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正文

死機靶 F—35 : 馬斯克與美國軍工製度的內戰

(2025-07-23 04:53:58) 下一個

《文明係列·製度軍工篇(第一章)》

死機靶F-35:馬斯克與美國軍工製度的內戰

導言

2025年,美國通過了《大而美法案》,追加3500億美元國防預算,聲稱將加速AI、量子、太空戰力部署。

但伊隆·馬斯克卻在公開場合批評F-35是“昂貴的死機靶”,指出美國國防製度已被既得利益結構鎖死,根本無力匹配AI戰爭時代的節奏。

問題不在錢,而在製度。錢越多,問題可能越隱蔽。

 

一、馬斯克的質疑:F-35不是未來,而是“靶子”

在數次公開演講中,馬斯克多次提到:

未來戰爭將由AI控製的無人機主導,而F-35將成為它們的訓練靶。

他的批評不是技術性的,而是係統性的。

他不認為F-35缺乏機動性,而是整個製度拒絕更新導致它“注定落伍”。

F-35之所以持續下單,不是因為它值得,而是因為製度無法停止。

 

二、F-35為何淪為製度的“無法退出項目”?

F-35原意在於整合三軍戰鬥平台,但最終成了一場製度綁架的樣本:

性能折中:空戰性能犧牲,機動性遜色於殲-20與Su-57;

維護開銷失控:後勤係統常年故障,每架年維護成本高達3600萬美元;

升級滯後:軟件更新冗長,傳感器融合不足,AI能力明顯落後。

F-35不是飛不起來,而是進化不了。

 

三、《大而美法案》與“審計黑洞”:預算越多,反饋越弱

2025年追加的3500億美元國防預算,覆蓋AI、無人係統、太空監控、網絡戰。但關鍵問題在於:

預算路徑仍依賴舊軍工體係;

國防部連續6年未通過全麵審計(GAO報告);

數千億美元投資,缺乏真實產出評估機製。

F-35正是審計失敗的典型:數十年巨額投入,卻無機製終止浪費。

係統性黑箱已不是異常,而是製度本身的常態。

更嚴重的是,AI係統快速演進,與“簽大單、慢部署”的老模式嚴重錯位。

 

四、製度不敢轉身:AI化帶來的“次生風險”

即便馬斯克、Anduril、Palantir等AI軍工新勢力崛起,美軍內部依舊麵臨三重製度惰性:

合同結構無法拆除:AI無人機若全麵部署,等於砍掉舊軍火巨頭的全部利潤模型;

飛行員文化難以替換:軍官體係、作戰單位、訓練基地高度依賴“有人駕駛”的崗位編製;

製度驗證機製缺位:GAO已多次指出,國防部缺乏AI適應性測試與跨部門協作機製。

不是不想轉,而是沒人敢動第一塊基石。

 

五、AI無人係統:重建軍工權力結構的“製度對抗”

2024年起,美軍推動“忠誠僚機”“合作作戰飛機”等AI化項目,希望讓無人係統協同F-35作戰。

同時,體係外的顛覆力量正在迅速崛起:

SpaceX和Starlink提供低軌通信與戰場可視化;

Anduril部署AI哨兵係統和無人平台,廣泛用於邊境防禦;

Palantir模型投入烏克蘭戰場,支持前線指揮與目標評估。

2025年春,Palantir更被曝出參與協調美軍精確摧毀伊朗核設施的行動,其AI模型在情報整合、目標識別與攻擊窗口動態規劃中扮演關鍵角色。

這是一場“合同權威 VS 技術效率”的隱形戰爭:誰掌握預算,誰決定節奏;誰掌握數據,誰贏得勝負。

 

六、戰略裁定:製度能否匹配技術變革的時間尺度?

F-35的問題不是性能,而是結構。它是一個“不能失敗的製度”所製造出的失敗產品,是最被保護的慢變量。

馬斯克揭示了這一點:

問題不在飛機,而在製度不敢失敗。

而AI主導的戰爭節奏,是以“快速失敗—快速學習—快速部署”為基礎的動態循環。

這種節拍,與目前的國防預算、審計流程和采購係統格格不入。

這正是當代軍工製度必須麵對的核心問題:

誰能重啟製度節拍,誰才能趕上AI主導戰爭的技術節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軍工效率低下,肯定體製有問題。但AI形成戰力需要時間。因為軍工的特殊性,用DOGE的方式廢掉現有體係不可行。唯有從嚴格審計著手,斬斷腐敗鏈。對無人設備的大投入是良好開端。
soullessbody 回複 悄悄話 雖然馬一龍性格有缺陷,但vision不是一般地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