鬥,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所以孔子提醒,人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誡自己,不要跟別人爭鬥。你與其跟他人鬥,不如跟自己鬥,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假如一個更好的職位最終沒有選擇你,你應該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麵還做得不夠好。

  在這個時候,你要結交那種有平常心的朋友。他會幫你看開暫時的得失,超脫利益的糾纏,得到心靈的撫慰,獲得精神的棲息地。

  那麽到晚年應該注意些什麽呢?孔子說,“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態容易走向平和。這個時候,人要正確對待你得到的東西。這裏麵其實大有深意。

  人年輕的時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層次後,要學著用減法生活。

  你從社會上收獲友誼,收獲金錢,收獲情感,此時你已經收獲了很多,就像是一個新家,逐漸被東西堆得滿滿當當。你的心靈如果被所得堆滿,最後就會累於得。

  我們經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抱怨兒女,說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們拉扯大了,現在都去忙了,連回家來看看都沒有時間;抱怨說我們當年幹革命,一個月才拿幾十塊錢,你看看我孫女,現在一去外企就掙三四千塊,這對我們老幹部公平嗎?

  如果老在說這些東西,那麽原來的所得就變成生命的一種隱痛,一種負累。這時就需要朋友的開導,學著舍棄一些東西,這樣也就遠離了煩惱。

  《論語》裏麵真正專門談論交友之道的文字並不多,但是它教給了我們一種智慧。

  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交上什麽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麽樣的心智,什麽樣的素養;看自己在朋友圈子裏麵,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

  也就是說,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回複 悄悄話 嗯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