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

決定人生幸福的因素,不是才能、環境條件,而是自己的觀念!
正文

活出最佳狀態--突破'亞健康'

(2006-09-23 13:27:28) 下一個


作者:許金聲

心理學有很多流派,對健康也有不同的表述方法。我所欣賞的是人本心理學和後人本心理學。我給這兩種心理學取一個名字,叫"全人心理學"。
什麽是"全人"?
在這裏,"全人"的"全"主要是指健全、全部、完整的意思。當一個人能夠做到充分發揮潛能,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的時候,就是一個"全人"。
全人的理想的健康狀態,是能夠不斷地接受適當的挑戰,並且戰勝這些挑戰,這樣不斷地發揮潛能,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有所創新和創造。這種狀態也可以稱為全人心理學的健康標準。
"全人心理學"以更加開放、廣闊的心態理解人性,認為人有四種性質:物質性、動物性、人性、靈性。靈性的開發是人的潛能的深度開發,隻有最後通過靈性的開發,人的潛能才能夠得到全麵的開發。靈性的開發與人的其他性質並不衝突,人通過不斷整合自身的能量越來越成為一個"全人"。
全人心理學的特點在於,它一方麵對生命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更高的健康標準,一方麵拒絕把一些習以為常,但並不令人滿意的狀態看成是"亞健康"狀態。它主張健康應該包括身、心、靈三個方麵。
"身",主要是指身體方麵的健康;"心",主要是指心理方麵的健康;"靈"主要是指靈性方麵的健康。所謂亞健康狀態,和健康一樣,也包括這三個方麵。
身體方麵的健康問題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指身體方麵的疾病。在以前,主要是由醫院的醫生來解決這些問題。
心理方麵的健康問題,是指心理情結、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在以前,主要是由心理谘詢師、精神病醫生來解決這些問題。
靈性方麵的健康問題,是指在追求生命的充實感、完滿感、意義感以及潛能的充分發揮方麵的問題,在以前,主要是通過哲學、宗教或者與哲學、宗教有關的修養或者靈修來解決這些問題。
從身、心、靈三個方麵的健康來看,大多數人都至少在一個方麵有問題,也就是說,至少有一個方麵不健康。這三個方麵的情況是相互影響的,在一定情況下可以互相轉化。
所謂全人,主要是指在心理和靈性方麵都健康的人。全人有可能在身體方麵沒有疾病,也可能有疾病。身體方麵有一定疾病,對一個成為全人有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
談到心理方麵的健康,以前人們以為隻要沒有明顯的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正是由於如此,許多人盡管有心理情結、心理障礙,卻羞於去找心理谘詢師。
全人心理學認為,除了少數達到"全人"狀態的人以外,絕大多數的人都需要心理谘詢。再嚴格一些說,甚至全人也需要心理谘詢,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都需要心理谘詢。因為完全、絕對沒有心理問題的人是不存在的。一個人即使沒有心理問題,他也需要心理方麵的共鳴和交流。
如果我們說5%的人是全人,是完全健全的人;5%的人是有明顯心理疾病的人;那麽90%的人處於中間狀態的人則是亞健康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由於並不影響日常生活,所以也不會引起充分注意。
以下情況有任何一種都屬於亞健康狀態包括:
一、 容易疲勞、容易感冒、稍動即累、稍動則出虛汗、食欲不振、失眠、心緒不寧、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心慌、焦慮、性功能障礙等。

二、經常感到心情不好,有明顯的強迫傾向、抑鬱傾向。

三、心情不好的另外一個表現是情緒波動大。心理脆弱,經不起挫折。

四、有明顯的負麵情緒。這些情緒包括焦慮、緊張、抑鬱、憤怒、委屈等。當一個人的負麵情緒強到足以影響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的時候,就是心理病狀態。

五、純粹是為了消磨時間,尋求刺激,長久地沉溺於玩遊戲機,打麻將等事情。玩過之後,不是精力的恢複,而是更加麻木不仁。

六、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經常有無聊、無意義的感覺。長時間地處於無所適從、無所事事的狀態,做什麽都沒有興趣,做什麽都覺得麻煩。

七、過分的"善適應"狀態。毫無疑問,適應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但正是由於這種重要,使一些人忘記了適應本身不是目的,而隻是手段,人適應環境的目的是為了成長。在現實中,不難看到這樣的人,他們過分地把精力消耗在人際關係中,一味地講究適應,而沒有創造性地影響環境。這種人沒有獨立人格,人完全被人際關係支配。他們在人際關係的周旋中,喪失了個性。有不少大學畢業生剛出校門時還雄心勃勃,過了不久便被磨掉了棱角,被環境同化。 八、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對於有關人生意義,宇宙真諦等沒有興趣。

九、對於美、藝術、大自然體會不到美感,或者感覺淡漠。
這一條是不是要求太高?不是太高,而是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潛能。本來就應該高。
關於藝術創造和寫詩,有的人說,那是藝術家和詩人的事情。錯,其實每個人都有創造藝術和寫詩的潛能,這與當藝術家與詩人不是一回事情。就算不創造藝術、寫詩,當麵對美的事物的時候,至少要有詩意。

以上這些狀態,都是屬於亞健康狀態。其中第一是指身體健康;第二、三、四、五、六、七是指心理健康;第八、九是指靈性健康。關於阻礙人達到靈性健康的心理障礙,馬斯洛曾經提出一個概念"約拿情結"。

一般而言,越往後要越輕。

要活出生命的最佳狀態,意味著要突破這些亞健康狀態。
"全人心理學"把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擴展為七個層次,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之上再加上"自我超越需要"和"大我實現"需要。人的需要滿足的優勢,應該至少最終發展為自我實現需要、自我超越需要的優勢。"大我實現"是佛陀、老子、耶穌等達到的境界,這是人與宇宙的本體合一具有最暢通的能量發揮的健康狀態。
人有四種死亡:生物學的死亡,社會學的死亡,人本心理學的死亡,後人本心理學的死亡。處於第三種、第四種死亡的狀態的人,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人格的萎縮和倒退。常常是從自尊型倒退到歸屬型。
處於"第三種死亡"的狀態的人,也就是沒有自我實現感覺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對於處於這種狀態的人,馬斯洛的話是應該記取的:
"如果你有意避重就輕,去做比你盡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那麽我警告你,在你今後的日子裏,你將是很不幸福的。因為你總是要逃避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聯係的各種可能性。"
處於"第四種死亡"的狀態的人,也就是沒有自我超越感覺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對於處於這種狀態的人,我們可以說:

"如果你有意得過且過,不去爭取你本來就應該有的最佳狀態,那麽我要警告你,在你臨終的時候,你將會感到後悔。因為你總已經錯過了你最寶貴的生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