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
作者/謝安朔
自我,是“靈”的迷茫。
出離自我,“靈”就會蘇醒。
寬恕中,離舍並非“真實”的因素,就是解脫的過程。
世界,是“靈”的恐懼。
寬恕世界,“靈”就得安寧。
寬恕中,放棄對現實世界的執迷,就在回家途中了。
最初的沉淪,是一念執迷。
存在的最初,隻是明晰永恒,無限無際無邊廣袤的存在。
明晰中沒有光。
明晰對存在,形成微細的覺察。
明晰錯移時,幻覺光芒升騰而起。
覺察形成了時間錯移,形成了存在的沉澱。
沉澱在時間中的覺察,對存在的確定分別,
形成了最初空間分裂,於明晰本體分裂的空間。
空間體現出光芒的形態,時間呈現出光芒流動。
生命原始存在,開始具有了光芒形態。
形態化的光芒,體現出生命的智慧性。
智慧光明就是原始生命的“你”。
—————————————————————
你站在明亮的鏡子麵前。
鏡中倒映出來你的容貌。
鏡外凝視倒影的你,被鏡中倒映的自己所吸引。
吸引力將你的凝視,牽引帶入鏡子之中,“凝視”賦予鏡中倒影以生命力,瞬間,鏡中你的倒影,因凝視的貪戀,蘇醒了倒影的“實體”存在。
當倒影覺察自己“存在”之時,鏡子外麵的明晰,就變成了空幻,唯有鏡子之中,凝視形成的倒影,對明晰的本體還存留著恍惚的回憶。
鏡中幻體覺察到“存在”的自己,並非鏡子外主體的真實。陷入存在的幻體,無法複蘇原始生命的無限整體,於是,因貪戀而進入沉澱的凝視,試圖在鏡中幻象內,尋找真實的自己,試圖通過尋覓,還原本體的記憶,於是,覺察就在鏡中幻象世界內,不斷地尋覓尋找,試圖找到能讓存在成為“真實”的依據。
幻體中尋找真實,分別念,就形成了“靈”的個體意誌。
離開本體,陷入幻境中的“靈”,試圖通過幻境中各類條件,複蘇對本體的記憶,試圖通過模仿記憶之中的“真實”,讓存在中的自己成為“真實”。
尋找,體現出“靈”的差異分別,呈現出差異分別展現的“世界”。世界是“靈”陷入迷惘中,遺失生命本質後,恐懼所形成的夢境。夢境中的“靈”,與“靈”的夢境,相續川流不息,形成了層層疊疊的空間與世界。
“靈”在夢境之中的尋覓,形成對夢境更加深邃,更加細膩的分別。“靈”的分別,在細膩深邃的時空中,留下取舍時空的記憶與經驗,這些細膩的記憶,就是“妄想”,這些細微的經驗,就是“習氣”。
妄想與習氣,伴隨著“靈”不斷地尋覓,不斷地深入分別,不斷地累積著“靈”對於世界的探索記憶。
探索記憶形成了夢境之中,新的有形世界。
“靈性”被有形世界中,能量聚合的因果,塑造出具有個體意誌的生命,誕生出宇宙中最原始的“神靈”。
“靈”在自己塑造的神靈“夢境”之中,越陷越深。
神靈之中的“靈”,離生命本質越來越遙遠。
——————————————————————————
終於,“神靈”的妄想與經驗,沉澱為厚重的能量世界。
境界中無限細膩的“經驗”,聚合成為了“體驗”。
境界中無限微細的“妄想”,聚合成為了“認知”。
認知與體驗,聚合而成“心靈”。
心靈深處蘊藏著,整體宇宙誕生過程中,每一層宇宙的記憶。
心靈深處蘊含著,宇宙世界形成過程中,每一層生命的境界。
整體幻境宇宙中,“靈”所經曆的一切生命信息記憶,“靈”所經驗的所有境界因素回憶,透過“心靈”,投射出“三界六道”無限能量時空,投射出“人間天堂地獄”無盡物質世界。
外界客觀世界的名相,是“靈”的妄念記憶刹那間相續,透過心靈投射出的“幻影”,因此,現實世界名相之下,構成物質表現的能量,也就是刹那間生滅相續的信息微粒構成。
佛說:“心外無物”,“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隨著附著在“靈”之上的,“靈”之分別沉澱的妄想習氣,形成了“魂魄”——魂是“靈”的體驗,魄是“靈”的情誌——
“靈”,被魂魄記憶之中的,宿世妄念習氣因緣所左右,所牽引,所吸引,無可奈何昏昏沉沉,如喝醉酒的人,無法自控地,進入由心靈中業塵境界,所投射出的三界能量世界中。
因魂魄記憶的宿願,結合能量世界的因果,塑造出誕生在天道、人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之中,穿上“因果業習”外套的“你自己”。
———————————————————————
現實世界中的“自我”,源自於“靈”的迷失。
迷失在生命倒影之中的“靈”,試圖通過表現的條件,證明自己“真實”的存在,需要被證明的就是“迷惘”,試圖通過條件證明的企圖,就是“恐懼”。“小我”係統的整體宇宙,就是“靈”生命曆史中,尋找真實存在依據的過程中,“恐懼”的表現。
當“靈”在迷惘夢境中,受恐懼的意圖推動,形成了時間與空間,層層疊疊時空的生命記憶,形成了魂魄,幻影最終沉澱形成了心靈。
“靈”在心靈投射出的空間中,隨著魂魄往昔業力的牽引,投生在不同生命“純度”的世界中,生命的純度是靈魂攜載的習氣深淺度,“靈”之魂魄中,儲存的習氣越稀薄,妄念就越清淨,不受魂魄壓製的“靈”,就可以相對主動地,選擇自己投生的世界,這就是天道的仙靈世界。
“靈”之魂魄中,承載的習氣內涵越深重,則魂魄妄想就越癡迷,癡迷濃厚的魂魄,就將“靈”的屬性完全遮蔽在,欲望體驗與自我認知中。
“自我”認知,需要外界條件來證明,認知“自我”存在的依據。於是,投生在人世間的“靈魂”,在穿上人體這件衣服後,就在心靈深處“靈魂”潛意識的驅動下,開始不斷地索取,試圖通過肉身的不斷索取,來證明心靈投射在人間的這個“自我”,是真實活著的,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人類的自我意識,自我認知,自我身心,自我體驗,
自我的源頭,是心靈深處“靈魂”迷惘與恐懼的投射。
我們的肉體身心意識之中,
並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自我”永恒存在。
我們之所以認定,“自我”是真實的存在,
是因為,“靈魂”的恐懼與迷惘,透過心靈形成心願動機。
細膩動機驅動肉身,對外部世界形成了,
心靈之中,“分別概念”與“體驗感受”。
概念儲存在大腦中,與意識分別相結合,形成了思想。
感受儲存在心靈中,與體驗心願相結合,形成了情感。
思想與情感相結合,頭腦意識與心靈體驗相結合,
就形成了,生活在人世間的,現在正在看文字的“你”。
————————————————————————
當下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七情六欲的,情感豐富的,意識理性且精神健全,機製完整係統的生命體,具有生理特征與心理狀態的,活生生的健康完整的“人類”。
為何人類需要許多的概念,來支持“自我”的存在?
我的性別,我的姓名,我的出生,我的父母,我的背景,我的工作,我的學業,我的經曆,我的性格,我的愛好,我的稟賦,我的情感,我的觀點,我的思想,我的人生。
需要這些“概念”的支撐,才能滿足心靈深處的“靈魂”,對存在真實性的確定,這個現實世界的“自我”,是“靈魂”恐懼與迷惘的投射。
隻有恐懼才需要被“證明”自己是安全的。
隻因迷惘才需要去“尋找”自己是存在的。
你好好地,冷靜地,認真地,仔細地,想一想。
你的前半生,是不是一直處於,通過索取外界因素,以所獲的條件,以此證明“自我”的存在肯定?
活到今天的“你”,有沒有任何一刻,在現實生活的環境之中,通過外界條件的獲得,而找到了“真實”的自我?
你的官職會改變,你的財產會改變,你的背景會改變。
你的身體會衰老,你的思想會進步,你的情感會變化。
你的環境會變化,你的觀念會改變,你的親友會離去。
你來告訴我,在人世間活著的“你”,
在構成“你”的生理狀態與精神領域中,
有哪一種因素,可確立真實不變的“你”?
你告訴我,在構成“你”的現實世界身份定義中,
你的身份信息,家庭背景,教育經曆,財富積累,
你的情感領域,七情六欲,親朋好友,眼界學識,
有哪一條外界的具體信息,可以證明“你”的真實?
仔細想一想,現實生活中的“你”,是否真實“存在”。
或者說,曾存在的“你”自己,你自己曾經的“存在”,
隻是你心靈深處的“體驗”與“記憶”。
心靈體驗與記憶,“投射”出現實中的“你”。
你還不相信,這個世界是一場夢境嗎?
夢境的特質是什麽?是留不住啊。
你還不相信,現實生活的自己,並非生命原始的自己?
虛假的特質是什麽?是刹那間變易,是變易中本無實體。
你怎麽可能,在刹那變易之中,找到真實不變的自己?
——————————————————————
你的原本,是“靈”啊,現如今,此時此刻,人體之中,見聞覺知的根本,依舊是心靈之中,那“見”一切,卻不被所見迷失的“清醒”,這個心靈當下的“清醒”見精,就是你原始的自己。
透過心中這明了一切,在一切中清醒,純澈無雜的“見精”,你可以自,靈魂經曆的無限曆史歲月中醒來,通過肉身的持戒,淨化靈魂的魂魄,通過法義的清洗,蘇醒靈性的純潔,通過寬恕與接納,釋放“靈”在宇宙輪回曆史中,與其他世界的眾生,所結下的恩怨情仇牽絆。
當你的身心都處於,修行者全然忘我,投身學法的狀態時,
心靈中的“靈”,就在一點一滴地,從魂魄的累世妄想習氣之中“脫離”,“靈”脫離一點,心靈就清醒一點,“靈”蘇醒一點,心靈就輕鬆一點,當“靈”的清醒達到一定的程度,魂魄聚集呈現的“幻境界”,就無力阻礙“靈”本具的穿透性。
你人間的身體,你人類的情緒,你人性的自我,你人類的意識,你人類的記憶,你人類的體驗,都會如同夢境一般消散。身心之內自我夢境消散的同時,外界現實世界,就呈現出世界“因緣和合”的本質,世界隻是能量的膚淺表層狀態。
世界之下,並無世界;身心之中,本無自我。
“靈”不再受製於身心,不再受自我牽引,不再被世界迷惑。
“靈”,在突破有形世界的表層人體時,
也就同步突破了有形世界能量的微觀。
在現實世界中的修行者,在人體中突破了魂魄的局限。
就等於,“靈”在微觀世界下,自有形能量的範疇中解脫。
“靈”,就蘇醒了“靈”本來的樣貌,進入靈界宇宙中。
“靈”自鏡中的倒影中蘇醒了。
不再被倒影禁錮的“靈”,
從尋找自己的恐懼中解脫。
在無我的安寧永恒光明中,
“靈”停止了生死流浪的噩夢。
“靈”融入聖靈。
生命蘇醒了光明永恒的平安喜悅。
————————————————————
【老師留言】
這一篇文章,仔細理解,深入體驗,會破開人類表麵思維自我的業障。
作者/謝安朔
-結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